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为什么不来保护?

---刘通晓---


从理论上说,清朝时期的北京内城就是一个大兵营,所有京城八旗都是保护皇帝的武装力量。

当然,具体而言,具体负责清朝皇帝安全、出行等职责的是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这些部队是皇帝亲领的,说他们是禁卫军,也没有什么毛病。

至于其他如骁骑营、善扑营及后来设置的火器营、神机营等,因为属于八旗都统管辖,相对而言,和皇帝的亲近程度要比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差一点。

以上各营,属于近代之前的旧部队,而清廷真正意义上的禁卫军,是在1909年时摄政王载沣接班以后建立的。



1901年,载沣曾作为庚子年事的致歉专使前往德国,此行虽有些无奈,但德国皇室的接待规格甚高,载沣也学了不少东西。

譬如这个禁卫军,就是仿照德国模式建立的。当时,这支新军队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直接从北洋第一镇(旗兵为主)中抽调,另一部分是从闲散旗人与宗室中的青壮年中选拔。

按照之前的规划,载沣原打算将禁卫军打造成一支纯旗人的精锐部队,但后来出于平息满汉之争的考虑,其中第四标后招募的是汉人士兵,此外还设立了一个蒙古骑兵营。



据当时的外国军事专家描述,禁卫军在1911年初编练完成时,其步、炮兵的装备堪称精良。

其中,炮兵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此外还编有一个机枪营,配备约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不过,禁卫军的骑兵比较薄弱,作为一个保卫宫廷的武装力量虽然足够,但用于作战显然在兵力、经验、训练等各方面都是不足的。

由此,回到上面的提问:如果禁卫军用于镇压革命,会起到什么作用吗?

答案很明显,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势。道理很简单,这样一支新部队用于阅兵或操练,看起来确实很像样子,但用于实战,却是未知数了。



更何况,禁卫军的兵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师,放在辛亥年完全于事无补,不可能对大局有任何影响,

不过,如果放在小环境,也就是当时的京城,禁卫军还是很重要的,如果禁卫军有意阻扰清帝退位,确实会对辛亥年的历史走向带来很大影响。

事实上,当时的下层旗兵确实有反对让位的,其甚至声言:“大清国是祖宗的江山,不是太后的嫁妆!太后无权送人!这是乱命,决不服从!”

为此,袁世凯不得不将武昌前线打了胜仗的主帅冯国璋召回出任禁卫军统领,由此才摆平了这支部队。

此外,当时也有日本人勾结部分王公和旗人军官,企图用禁卫军保护清帝出关,由此建立一个关外的清廷,如果其阴谋实现的话,那就是满洲国提前上演了。



好在当时冯国璋的威望大,而且他曾做过贵胄学堂的督办,当时禁卫军的大多数军官都曾是他的学生或下属。

由此,冯国璋在辛亥年有惊无险的控制了这支部队,最终没有对历史产生消极影响。

就此而言,这不仅对清帝是有利的,对国家是有利的,对禁卫军官兵也是有利的。

不然的话,这支部队送上战场无非是被消耗殆尽,或者被他人利用,成为裂国的工具,仅此而已。


坑爹史册


清朝大多数时间内,没有一支强大的禁卫军,只有大内侍卫组成的亲军,表现那是相当抢眼。

嘉庆年间的天理教作乱,一支72人组成的农民大军杀奔紫禁城,又兵分两路进宫,与大内侍卫们恶战到第二天凌晨,且在隆庆宫匾额上留下了箭头。
同样是嘉庆年间,一个中年厨子居然在神武门附近埋伏,挥舞一把小刀冲向嘉庆帝的轿子,关键时刻,几百名大内高手非常镇定,决定考验一下嘉庆的身手,就看嘉庆一人躲来躲去,幸亏同行的嘉庆侄子和姐夫上前死命抱住刺客。
庚子国难那年,慈禧带光绪西狩,八国联军来到紫禁城下,一位日本翻译冲着城头高声喊话,亲军们微笑着打开城门,欢迎联军和平进城,保全了紫禁城的完整,功不可没。

别看优秀的亲军们立下这么多“汗马功劳”,晚清时节,清廷仍然觉得应该跟随世界潮流,组建一支正规的禁卫军部队。

于是从北洋新军陆军第一镇中调来了军官等骨干(北洋第一镇兵源本身都是从旗人中选拔出来的),又从京师旗人中挑选精壮男子,打造了一支12000余人规模的皇家禁卫军。

其中步兵分为两协四标,三标为满人,一标为汉人,马队标有一营蒙古人,另设一炮队标,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设有一机枪营,配备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就火力配备而言,全亚洲它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禁卫军创建后台是来自于摄政王载沣,训练禁卫军大臣是载涛,历时近三年准备,1911年7月终于成军,没两个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失势,袁世凯上台,启用冯国璋担任禁卫军总统官。冯国璋本身就早在1906年出任过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北洋系里唯一让满蒙军人心服口服的统帅,再加上满人觉得他“统兵平叛”革命党有功,值得信任。

冯国璋尽管主张保清,但毕竟也尊重袁世凯,在袁世凯逼宫操作下,隆裕太后答应逊位,冯国璋也不能阻挡这个潮流。

清帝逊位尚未宣布,冯国璋就召集禁卫军开会,宣布了溥仪即将逊位的消息,向他们保证继续由他们来守卫皇城,保证满清皇室安全,保证他们继续享有原有待遇,由于冯国璋表态得力,再加上很多军官头目都是北洋出身,基层官兵也就没闹出什么乱子,安静的度过交接时期。

民国后,禁卫军被改编为陆軍十六师,冯国璋死后,移驻察哈尔,直皖战争后进入奉系序列,后来的直奉大战中倒戈,没过多久就被裁撤。其实即便是不裁撤,这支军队中的满族基因随着岁月流转,也几乎消失殆尽了。


历来现实


在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的时候,真有一支完全满人组成的禁卫军,按理说他们应该誓死捍卫自己的皇帝才对,没想到他们连屁都没有放一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皇帝为了皇室的安全,都会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御林军或者叫禁军。当然,在清朝的时候,也不例外,起初这支禁军都是有满人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击,无奈只能由北洋一镇和六镇轮流担任。到了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一直都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放心,就着手建立了一支满人组成的禁军,人数两个旅,由自己的弟弟载涛担任都统。

清皇帝最后的这支禁军,准备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鸟斗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战斗力不敢恭维,更完蛋的是这支禁军的老大是载涛,一个乳臭未干的生瓜蛋子,不仅缺少实战经验,而且无法收拾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凯老谋深算,成为袁世凯的嫁衣。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无法指挥北洋新军,只能被迫启用袁世凯,袁世凯趁机坐地起价,取得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这支禁军也不例外。袁世凯要派禁军去前线,而禁军老大载涛,不敢带兵出征,袁世凯趁机换下载涛,由自己的手下冯国璋担任禁军都统,经过袁世凯的安排,这支禁军基本被袁世凯控制。

溥仪被迫退位,禁军无动于衷。后来,南北议和,袁世凯以末代皇帝溥仪溥仪作为条件,取得大总统的职位。袁世凯声泪俱下,在威逼利诱下,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被逼得哭着宣布退位,而自己的禁军远在千里之外,与革命党对峙,当禁军得知溥仪退位以及清王室优待条例后,并没有去勤王,而是直接关心自己的命运,最后在冯国璋保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这支禁军也就安生了,被冯国政编为第十六师,从此成了冯国璋的护卫军。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清皇室最后的禁卫军也给袁世凯做了嫁衣,溥仪和隆裕这对孤儿寡母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哭着,在无奈中宣布退位,从而结束了满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从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发


时局如此,溥仪退位只是顺应局势的发展

1907年慈禧的去世对清廷的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溥仪继位实则是让载沣摄政,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载沣手里,载沣又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在满清风雨飘摇之际,他想同命运再做一次抗争。

因此,先是罢免了袁世凯,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与此同时再次进行新政改革,并且进行立宪活动,然而,放宽的政治环境并没有换来革命活动的熄火,相反,革命党更是利用清廷的这种转变,掀起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活动,由于四川保路运动,进而发展到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清廷大势已去,天要变了。

武昌起义后短短两个月,南方十五省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这个时候载沣也看到了局势的不可逆,当然,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准备调北洋新军前去镇压革命,但是北洋新军并不听从清廷的调遣,只有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出山才能统领北洋军。

当皇权已经控制不了军队的时候,他离退位已经不远了,这支部队可是清廷最后拿棺材本打造出来的,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

袁世凯成为掌握满清军政大权的人物

载沣发动罪己诏让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蛰伏三年,这一出山,气势如虹,率领北洋新军开赴武昌,剿灭叛乱,这个时候袁世凯提出了包括载沣退位在内的很多条件,也就是彻底掌握清朝的军政大权,载沣也都一一答应。话说袁世凯也不是吃干饭的,到武汉后就将起义军打退,革命军陷入覆灭危机。

这个时候很多国民党人开始拉拢袁世凯,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结束帝制,革命党人就答应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

其实到了这个份上,清帝不退位已经是不可能,即使北洋军负隅顽抗到底,这次镇压了革命,转眼还有更多次的起义,推翻帝制在当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到了真被推翻的时候,那下场可能就不知道什么样了。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隆裕太后思来想后,以优待条件宣布退位。避免了国家的分裂,要维护了主权的平稳过度,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溥仪的退位,对国家对皇族都是一次很好的交代。

禁卫军也是北洋军的底子,说到底也是袁世凯的部下

那么,袁世凯“逼宫”(协商)溥仪退位这段时间,禁卫军在哪里?为什么不出来阻止袁世凯?

实际上禁卫军就在溥仪的身边,一直保护皇家的安危,只不过袁世凯的这种行为属于“和平演变”,隆裕太后都没摔杯子,禁卫军逞哪门子英勇。

而且禁卫军的本身就是北洋新军的底子,禁卫军的骨干一般都来自于北洋新军第一镇,虽然都是旗人组成,但是说到底也是袁世凯带出来的兵,其中禁卫军当时的首领就是袁世凯比较信任的冯国璋,可以说,为了控制清廷,袁世凯也早就将势力延伸到了禁卫军。

而旗人到清朝晚期的时候大多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丝毫没有斗志可言,他们关系的就是自己以后的前途问题,在此期间,冯国璋害怕禁卫军有变,承诺禁卫军享有原有待遇,这一点在清帝退位诏书的第八条中,也明确规定“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就是将禁卫军的待遇写到文件里。

事实上,禁卫军对袁世凯和冯国璋还是信得过的,所以,在整个清帝退位过程中,禁卫军基本毫无作为,当然,这也是最好的现象。


史论纵横


看到有人说溥仪退位的时候没有禁卫军,实际上当时是有禁卫军的,溥仪退位的时候京城禁卫军的数量大约是一万多人,并且禁卫军无论是素质还是装备都是当时顶尖的,并不像其他人所说的禁卫军里的人全部是老弱病残,在当时禁军的势力是非常强的。

试想一下逼溥仪退位的时候,这一万多人要是誓死不从,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大麻烦。袁世凯自然是看到了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禁卫军是一直是誓死捍卫溥仪的,因为禁卫军全部是旗人组成,他们对皇帝是非常忠诚的,假如说溥仪真的要拼一下,这些人随时可以为溥仪去付出自己的生命。

袁世凯清楚的知道禁卫军的麻烦,于是乎他派了一个人去解决这件事,这个人便是冯国璋。袁世凯先是运作冯国璋当上了禁卫军的统帅,不得不说袁世凯的能力,因为运作冯国璋去统领禁军可不是逼溥仪退位之前才做的,而是两年前。

最后在逼迫溥仪退位的前夕,冯国璋告诉了禁卫军这件事,并且对他们做出了许多的承诺,比如两宫的安全依然是禁卫军负责,宫禁依然是禁卫军来负责,并且自己走到哪里,都一定会带着禁卫军,两天后溥仪退位。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冯国璋在这期间可是费了不少精力的,最起码他得到了禁卫军们的认可。

这件事之后,禁卫军可以说是成了冯国璋的私军,冯国璋走到哪里,这批禁卫军就跟去哪里,后来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有趣的是,这支军队从头到尾只听冯国璋的。所以说溥仪退位的时候禁卫军一直在,只不过已经被成功劝说,所以没有反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的禁卫军早就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些大内侍卫。

禁卫军本来是皇帝的亲兵,以八旗子弟的上流阶层子弟为主。所以禁卫军不太可能叛变,因为叛变等于推翻自己的优厚地位。

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一直都对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不放心,就着手建立了一支满人组成的禁军,人数两个旅,由自己的弟弟载涛担任都统。

遗憾的是,这支禁卫军早就被袁世凯调走了,名义上去镇压革命军。结果南北议和时,这些所谓的亲贵根本不管溥仪死活,而是强调自己有什么好处,在南方看着溥仪完蛋。

而这些禁卫军也很快被袁世凯解散,换成大内侍卫。

大内侍卫也是袁世凯派来的,只负责保护紫禁城。

这些侍卫和太监一样,形同摆设,只是维持紫禁城的治安而已,无法对外。

到了被冯玉祥逼宫的时候,这些侍卫其实变为监视溥仪的人,哪里去管他。


萨沙


形势如此

先来看看当时的局势,慈禧、光绪去世之后,清政府玩起来了君主立宪制,但是却阻挡不了各地的起义,这时候革命派的声势也越来越浩大,武昌起义就是清朝灭亡的前奏。所以袁世凯虽然出任清政府的内阁总理,但是也认清了形势,最终逼溥仪退位。


一番腥风血雨

这种形势之下,即使有禁卫军来保护溥仪又如何?最终换来的只不过就是一场厮杀,结果还是不变清朝还是和灭亡,只是清朝皇室这些人已就跟着死于非命。

而这时候溥仪才几岁,掌权的也不是他。故而他背后的掌权者也知道形势已经发生不了逆转了,不想死于非命当然就只能妥协。


若是盛世之时,袁世凯敢逼宫,禁卫军说不定还会有所作用。但是清末时期,哪怕有禁卫军也是无法和天下来抗衡的,毕竟禁卫军是人不是神。如果禁卫军这么管用,前朝就不会灭亡了。


淡看天上月


自从僧格林沁在山东被捻军所杀,清政府再也没有能够倚重的大将了。无论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李鸿章的淮军,甚至后来袁世凯的北洋新军都不是被清政府所信任的。清政府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也想拥有自己信得过军队,所以摄政王载沣便召集了满人贵族子弟,组建了警卫军。这支部队由载沣的弟弟统帅,装备了当时最好的武器。

不过,说到底,溥仪做上皇帝的时候,以载沣为首的满清贵族已经没有能力了,太平的时候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来让袁世凯下台。但是武昌首义爆发以后,那些贵族没人能够率军平定叛乱,只得依靠袁世凯。至于他们禁卫军,其实也不可能有什么多大用处,如果满清贵族能练兵,清政府哪里会用袁世凯?太平天国的时候,慈禧老太后哪里会依靠曾国藩等人去组织团练平定叛乱?

清政府自始至终是不信任那些实力型的汉族地主的,不过由于晚清战乱的关系,汉族地主还是因为军功崛起于清朝政坛,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势力。不过后来满清的贵族趁机成立了练兵处,通过各种手段夺取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军权。但是,自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那个时候军队已经开始私有化了。袁世凯即使被罢官三年之久,北洋军队还是听他的号令。


历史是什么


满清的禁卫军/禁卫军被称作护军,其分为守卫紫禁城大内的护军和圆明园护军。护军兵源来自上三旗中精良之士。按这支部队却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是纪律森严、战斗力爆表的虎狼之师。嘉庆年间,一个失业的厨子陈德拎着一根棍子,由于对社会不满准备刺杀皇帝,居然摸到皇帝御前也没被护军拦下,最后还是皇亲国戚救下皇帝。天理教之乱,百余个造反的农民,勾结几个太监,居然打进了隆宗门,至今隆宗门上还留有反贼射出的箭头,警示后人。

自打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之乱。满清朝廷就就想恢复八旗雄风,虽然一度出了僧格林沁但是昙花一现。后来满清开始编练新军,宫里的护卫也被整编为北洋第一镇。宣统元年真正当家主事的摄政王载沣派出弟弟载涛掌管北洋第一镇,实际负责这支部队的是另一个满族宗室铁良。

武昌起义爆发,满清启用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和革命党打打谈谈,禁卫军也不敢主动出师剿匪,宣统皇帝的亲叔叔这位禁卫军编练大臣载涛,在满清最后的御前会议上,哪怕被隆裕太后点名出战,都百般推辞。

禁卫军最后被改编为北洋军第十六师之,收归冯国璋统帅,一直跟着冯国璋,最后在直皖大战中被打残解散。


布雷桑秀策酱


清朝的禁军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大概来说可以分为这三部分:

1、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

2、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

3、皇宫侍卫。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其实分为两部分:步军营和巡捕营。步军营内的成员自然是八旗兵组成,巡捕营则是绿营,也就是汉人组成。很明显,步军营的地位要高得多,负责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则是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职责又更进一步,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要负责皇城巡夜的职责,里面的人员多由八旗子弟构成。

皇宫侍卫,属于禁军的最后一道屏障,直属于清朝的皇帝,只有上三旗的旗人才有资格担任。平常我们所说的御前侍卫说的就是这个类型,乾隆朝的宠臣和珅就担任过这样的职位。


通过上面的一些简介,我们大概也了解了清朝的禁军大多数是由旗人担任的。还是要承认,满清刚刚入关时,八旗兵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不过作为清朝的上等人,他们养尊处优的太久了,什么都不要干还有工资领,一个个都已经退化成只知道遛鸟、斗蛐蛐、抽大烟的闲人。

下面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些所谓的八旗子弟废到了什么程度:

嘉庆年间,白莲教有一个分支天理教,人数不过200余人,在首领林清的带领下,竟然攻打紫禁城,而且还成功的打了进去。要知道这200多人,可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也没有经过什么系统的训练,就这样随随便便的攻入了紫禁城。

虽然当时嘉庆去了木兰围猎,带走了大部分侍卫,但是作为皇城,被200多业余人士随便就破门而入,怎么着也说不过了。由此可见,晚清的禁军战斗力差的何种程度。

等到溥仪即位的时候,摄政王载沣决心组建一支全新的皇家禁卫军,以拱卫皇宫的安全,不再受制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于是在载沣的指示下,载沣的弟弟载涛开始具体操办起来。

这支禁卫军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也仅仅是看起来而已。不过,这是一群平时只会遛鸟斗蛐蛐的人,看起来很不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更为要命的是,载沣、载涛这两兄弟根本就没来得及掌控这支军队,辛亥革命爆发了。在袁世凯的手段之下,这支皇家禁卫军的统帅瞬间就不姓爱新觉罗了,变成了冯国璋。冯国璋什么是何许人也,北洋三杰之一,袁世凯的心腹。

所以当袁世凯逼溥仪退位的时候,这支皇家禁卫军正处在冯国璋的掌控下。并且,他们才不关心溥仪的生死,都想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小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