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脫貧路上的黨支部|廢棄窯洞變身豆腐坊,成了南義溝人的「致富寶」

核心提示: 甘泉豆腐,是陝北甘泉縣著名特產,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享譽三秦。別看這不起眼的玩意兒,在甘泉縣南義溝村村民們看來,卻是脫貧增收的寶貝蛋兒呢!

陝西網訊(記者 李雲峰)甘泉豆腐,是陝北甘泉縣著名特產,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享譽三秦。別看這不起眼的玩意兒,在甘泉縣南義溝村村民們看來,卻是脫貧增收的寶貝蛋兒呢!

以前,南義溝村也是個遠近有名的窮山村,早在2000年,村裡的“能人”曹宏偉就出去做生意了,經過多年打拼,積累了部分財富,成了南義溝村人羨慕的對象。2008年,曹宏偉當選村主任,之後就成了南義溝村的“主心骨”。“群眾信任我,不能辜負了大家。”曹宏偉發誓要讓小山村大變樣。

增加群眾收入,就要發展村集體經濟,曹宏偉帶領班子成員經過探索,走出了一條“黨支部+三變改革+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新路子。甘泉是“美水之源”,豆腐又出名,能不能在豆腐上做文章?曹宏偉暗暗思考。

說幹就幹。村支部對全村閒置資源進行摸排,村子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幾孔廢棄窯洞,2017年後半年進行了修繕利用,廢窯洞搖身一變豆腐坊,成了豆腐加工製作、展示銷售的場所。8月28日,“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南義溝,村委會後牆上有“美水之源 南義溝豆腐”大字和展示豆腐文化的圖案,豆腐製作技藝的傳統文化撲面而來。豆腐坊門框上,懸掛著延安市文化廣電局頒發的“延安市非遺甘泉豆腐與豆腐乾製作技藝傳習所”牌匾。

“甘泉豆腐名氣大,能賣到延安城區、富縣、洛川等周邊地方,村上做的豆腐根本不愁賣。”曹宏偉說,陝北人有冬季吃熱豆腐的習慣,每年冬季,村上的豆腐都供不應求,經常有人幾百斤地訂貨,一天產量都有3500斤,豆腐坊採取“個人入股、集體經營、年底分紅”的方式,真正實現了發展集體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目標。

延安脫貧路上的黨支部|廢棄窯洞變身豆腐坊,成了南義溝人的“致富寶”

南義溝村的連心豆腐坊

延安脫貧路上的黨支部|廢棄窯洞變身豆腐坊,成了南義溝人的“致富寶”

曹宏偉介紹南義溝村的豆腐加工產業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