即将退休女副教授获诺奖,是运气更是对权利的尊重

即将退休女副教授获诺奖,是运气更是对权利的尊重

一位59岁的大学女副教授,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今年科学八卦最热门的新闻。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唐娜·斯特里克兰,成为继居里夫人与格佩特-梅耶之后,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

1989年,唐娜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读物理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杰勒德·穆鲁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该技术已经普遍被应用于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系统中。这次获奖,是唐娜和导师杰勒德·穆鲁一起获奖。

唐娜长期从事强激光与物质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以及超短超强激光系统的研究,她曾是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和普林斯顿大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从她的履历来看,人们遗憾地发现,她只是一名副教授,而且已经快退休了。在她自己的网站上,她只列出了6篇代表作。那篇获得诺奖的论文,她是第二作者,发表在《光学通信》杂志上。这份杂志的学术影响因子仅为1,在学术界众多刊物中根本不入流,唯一的好处就是发表快。

即将退休女副教授获诺奖,是运气更是对权利的尊重

那一年,唐娜刚刚26岁,在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穆鲁手下攻读博士学位,穆鲁老师手下有个学生威廉姆斯非常聪明,有一天提出个奇思妙想:咱们平时都从光纤到放大器这个顺序来做实验的,如果调个顺序会怎么样?他把这个想法跟导师说了,也没当回事就回家了。

导师穆鲁一听,虎躯一震。这想法好啊!于是连夜来到实验室,一看还有个女学生唐娜没走,就叫她按照威廉姆斯的方法进行试验。没想到共同发明了一种称为“啁啾脉冲放大”(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CPA)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得短激光脉冲(大约10-15秒)能以极高的峰值功率(相当于太瓦,1012瓦)进行应用。

即将退休女副教授获诺奖,是运气更是对权利的尊重

这一技术彻底改变了激光科学领域,在物理学的不同分支中发展了新的应用,包括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同时也适用于医学领域,在眼睛和白内障的屈光手术方面同样取得了新的进展。不明觉厉,总之就是很牛逼的样子。

穆鲁把实验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了,顺带着把唐娜列在了第二作者位置上。唐娜一辈子做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件事。除此之外,唐娜并无其他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居里夫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也远不如导师穆鲁。加拿大当地记者采访她,问起来为什么到现在还是副教授。她的回答是,“我确实太懒了。”

有人把她获得诺奖称为运气,更多的人则表示不服气,认为她只不过是沾了老师的光而已。还有的人则从中解读出高校“论文至上”的弊端,以至于影响中国获得诺奖。

这有一定的道理,反应了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全部的问题。不是谁都是唐娜,在诺奖历史上,以副教授身份获取诺奖的在职科学家,是极为罕见的,用极为罕见的特例,来试图证明论文体系的无效,证明自己也是那个怀才不遇的高手,从逻辑来讲,是荒谬的。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独创精神,独创精神来自于自由独立的人格。而中国科学家少的不是论文,而是这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论文至上,只是中国科学家缺乏独创精神的外在表现之一而已。

所以,唐娜的故事既不能解读为运气,也不能解读为对“论文至上”的批评。唐娜之所以能够获得诺奖,根本原因在于对首发权的尊重。在那篇论文中,唐娜是第二作者。对于这项发明的评价,按照诺奖官方的说法,从此以后,激光成为了人们可以利用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造福人类。所以,为了表彰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发明,唐娜也获得了诺奖。

虽然她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她的导师穆鲁教授。但她作为发明人,同样享有发明权。所以,哪怕她之后的学术生涯乏善可陈,被人们说成是“一篇论文吃一辈子”,但却是她而不是威廉姆斯在实验室做出了这个实验,那么既然要纪念这个至关重要的发明,就只能是她而不是威廉姆斯获奖。

诺奖的初衷,是为了表彰人类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进步成果,并不是对科学家的综合评价,而技术的发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一方面会造成某些声望卓著的科学家无法获得诺奖,另一方面则会出现唐娜这样撞大运的现象。这就是诺贝尔科学奖所提倡的首发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创新所需要的。

对个人首发权的尊重,是维系科学发明创新的基石。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没有谁愿意让别人或者是“集体”代替自己在科学发明上署名。尊重首发权,正是对个人首创精神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首发权还只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之一,其背后则是一套完整的对知识产权认可与保护的法律思维。

这种精神,也是与诺贝尔本人一脉相承的。“炸药大王”诺贝尔正是依靠专利技术,成为富甲天下的发明家。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不会产生诺贝尔,更不会有诺贝尔奖。从这个角度,应该更能理解为什么诺奖会颁给一个自认为很懒、一篇论文打天下的快退休的女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