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擇校應該考察哪些事情?過來人全解析

近日我聽聞北京某國際學校明年9月入學的孩子馬上就要開始面試了,真是越來越早啊!我是前年年底開始考察國際學校的,目標是去年9月入學,也就是提前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事後覺得啟動晚了。現在來看,需要提前1年半以上啟動方能從容安排心儀學校的考察、報名和麵試。

我本人當初開始考察的時候,幾乎是小白一名,不知道該考察些什麼來評估某所學校是否適合?後來參加了一些國際學校的展會,聽了一些從業人員的講座,又親自去參觀了約十所學校。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和很多從業人員、國際學校的家長及未來家長進行了交流,讓我瞭解了很多相關知識。

所以,本文從零基礎的角度出發,總結了如下一些具體指標,供各位爸爸媽媽在考察國際學校時重點關注。

正文開始之前,請先注意以下4點:

  1. 國際學校的評估是相當主觀的,這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詳細解釋( ),所以本文只談指標,不談這些指標的權重。你應該有自己的權重。
  2. 指標排名不分先後,包括我看重的指標,和我接觸到的其他家長看重的指標。除了前三條,恐怕沒有哪一條是家家戶戶都會看重的。
  3. 每個指標,我會寫一點我個人的解讀,請注意你不必和我觀點一致。
  4. 由於我兒子的年紀,所以我主要關注的是國際學校的小學階段。

1 國籍

有的國際學校是隻收外籍的。而對於廣大的中國籍孩子來說,實際上是入讀的開設了國際課程的民辦學校。

在擇校時,中國籍孩子可以忽略掉那些只收外籍的學校。如果孩子是外籍,那麼選擇範圍就更大一些了,而且只收外籍的學校不是競爭最激烈的國際學校,對外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

由於近年來,有一些家庭給孩子辦個小國的身份,然後在國內享受各種外籍政策,所以有的只收外籍的學校對孩子持有何種形式的身份以及其父母持有何種形式的身份,都有嚴格的規定,每個學校還不一樣。建議父母直接給學校的招生辦打電話,諮詢這一塊的政策。

2 學籍

國家最近幾年對國際學校的管理日趨嚴格。以北京為例,要求國際學校的中國孩子必須和公立的孩子一樣辦學籍,幾年前是可以不辦的。

而學籍辦不下來是沒法入學的。

按照今年北京的政策,對北京的本市戶籍家庭來說,順義區比較容易,只要是本市戶籍基本就行。而朝陽區就很難,要求要麼戶口在朝陽區,要麼房子在朝陽區。外地戶籍比本市戶籍困難得多,首先就是要辦5證,這能辦下來就不容易了,各區額外還有別的要求。(此處沒有詳細描述學籍政策,因為各種情況實在是有點複雜)

總之,如果您的家庭不符合某個區的學籍政策,那這個區的國際學校基本上就與您孩子無緣了。

由於政策每年都會有變化,往往是政策出臺在學校面試之後。所以,建議提前關注往年政策,再和學校的招生辦聯繫,諮詢學籍問題。

3 學費和花銷

我想絕大多數家庭都沒到可以不考慮錢的程度吧?而國際學校往往花銷不菲,自然需要提前考慮。

學費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但我覺得很好的一點是,國際學校的學費非常透明!

一般來說,上學校官網就能查到。如果去參加學校的說明會,通常會給每個家長髮一張單子,上面有每個階段的費用以及餐費、教材費、校服費等固定費用的明細。如果這兩個方法都不行,給學校招生辦打電話問,都會直接告訴你的,不需要什麼特殊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學校經常漲學費,所以有的學校提供學費鎖定的政策。比如一年級入學,學費是10萬,1年後學校把小學階段的學費漲到12萬,那麼新入學的孩子就要繳12萬,但老生仍然繳10萬。這就叫學費鎖定。

學費鎖定通常不跨階段,比如今年進入小學,5年後進入初中,那麼初中的學費就按照新學費繳納了。並不會按照5年前的中學學費繳納。

有的學校沒有學費鎖定政策。那幾年下來,會多出來不少花費。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或者更多)同時入讀一所國際學校,學費通常會有可觀的折扣,一定要找學校諮詢。

除了學費、餐費、校服費等固定費用,還會有一些靈活的費用。比如校車、課後興趣班、遊學項目等,這些都是定製性的,每個孩子不一樣。建議直接找校方諮詢即可。

國際學校有沒有一些隱形的費用呢(比如給老師送禮)?反正我沒有花,我也沒聽說誰花。

4 離家距離

我兒子的同學中,距離學校最近的孩子走路上學,距離最遠的孩子單程1個半小時。

我個人是希望儘量縮短通勤時間,所以我們全家搬到了學校附近租房住。

有的家庭不願意搬家,那就看家庭對通勤時間的容忍度。如果容忍度低,那就只能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如果確實只能讓孩子每天坐車,那無外乎是家人開車接送,或者坐校車。校車路線通常是根據坐校車的學生的住址,每學期會有所變化,建議直接跟校方溝通。

校車的通勤時間大致是開車的1.5倍,因為校車要繞來繞去地接送孩子。

坐校車花費的時間長也不全是壞事。低年級的小孩子,放學路上90%會直接在車上睡著,這樣一來晚上到家後精神會比較好,晚上的時間更能充分利用。

5 寄宿

有一種不用通勤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寄宿。以北京為例,我所知道的學校中有5歲就能寄宿的。

有些學校是強制寄宿的,有些學校是建議但不強制。

我個人不喜歡小孩子寄宿,我認為高中寄宿是可以接受的,之前還是每天跟父母接觸比較好。

但也有很多家庭是喜歡寄宿的。這個看家庭的喜好了。

我曾經在參觀某寄宿學校時問校方,一年級的孩子寄宿,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嗎?校方非常肯定地對我說,完全沒問題。我不知道是校方回答得有水分,還是孩子們只要環境到位了,都能飛速進步。

6 辦學年限

北京去年有7所新的國際學校成立,今年據不完全統計又有3所新的國際學校成立。

客觀地說,讀新學校是一種風險和收益並存的選擇。

新學校往往招生不容易,所以通常創校生在學費上會有很大的優惠。比如我去年去參加過一所新學校的招生說明會,校方給出的優惠是第一批報名的孩子可以享受6折的學費優惠,再加上學費鎖定,那麼幾年下來省出的學費將相當可觀。

有的新學校在創辦短短几年後,可能會變得炙手可熱,入學競爭壓力激增(北京目前最熱的學校就是這種情況)。那麼回過頭來看,幾年前的創校生入學就非常容易了,感覺像是佔了大便宜。

但新學校也有風險,其一是整個內部體制需要試運行,人員需要磨合,教學方案需要優化,相對那些老學校來說,孩子們有一種小白鼠的感覺。其二是政策和經營上的風險。

北京某所去年成立的新學校,在沒有拿到辦學資格之前,就開始招生。以優惠條件從別的學校挖來了一批創校生。但去年9月開學後,校舍尚未蓋好,孩子們在酒店裡上學。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整年,管理層還發生了動盪。一年後,相當比例的孩子忍無可忍只好轉走,但原學校未必還有名額讓你轉回去了。

總之,選擇新學校有一種富貴險中求的感覺。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7 課程體系

首先要明確一點,除了只招外籍的學校,沒有哪間國際學校的課程體系是100%的某個國外課程體系。

這一是因為我國教委有要求,如語文、思想品德等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有課時和內容的硬性要求。二是因為市場需求,恐怕絕大多數送孩子進入國際學校的家長,並不希望孩子就不學中文了。

我曾經在參加某校說明會時,聽到有個家長問校長,能不能把學校的課程全面地向美國頂級私立學校靠攏?校長回答,這是在中國,學校認為必須讓孩子們學習中國文化,全面美國化是不合適的。

所以,只要是收中國籍孩子的學校,其課程體系一定是雜交的。從框架上通常是一個國際課程體系(比如IB體系、美國某個體系、英國某個體系、澳洲體系、加拿大某個體系等)加上部分國內課程體系。

經常有朋友問我哪種國外體系最好?

我個人覺得至少對於小學來說,這些體系沒有本質差別。不管哪種體系,只要學好了,中學時都可以再換,不會有太大困難。中學時選哪種,可能跟孩子計劃去哪個國家上大學關係更大一些。(當然了,如果你選個韓國體系,那想轉到英美的體系是困難的)

而 IB 最近幾年在我國有日趨上升的趨勢。我個人覺得其確實有一些過人之處,比如對孩子思辨能力的培養。另外,其高中階段(IB-DP)的成績會歸結到一個分數上,這讓我們這些小時候接受公立教育的父母能夠低成本地評估學校的教學質量。

但請一定注意,IB不是完美的。IB在低年級的標準相當寬泛,給了學校和老師很大的自由度。換個角度說,如果老師水平不行,很可能只是 IB 的外衣而已。此外,還有家長認為 IB 在傳授知識方面效率偏低,這也是其自身特點之一。

在中國課程方面,每個學校都會有語文,當然課時數不一樣,重視程度也不一樣。另外有的學校會採用中國的數學教學大綱,認為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有的學校還有一些特色的課程,比如木工、印染、戶外課程、宗教……有的家長認為這些課程非常好,有的家長認為這些課程是瞎玩。

總之,在課程體系上,很難找到兩所學校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也很難直接比較。這符合將市場細分再進行差異化競爭的商業規律。所以,對父母來說,一定得想清楚自己的偏好,然後才便於評估學校的課程體系有多符合你的偏好。

8 教學風格

從大方向來說,我認為分兩種教學風格——偏歐美的和偏中國的。

偏歐美的風格,教室佈置非常靈活,孩子們的桌椅沒有固定位置,隨課程內容經常變化,尤其低年級的教室甚至看上去不太像教室。


國際學校擇校應該考察哪些事情?過來人全解析


國際學校擇校應該考察哪些事情?過來人全解析



老師教學主要是歐美那一套,以鼓勵為主,注重啟發和討論。以記憶為主的作業不多,以項目為主的作業不少。弱化競爭,強調合作,期末不會排名,開家長會老師主要是報喜,各種誇孩子,很少報憂。

老師不固定,1年級的老師始終教1年級,所以孩子升到2年級,老師就全換了。但一個老師會教幾門課,比如一年級的英語、數學、科學都是一個老師教。

同班同學也不固定,每升一級班級也會打散了重新分。高年級甚至是走班制(跟大學類似),上什麼課去對應老師的教室,而非老師來孩子的教室。

偏中國的方式,跟我們熟悉的公立學校比較接近。教室類似於裝修好一些的公立教室,桌椅排列整齊有序。


國際學校擇校應該考察哪些事情?過來人全解析



學校管理很嚴格,個別學校稱之為軍事化管理也不為過。

教學上,老師們對知識傳授方面有硬性要求,老師們也對孩子們要求嚴格。我個人覺得很像是將國外教材轉化為中國傳統方式教授給學生。據說有的學校開設AP課程,用英文授課教數理化,孩子們聽不懂,老師就乾脆變成中文教,再把名詞用英文翻譯一下。

高年級很重視標化考試(SAT、託福之類)的準備。這樣的學校往往標化考試成績相當不錯!家長們戲稱其為洋高考路線。

我個人覺得兩種教學風格各有千秋。偏歐美的風格相當寬鬆,孩子不會面對公立系統那種常規學業壓力(但不等於沒有學業壓力,只是壓力來源不同),從知識傳授的角度來說,可能效率偏低,父母也不容易知道孩子在同齡人中處於什麼水平。偏中國的風格我們大家都熟悉,孩子會被老師強力推著往前走,尤其在知識傳授上,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我個人覺得,如果孩子是學霸體質,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很好,那麼更適合寬鬆的風格;如果孩子貪玩,學習上很被動,那麼可能嚴格管理更適合一些;如果孩子各方面都是中等水平,那就看父母喜好了。

9 中英比例

嚴格來說,中英文比例屬於課程設置和教學風格的一部分。但這一點太重要了,所以我拿出來單獨說一下。

我見過很多很多的家長,其儘管表面上不說,但心裡對孩子中英文的實際期望是英文要超過90%的英美孩子,中文要超過90%的中國公立孩子。

這是不現實的!除非孩子是語言天才,而且大幅度削減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

還有一種常見的論調是,讀國際學校的孩子,以後大概率是英文比不過英美孩子,中文比不過中國公立孩子,真是令人焦慮啊!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成立的。如果你覺得這完全不能接受,那可能上公立或者送出國更適合你的家庭。

我認為一個樂觀的父母應該這麼看這個問題,以後你的孩子大概率是英文比中國公立孩子好,中文比英美孩子好。

回到中英文比例這個問題上來,孩子就那麼多時間,中文比例高,自然英文就差點,英文比例高,自然中文就差點。我所見過的北京的國際學校中英文比例跨度很大,從一九開到九一開的都有(純外籍的也有全英文的)。所以,在這一點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清楚自己家庭的喜好。

如果你們家庭認為中文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那就選中文比例高的;如果你們家庭認為英文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那就選英文比例高的。

這個沒有孰優孰劣之分,選自己喜歡的就好的。

在這一點上,我分享一些我們家庭的思考。

首先,我們認為英文很重要,尤其我們夫妻二人都是學理工科的,客觀說歐美髮達國家的科研水平在很多領域都比我國高不少,英文不好是沒辦法參與世界一流的科研的。其次,我們認為中國文化認同也很重要,孩子上國際學校在古文方面一定會有較大損失,我們宏觀上接受這個損失。第三,我們家庭對提升孩子英文水平的能力相對有限,但我們家庭父母有很好的閱讀習慣,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文學等作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欣賞和甄選能力,所以我們具備為孩子挑選推薦中文書籍、解讀討論中文書籍的能力。

綜合考慮,我們家決定將孩子送進英文比例高的國際學校,主要靠學校提升他的英文水平;而中文方面的缺失,我們決定在家裡輔以大量側重中國文化的閱讀。希望孩子未來心裡認同中國文化,在專業領域英語遊刃有餘。我們認為這樣的選擇是最適合我們家庭的。

10 師資

首先要明確一件事情,願意來中國的外籍老師極少有英美的一流老師。

如果你到美國,按照同等的學費找一傢俬立中小學,大概率其老師的水平會超過中國的外籍老師。

我聽一位家長打了個比方,如果你是中國的一流老師,你在中國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給你加50%的工資,讓你去印度教中文,你願意去嗎?

這就是現實,短期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第二,按照我們的慣常思維來對比,外籍教師的流動性是很大的。

我以前的中小學老師,多數在一所學校教一輩子,就算有調動,能待過三間學校的就算跳槽很頻繁了。而現在國際學校的外籍教師,能在一所學校待三年就算長的了。

這一方面是現在外籍老師搶手,經常跳槽;另一方面,也跟英美文化有關,有的外籍老師就是打算全世界走走看看的,所以可能北京呆兩年,邊教書邊玩,完了再去上海找間學校呆兩年,再去曼谷找間學校呆兩年。

如果你覺得以上兩點很不能接受,那可能需要慎重考慮是否讀國際學校。

如果你接受以上兩點,那麼在挑選國際學校時,我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領導團隊(中外方校長等)的履歷和穩定性。

履歷非常透明,通常在官網上就有。穩定性則可能需要找老生家庭打聽一下。

因為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等是領導團隊決定的,所以我認為其水平和穩定性很重要!

第二,中外籍老師的履歷和穩定性。

履歷一般在學校的某面牆上會有,在參觀學校的時候可以留意看一下。穩定性可以在說明會上問校方,以及問老生家庭。

有的學校,坦率地說,部分老師履歷不佳。比如來自母語非英語的地區,那其教英語大概率是水平不夠。比如受教育程度語焉不詳,那可能來自野雞學校。比如年紀過於大了,60多歲的。

一般來說,中國籍老師的穩定性都很高,外國籍老師我覺得可以認為服務時間越長,則說明學校的吸引力越強。如果外國籍老師服務不到一年就會換人,那就不太妥的。

11 硬件設施

有的學校硬件非常豪華。比如有冰球館,有馬場,教學樓操場等也是非常氣派。

而有的學校硬件非常簡陋,操場很小,校舍是租的,兩三年會搬家一次。我參觀過最簡陋的一個學校,我走到那兒簡直不敢相信這裡有小學中學12個年級的孩子在讀。

另外,很具有北京特色的是學校的防霧霾設施是家長們考察的重點。有的學校配備了高級的除霾設備,家長在家裡用手機就能看到學校裡各個位置的空氣質量。有的學校配置了氣膜館,方便霧霾天氣上體育課。

以我個人之見,至少在北京,硬件條件和教學質量沒有直接聯繫。

有的父母非常看重教學質量,對硬件條件不太考慮;也有的父母認為小孩子需要充足的運動設施,所以對體育場館非常看重。

這都是非常正常的!

12 伙食

孩子們都是在長身體的時候,吃得好自然很重要!

但同樣的,有的教學質量不錯的學校,吃得並不好。學校沒有食堂,伙食是外包給餐飲公司的,每天送到學校來。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帶飯。

而有的學校有自己的食堂,自己僱傭了廚師,甚至有自己種菜的。吃得相對豐盛。

所以,家長們首先要考慮清楚在自己心目中,伙食的重要程度。然後在去學校參觀的時候,如果有機會,可以去食堂看看。

13 生源

我常聽父母們說,擔心孩子到國際學校,發現富二代雲集,然後不好好學習。

以我的瞭解來看,現在的富二代家庭並非就等同於不重視孩子教育的家庭,恰恰相反,恐怕現在的富人對教育比尋常人家還重視。確實有個別學校,紈絝子弟比較多,但真的是少數。

從長遠來看,我建議兩點:

第一,選擇同學家庭背景和自己家庭類似的學校。

我有個朋友,家裡住的別墅,出門開的奔馳,在我看來經濟條件很好了。但他把孩子送進了北京某所學校後,沒多久就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因為班上同學們的家庭太富有了,他們家根本就不算啥。平時家長們接孩子時聊天,他聊得很難受。他對我說,覺得那些家長和他不是一路人。

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家庭財富的差距並不影響大家交朋友,但父母反而可能會受不了。長遠來看,到了高年級,孩子們應該還是會對財富有所認知,家庭之間差距太大,還是有隱患的。

所以,我個人建議,要麼家長心態好,並從小引導孩子也心態好。要麼就最好找同學們家庭背景類似的學校。

第二,一般來說,招生卡得嚴的學校,安全感會高一些。

國際學校是一門生意,生意就得盈利。所以,很多學校實際上門檻並不高,有空位時,繳費就能上。

這帶來的一個不好的地方是,會不斷地有公立系統的孩子轉進學校。這裡不是歧視公立學校的孩子,但公立學校的孩子在轉進國際學校後,大概率英語水平不夠,所以上課很難受。越高年級轉進來,越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而老師會專門關照他們,他們也容易成為班上的不穩定因素。

有的學校對招生卡得很嚴,有空位寧可空著,也不招不合適的孩子。這樣的學校,學生水平會比較齊整,因此在讀學生的安全感也會高一些。

當然,招生卡得嚴意味著你孩子要考進去也不容易。

14 課外資源

國際學校一般都會提供一些課外資源,比如請各行各業的大師來講座啊,組織點校外參觀活動啊之類的。

一般認為,這些活動對開拓孩子的視野很有幫助,也有家長認為這些很虛,沒什麼實際用處。

這就看不同家庭的喜好了。

15 在讀學生狀態

參觀學校的時候,往往會參觀校舍,能見到很多正在就讀的孩子。

我個人非常重視觀察孩子們的狀態,上課的狀態、玩耍的狀態、對待來參觀的陌生人的狀態等。

有朋友給我說,他在參觀某口碑很好的學校時,遇到有孩子因為一點小事,以髒話辱罵學校清潔工的情況,大為震動,心裡立刻為這所學校打了零分。

也有的朋友專門去參加心儀學校的學生活動,看學生們的演出,聽學生們的報告,發現孩子們朝氣蓬勃、自信滿滿,頓時好感倍增。

所以,按照你自己的喜好去觀察孩子們的狀態吧。

16 辦學年級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在往從小學到中學12年全覆蓋的方向發展,有的還有幼兒園和學前班。

以我接觸的家長來看,大部分對覆蓋12年的學校非常關注!一般認為能上12年的學校會比較省事。所以特別想選一個12年都很好的學校。

但我個人倒是覺得這事並不絕對。讀國際學校的一大好處就是轉學會相對公立學校容易得多(儘管也不是想轉就能轉)。

十幾年的時間,家庭情況在不斷變化,孩子的情況也在不斷變化,學校的辦學情況也在不斷變化。見機行事唄!反正我是沒打算讓我兒子在一所學校念12年。

17 升學情況

一個常見的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辦法是看其升學情況。很多學校也會對外公佈,今年拿了多少個名校 offer。如果有常青藤,肯定是會大書特書的。開設IB課程的學校,往往會公佈平均分是多少,有多少人拿到了40分以上的高分。有的學校也會公佈一些標化考試的成績,比如SAT、託福分數等。

大學錄取情況和分數,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水平的低成本手段。我們這些從公立學校走出來的父母對這個方式都很熟悉。

這裡我要強調一點——請理性看待一所學校的升學情況。

原因有四:

第一,有些學校中學階段就有相當比例孩子出國了,這些孩子自然學校是有功勞的,但他們的大學錄取情況並不會出現在國內學校的統計中。

第二,有不少 IB 學校為了讓自己的升學成績比較漂亮,將學生在早期進行分流,成績不好的孩子不讓上 IB 課程,而安排上別的課程。所以,最後學IB的都是厲害的孩子,自然 IB 分數就高。

第三,有不少學校有重點班。重點班的孩子,學校投入大量資源幫助他們,讓他們獲得好的 offer。但普通班的就放羊了。最後對外宣傳只提重點班的事情。

第四,要看獲得名校 offer 的學生是不是中國籍。每所國際學校都有一些外籍孩子。客觀地說,外籍孩子在申請大學時,比中國孩子有優勢,名校更容易錄取他們。有學校對外聲稱今年斬獲3個美國 top 10 高校的 offer ,但仔細一打聽會發現,這3個offer是同一個外籍孩子拿到的。那對中國孩子就沒有多少參考價值了。

我個人建議,有條件的話,可以考察學校平均水平的孩子去了什麼檔次的大學。如果覺得這個檔次,父母也可以接受,那這所學校才值得考慮。

雖然每個家庭都望子成龍,但客觀地說,真學霸(或者真能進名校的孩子)註定和大多數孩子沒有關係。

18 總結

一不小心又寫了篇長文,儘管我已經努力讓其簡短了。

但沒有辦法,我在之前關於國際學校的文章中提過,選擇國際路線是一條高成本的路線,這個成本不僅僅指金錢,而是父母孩子需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更雜。

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審視自我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什麼是你認為的最好的教育?什麼是最適合你家庭的教育路線?

最後,希望大家不要給我留言讓我推薦學校!我希望給你漁,讓你釣到最適合你的魚。

=====================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