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導讀】國慶長假帶孩子回老家省親,恰巧碰到了自己兒時的夥伴帶他孩子來玩,朋友的孩子雖然僅僅3歲,但是已經能夠熟背《三字經》、《百家姓》等經典著作了,距朋友講他孩子已經認識四五百多個漢字了。在誇獎孩子聰慧是個小神童的同時,心中隱隱約約間有種擔憂——幼兒園“小學化”。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作為一名執教多年的老師,這樣的“小神童”對於我而言已經司空見慣了。幾年前班裡就有一個孩子,剛上一年級就能夠熟背《唐詩三百首》了,自主誦讀一篇高年級的語文課本了,這樣的孩子無疑是一個“三好學生”,但是到了四年級後,這個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一放學便被家長送去了補習班。歸根結底,我認為這都是幼兒園“小學化”的後果。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真正天賦異稟的孩子少之又少,孩子能夠在一年級就表現出驚人的識記能力,都是人為的培訓結果,屬於“拔苗助長”型的教育模式。不單單是幼兒園開設拼音、算術這些“小學化”內容,很多家長在孩子剛滿一歲便送去了早教班進行強化訓練,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學習中,到小學熟背《唐詩三百首》,認識1000來個字並不是難事,然而“超前教育”為孩子今後的學習埋下了隱患,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NO.1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在幼兒園接受過“小學化”教育的孩子,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當臺上老實所講的內容都是她之前熟記於心的東西時,孩子就會出現上課開小差兒、不專心聽講的情況。而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忽視這一點,認為學生已經學會了或者是他是班裡成績最好的學生,因此也不會過多的關注這一現象。但是小學階段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倘若在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將來進入中學後成績退步是一定的。NO.2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過早的讓孩子學習知識都是一種被動吸收的過程,好比在嬰幼兒時期,你給他喂什麼他就吃什麼一樣,長期被動吸收知識會導致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認為所謂的學習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背誦、練習,完全體會不到通過探索、實踐獲取知識的樂趣。NO.3思維固化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真正對孩子有意義的學習方法是“寓教於樂”,通過引導孩子觀察、提問、探知而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這樣的學習方法會刺激孩子對外界的探知慾望,鍛鍊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倘若一味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無疑會固化孩子的思維習慣。

一年級的“三好學生”,四年級成“差等生”,背後的原因令人寒心

這也是為什麼那位小朋友在一年級是“三好學生”,到了四年級反而成了“差等生”的原因。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好比是一次馬拉松比賽,而非100米短跑,因此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不可謂不大,令人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