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 在江苏,盱眙县东南20里,有个地方叫‘黄花塘‘,当年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运筹于草舍之间,决胜于大江南北的丰功伟绩可歌可泣。

相传,黄花塘,很早以前并没有什么塘,也没有人家,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后来在兵荒马乱之时,从山东过来了几户李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在此落脚。

由于居住得几户姓李,人民通称`小李庄',因为他们受过贫穷,遭过苦难,知道人间冷暖。不管讨荒要饭路过此地,他们都热心帮忙,遇到过路断路费,总是尽力相助,真是雪中送炭。可说这几户人家都是天底下难找的好人。

可是他们所住的这块地方,是块"凶地”,按阴阳先生说,住上"凶地",的人迟早会人死牛瘟遭大殃的。

好人没有好报,怎么行呢?这事让八仙中爱管闲事的吕洞宾知道了,吕祖爷决定拯救这一方生灵,可他又怀疑这几户人家不是地道好人,于是,他神眉一皱,想了个办法……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那一年,天大旱,粮歉收,水源枯。这几户人家靠着往年的节俭,一点余粮尚能免强度日,只是吃水成了问题,幸好村头有一眼螺丝泉,每天点点滴滴能聚半瓦壶水,紧紧张张只能够喝。

有一天早晨,几户人又到泉边等水,忽见一个穷汉衣衫褴褛,面黄饥瘦地倒在泉旁张着嘴等着滴滴清泉。

眼见那人悠悠欲绝的病态,很是可怜,大家七手八脚地把那穷汉抬到村里,喂米汤,灌姜茶,不多时穷汉苏醒,问他,说是山东人,姓黄叫黄昏。因家贫无度行乞到此,不幸身染饿痨病,只怕性命难保,遗骨他乡……,说罢痛哭流涕。

几户人家一听是山东人,本是老乡,越听越可怜,一齐安慰穷汉道:你不要难过,我们帮你求医治病。穷汉说:我这病不是药能医治好的,每天只要五升米饭三瓢水调养七七四十九天,身体就能康复。​

几户人家一听这话齐说:这你也放心,虽然我们粮食不多,几家凑凑也够你将养两月,这村头那眼泉水匀给你一半差不多也够三瓢。

就这样,几户人家象服侍亲人一样一日三餐毫不怠慢,每天刮半壶水匀三瓢给穷汉。剩下的才匀给每户一点点救命水。

眼看四十九天快到了,穷汉的身体亦己康健,直养的象铁塔以的。到了四十九天那日,穷汉把几户召集一起说:你们这几户人家都是天底下难寻的好人家,你们从牙缝里省下这活命的粮,活命的水度我活命,我黄昏两手空空无法报答,实话不瞒你们,我学过地理,会看风水,你们住的这片地是块凶地,你们给我一副筐担,一把锹,我要一个人在这村头给你们扒一面塘,一可解决你们饮水,用水的困难,二来还可以将凶地变成吉地,明天你们家家大人小孩在家不要出门,更不要到村头去看我,你们要是不按我的话做,塘就扒不成了。

第二天,几户人家就按穷汉吩咐谁家也没开门,眼看天近黄昏,几户人家都惦念穷汉,生怕他病体初愈再加上一天又没吃饭,别再累坏了,于是烙好饼,烧好汤,齐往村头看望穷汉。这时,穷汉正干得起劲,肩上两筐土象座小山似的,一锹下去足足挖有斗大一个坑,锹起处,清泉直涌。

村里人见状,不禁惊叫失声,穷汉一见村人齐聚村头,一晃身,无踪无影,可惜一面塘只扒了一半,众人方知穷汉不是凡人,但不知是哪路神仙,连连望空遥拜。

自从村头扒了这半面塘,大旱年几户人家有水灌溉照样丰收。一年四季清泉不断,姑娘洗了脸,容颜更娇艳,小伙子洗了澡,体魄壮如牛。老人喝了塘里水,越活越年轻。为了感谢穷汉,村里人把这半面塘起名叫黄昏塘。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以后人们只知道黄昏塘,而把小李庄淡忘了。

黄昏塘人丁兴旺,年景一年比一年好。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一百多户,人口达到好几千人。

不知过了多少年以后,灾难又降临了黄昏塘。那一年,日本鬼子进中国,逢人杀人,遇村放火,还用细菌武器传播瘟疫。

黄昏塘的人得了一种病叫`瘪罗痧',得了这种病上吐下泻,手指干瘪,对复时(即24小时内)人就死亡。

开始时,村里人一天能死几个,到后来死的人躺在家里无人抬。天那,黄昏塘难道真是一块`凶地'?黄昏塘难道就该灭绝了吗?……

"嘀嘀嗒嗒嗒一一"一阵军号响,新四军驻进了黄昏塘,吓跑了日本小东洋。

这些新四军可好着呢,一进村,就派卫生员抢救病人,一边帮大伙忙着打扫卫生,还有几个胡子兵刚从马上下来,就领着娃娃兵看望病人,帮助病人烧汤熬药,送汤送水。后来才知道那几个胡子兵还是新四军的大头头呢。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

新四军里边有个姑娘,叫林清涟,1924年生于上海银行家,她是上海名门,大家闺秀。20岁高中毕业后,为中华崛起,不顾家人反对,一腔热血参加了新四军医疗队,她才貌双全,机敏过人,人长的比七仙女还俊,医朮手艺比华佗还精。因为她是黄花大闺女,大家一致称她叫黄花。

黄花是个卫生员,自从她进了黄昏塘,`瘪罗痧'没过几天就停止传染了。好多人就剩一口悠悠气,准备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了,都被黄花姑娘给救了回来了。

黄花姑娘有双慧眼,她一眼就看出黄昏塘的水里躲藏着许许多多的害人病魔祸秧子。就见她捧着七巧玲珑的药盒围着四周朝里边撒几把八宝丹药,七天后黄昏塘的病魔祸秧子全部给除掉了。

黄花姑娘还建议,原来半面塘就做用水塘,吃水塘另外再扒半面。只因她懂医学,有道理,她的话甜绵中听,新四军的头头们都相信她。

第二天,全体新四军官兵齐动手。别看那胡子兵头头们年纪不轻了,可干起活来跟青年人一样。这回扒塘不象以前,村民们不但亲眼看着扒,自己也一同参加扒,从早到晚,没用三天时间,把另一半荒地也扒成了塘。塘扒好后,军民双方一合计,觉得黄昏塘名子不好听,这半边塘是黄花姑娘提议扒的,为了纪念黄花姑娘,不如就叫黄花塘。

从此,黄花塘的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象两面镜子镶在村头。……

就在黄花塘扒好不久,黄花塘村上的民兵队长李长胜却因为在保卫军部的顺河集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抬回黄花塘。经过黄花姑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李长胜也逐渐回复健康,李长胜与黄花姑娘相处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两人都值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相处日久,互相爱怜起来,产生依依恋情。

黄花姑娘每天都要到塘边给大爷、大娘或者给新四军伤病员洗衣服,在洗衣前她都要在水塘里照照她那俊美的脸庞,梳理她那乌油闪亮的短辫子。

每逢黄花姑娘到塘边时,村里的姑娘嫂子丶婶子大娘们总要偷偷地跟在后面截住她的路,巴不得把黄花姑娘抢回家好好过上几天。

抢得不可开交时就到胡子跟前打官司,头头们总是笑着说:你们不要争,等抗战胜利了,我们就把黄花姑娘留在这儿做媳妇了,永远跟你在一起。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

后来,新四军要到别的地方打鬼子去了,消息一直是瞒着乡亲们的。黄花姑娘虽同李长胜产生爱情,恋恋不舍,但是由于军队离不了她,自然不能留下,只好偷偷地背着李长胜和乡亲们流了几夜的眼泪。

一天夜里,村里人都还在梦中,新四军给乡亲们留下了字条,黄花姑娘给生病的大娘留下了药,给房东大爷洗了最后一次衣服就悄悄的随队伍走了。

天亮,乡亲们一见新四军全走了,心里非常难过,相处一段时间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家不自不觉地流下留恋的泪水。

黄花呢?黄花姑娘不是说留下的吗?乡亲们村里找不着黄花,又到塘边去找,塘边上只有黄花姑娘洗衣时留下的脚印。

黄花姑娘啊!你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呀!乡亲们每逢想念黄花时,总是到塘边去找黄花姑娘的影子,人都走了,哪儿还能留住影子呢?村民们只好坐在塘边,嘴里唸叨着:黄花呀,黄花……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

解放后,为了纪念新四军当年在这里的一段军民鱼水之情,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复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在军部陈列馆展厅里陈列着许多新四军当年在黄花塘的图片,您想认识黄花姑娘吗?图片里那位最漂亮,象鲜花:一样娇美的姑娘就是黄花。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近日,为了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电影《黄花塘往事》剧本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宾馆隆重举行。

影视界专家,红色文化学者代表,影片主创人员出席会议。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现任会长张晓龙,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抗美,原副会长刘华苏,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南,副会长谢太平等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影片策划过向宏,卞龙,出品方,李杰,吕兵,杜存刚,总导演,沈东,总制片人,扬飞,导演,罗媛元,编剧连秀凤,赵梓霖,执行制片人王宇跃,陈建正,摄影施宏源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过向宏主持。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电影《黄花塘往事》导演罗嫒元在会上介绍了本片剧真实历史背景。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军史科丛书审查小组成员,全军编委会首席军史专家肖裕声表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是盱眙的地标性建筑,今年正值盱眙解放70周年,当年这里记录了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地区指挥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骁勇杀敌,今天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对这段历史进行最好的呈现。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黄花塘往事》据了解,电影《黄花塘往事》拟请候勇,罗京民,丁海峰等老戏骨,王大治,谢孟伟,张绎等中青年表演艺术家鼎力加盟,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知名导演,沈东为该片总监制。

据介绍影片将于2018年7月开机,2019年纪念新四军驻黄花塘76周年期间震撼上映。欢迎大家到时收看。

(以上是花艳小妹独家原创作品,可能与电影《黄花塘往事》有出入,​​​​​望众好友阅后点评。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