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燃烧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버닝

《燃烧》的故事架构是从两篇短篇小说改编而来。故事主线是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导演李沧东在塑造人物时,还借鉴了福克纳的《烧马棚》来丰富人物形象。

先来说《烧仓房》。

原作是村上春树1984年出版的短篇集《萤,烧仓房及其他》(中文简体版《萤》)中的一篇,非常短,大概十来分钟就能看完。

故事里只有三个人,“我”,“我”的熟人她,她在非洲认识的男友。

《燃烧》稍微做了一点改编。

快递小哥钟秀(刘亚仁 饰)送货时,偶遇童年邻居,推销员海美(全钟瑞 饰)。

喝了一通大酒,青梅竹马相认后,海美说自己要去非洲旅行一趟,请钟秀帮她照顾家里的猫咪。

因老爸惹上官司准备回坡州老家(距离首尔40公里)的钟秀答应下来,两人顺势滚了一发床单,海美拎包就走了。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从此,钟秀过上了隔三差五,从乡下回首尔喂猫的生活,顺便成了闻着房间里海美残留的味道、对着海美的相片自己动手的……呃,手艺人。

海美突然回首尔那天,还带回了在非洲机场偶遇的欧巴,Ben。

关于Ben的一切,钟秀只知道他很有钱,不用上班。

直到入冬后的某个夜晚,Ben跟跟钟秀分享了自己的小秘密,或者说癖好——

烧塑料大棚

在韩国,塑料大棚真的很多

既没有用,看着又心烦的乱七八糟的塑料大棚

它们就好像在等着我去烧掉

然后我看着燃烧的塑料大棚

感受到喜悦

就会从这里(胸腔)

感受到类似贝斯的低沉轰鸣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Ben说这次来钟秀家,就是来踩点,找废弃塑料大棚的。

他很肯定,自己已经找到了没用的塑料大棚。

之后,就像Ben在钟秀“脑袋里输入烧塑料大棚这一图像,之后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迅速膨胀”。

钟秀每天疯狂地寻找塑料大棚燃烧后的残骸。

而海美,失踪了。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村上的原作很短,就在“Ben”烧完塑料大棚(原作是日本常见的木制仓房)后,以三段迅速结尾。

她消失了。

每天早上我仍在5处仓房前跑步。我家周围的仓房依然一个也没被烧掉。也没听说哪里仓房给烧了。又一个12月转来,冬鸟从头顶掠过。我的年龄继续递增。

夜色昏黑中,我不时考虑将被烧毁的仓房。

“钟秀”渐渐忘了烧塑料大棚的事,也渐渐忘了“海美”。

为什么说把村上春树的原著拍成电影很难?从1980年的《且听风吟》开始,改编自村上小说的所有电影,有一部算一部,全都扑了街。

就是因为村上的小说比起故事逻辑,更侧重描写内心世界的“孤独感”。

因此情节、结构都非常松散,就跟《烧仓房》似的,说停就停了,停得随心所欲。

“孤独感”本来就难拍,再加上情节又不太连贯,怎么搞?

以往的改编电影,从大森一树的《且听风吟》开始,统统选用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让“我”在画外嘚吧嘚,把剧情串起来。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且听风吟》,没错,右边是后来《深夜食堂》的小林薰

剧情是连贯了,只不过旁白一出来,段位就低了。

你想啊,一个整天满世界嚷嚷自己“孤独”的人,他一定不孤独,还有点做作。

但同样是作家出身的李沧东,将村上春树的文字转译成影像的方式,段位就高太多。

孤独感。

不用旁白,而是直接用大面积死寂冰凉的蓝色调,烘托钟秀的孤独。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情节松散。

李沧东顺着村上春树的思路,把他没有细写的情节补充了出来,这也是《燃烧》最重头的戏——

海美的消失,跟Ben烧塑料大棚的行为,有什么联系?

都知道村上春树酷爱用比喻,而且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他写“清洁”,会说“清洁得如同一口新出厂的棺木”。

鬼知道新出厂的棺木啥样啊!

总之,烧塑料大棚一定也是个比喻。

我们重新梳理下这个我爱她、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烂俗三角恋关系。

他们认识的第一场戏,是钟秀开着家里的破卡车去机场接海美和Ben,然后去吃饭,席间Ben的朋友送来了他的车钥匙。

饭后钟秀准备送他们回家,瞥了一眼路边的保时捷,准备走去前面开自己卡车,然而……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嗯,车是Ben的。

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就像破卡车和保时捷,就像钟秀的破烂农舍、海美的逼仄出租屋和Ben的江南区高级公寓,就像两个土名和一个洋名,放在一起怎么看怎么不搭。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这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影片中多次提及。

Ben带钟秀和海美去参加自己圈子的聚会。

朋友们见到钟秀第一眼就是嗤笑;海美跳起在非洲学的舞蹈,朋友们也是一脸的“什么鬼”。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Ben呢?干脆打起了哈欠。被钟秀发现,才赶紧换上礼貌的围笑。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Ben从心底压根就看不上钟秀和海美,跟他们交往,就是为了……

烧塑料大棚

Ben烧完塑料大棚,发生了什么?

海美失踪,钟秀在Ben的公寓找到了海美的猫咪、钟秀送海美的手表。

不用再说了。

小说里语焉不详的“烧仓房(大棚)”,在李沧东手里清晰地指向了——“杀人”。

没用的塑料大棚 = 没人关心死活的人

Ben所谓的来钟秀家踩点,确认那个大棚是废弃的,就是最后确认钟秀是不是在意海美。

然而很遗憾,海美在夕阳下,不由自主的舞蹈(就是很多人拿来当噱头的那段极美的裸舞)……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裸舞彻底激怒了钟秀。

海美准备上Ben的保时捷离开时,钟秀泄愤似的说:

你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在男人面前脱衣服

只有婊子才会这样脱衣服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不巧,这句话被Ben听见了。

他们临走前,钟秀补了句:我以后要好好关注塑料大棚了。

Ben笑了:随便你,就在很近的地方呦。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李沧东不仅把村上春树的故事补齐了细节,还通过借鉴《烧马棚》里睚眦必报、脾气火爆的角色,给村上春树突然中断的故事加上了结尾。

肉叔就不剧透这个暴烈燃烧的结尾了。

接着说它为什么跟金棕榈失之交臂。

《燃烧》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甚至它们是相通的。

跟很多创作者不一样,李沧东有过从政经历:2003年,在韩国文艺界的推荐下,李沧东入组政府内阁,成为韩国文化观光部长官。

李沧东保持了传统东亚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要不也不会那么多人举荐他当部长。

《燃烧》里,李沧东又忧上了。

他不仅直白地展示了钟秀海美们跟Ben天差地别的生活。还借用钟秀的口,说出了韩国年轻人的困惑:

怎么样才能在他那个年纪活成这样呢?

悠闲地去旅行,开着保时捷

住着江南豪宅,在厨房煮意面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海美说:不知道啊,或许他小时候也这么有钱吧

作为悬疑电影,李沧东没去处理谁死谁活的谜题,甚至海美的死活也只有线索,没有明示。

它的着力点更现实,更社会——

钟秀和海美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拼了命的扛包送货、跳舞卖唱,永远也拼不到Ben那么有钱。

他们头顶透明的天花板,怎么就那么牢不可破。

Ben天天念叨的“同时存在”。

真实的荒诞就在于,贫穷和富有,是两个同时存在、没有交集的世界。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作家出身的李沧东,在电影里跟村上春树一样用了大量比喻,用矛盾到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比喻矛盾到匪夷所思的荒诞。

看电影时,你经常会陷入一种混沌状态:靠,到底哪个是真的?

比如钟秀送给海美的腕表,在Ben烧完塑料大棚后,又出现了两次。

一次出现在海美的同事手上,一次出现在Ben的“战利品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哪个是真的?

同样矛盾的情节,还有海美口中的井、海美养的猫。

海美说小时候认识钟秀,就是因为掉进井中被钟秀救起。

而海美失踪后,她妈妈否认了这口井的存在,钟秀的妈妈却肯定地说的确有这口井,紧接着村里的里长(村长)又说那里从来都没有井。

哪个是真的?

海美在非洲时,钟秀帮海美照顾她的猫“锅炉”,尽管他从没见过锅炉,但关门关窗的公寓里,猫粮的确少了,猫砂盆里的屎也的确多了。

但海美失踪后,公寓管理员又很肯定地说公寓禁止养宠物不会有猫,而钟秀又的确在Ben家见到了这只叫锅炉的猫。

哪个是真的?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这种充满矛盾的情节,说实话,对普通观众的确不友善。

豆瓣上就有不少人给了一星两星。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如果这是哲学层面的探讨,那么它过于浅陋低级;如果这是借悬疑嫁接阶级矛盾,那么它又错漏百出。把这样的电影奉为神作,和把病句等同于诗句差不多意思。媚雅比媚俗更加恶心。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这样的评价,肉叔同意,也不同意。

电影嘛,大众的评价本身就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只要让人看得发懵、看得想快进、看得只想给差评……

那差评就是合理的,拿不到金棕榈也是合理的,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小偷家族》拿金棕榈也是合理的。

但如果像这位网友,将《燃烧》故意设置得如此明显的矛盾,总结成“错漏”,那就过于简单粗暴了。

毕竟再多想一下,所谓的“错漏”也挺合理。

就像Ben说的,它们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并且与浅陋低级相反,《燃烧》对阶级矛盾的刻画,就是最电影的那种高级。

钟秀和海美刚重逢时,海美表演“吃橘子”的哑剧。

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渴望吃橘子

这样口腔里会自然分泌口水

会真的觉得好吃

影评人史上最高分,有人只看到了裸体,有人看出了是一部神作!

他们只能假想,不能真得。

看那些裸戏的时候,别光看肉体,留神李沧东的画面。

钟秀第一次跟海美啪啪,是在海美整天见不到太阳的出租屋,钟秀抬头时意外发现,一缕阳光钻了进来。

(这里图就不放了,怕不能审核)

但镜头一摇——

那根本不是阳光,是南山观景台玻璃上的反射光。

穷人啊,连阳光都是假的。

说到底,《燃烧》不是一部能让你爽到的悬疑片,所以如果你想拿来打发时间,最好避开它。

但如果静下心来,它从头到尾弥漫着的各种阴森森的暗喻明喻,又绝对会让你细思恐极。所以你说它浅陋低级?

不好意思,我不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