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桀骜不驯的古斯塔夫二世与黎塞留的反瑞计划

导言:1631年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的瑞典军队在德意志的布赖滕费尔德地区重创了神圣罗马帝国和天主教联盟的军队。使古斯塔夫二世在整个欧洲名声大噪。而古斯塔夫二世的下一步似乎是要在中欧建立自己的霸权。这引发了哈布斯堡阵营的极度不满同时也引发了瑞典盟友对其的猜忌和防范。


在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通过大刀阔斧的Political reform与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加强了王室的权利。正当黎塞留静心坐观新教与天主教的激战时,德意志的战局却又一次出现了变数。因为波希米亚猛虎华伦斯坦又一次出山了。华伦斯坦接手的是个危机四伏的烂摊子。当年他被皇帝免职时,整个帝国几乎都屈膝于皇帝的权威之下。现在却时过境,迁除了皇帝的直属领地奥地利,几乎整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都已沦陷。皇帝费迪南二世同时面对着三股威胁,西边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刚刚击败皇帝最忠实盟友巴伐利亚公爵的北欧雄狮,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北边是狐假虎威攻打波希米亚的萨克森选帝侯,东边是乘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匈牙利反叛贵族。可以说若不是被逼到了绝境,费迪南二世也不会不顾脸面屈尊向华伦斯坦求救。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桀骜不驯的古斯塔夫二世与黎塞留的反瑞计划

对于皇帝费迪南来说,现在威胁最大的当然是已经打倒家门口的瑞典国王,皇帝几乎是恳求华伦斯坦前去救援巴伐利亚公爵。不过华伦斯坦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对于巴伐利亚公爵没有一点好感,而且现在就与瑞典国王硬碰硬根本就没有胜算,自己这只刚刚组建的军队还需要实战的历练与磨合。

华伦斯坦向皇帝保证瑞典国王是不会轻易攻打维也纳的,自己首先要对付匈牙利与萨克森。放下这些话后华伦斯坦就率师前往匈牙利了。皇帝已经授予华伦斯坦不受约束的完全指挥权,只要华伦斯坦坚持的话这只军队是不会听从皇帝的指挥的。费迪南二世此时是忐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他不相信瑞典国王会放过自己。不过令皇帝不敢相信的是正如华伦斯坦所言,之前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瑞典国王现在却停在巴伐利亚止步不前了。

一向雷厉风行的古斯塔夫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因为他发现如果继续前进的话将会使自己身处险境。首先瑞典军队从北欧一路打到了南欧,孤军深入已经使得军中产生了动摇,而且由于补给线过长现在的瑞典军队几乎完全依赖德意志诸侯的接济,而现在的德意志诸侯却越来越不愿意支持瑞典国王。因为自从布赖滕费尔德之战古斯塔夫就越来越不可一世,(又一个迷失在权利与荣耀中的强人)他虽然收复了莱茵普法尔茨,却不把其交还给原来的主人腓特烈选帝侯,占领了美因茨之后瑞典国王又扬言要将这座历史名城赐予自己的独生女克里斯蒂娜公主,德意志的新教诸侯们越来越感觉自己成了瑞典人的奴才,而天主教诸侯也把瑞典国王看作强敲竹杠的北欧强盗。最为不满的就属萨克森选帝侯了,过去他一直以新教诸侯之首自居,是半个德意志的领袖,现在却成了瑞典国王的下手。选帝侯感到自己大失身份,因而这位万年墙头草的萨克森公爵又开始动摇了。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桀骜不驯的古斯塔夫二世与黎塞留的反瑞计划

国际形势也开始对瑞典不利,随着瑞典势力的急速膨胀其他国家也是愈发的不满与嫉妒,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害怕自己的国家会被瑞典所包围,所以他努力在皇帝与瑞典国王之间做调解人。(而且调解时还偏向皇帝)荷兰人也不满瑞典侵入莱茵地区的行动,因为这已经影响到荷兰商人在德意志的商业利益。最不满的不是别国,正是将瑞典引入德意志的法国。最初黎塞留认为古斯塔夫只是一只凶狠的“野猫”而已,红衣主教将瑞典看作自己手中拖住皇帝的的一个棋子罢了。很显然即使是黎塞留也与当时的世人一样低估了古斯塔夫的实力,北欧雄狮的利爪在重创了费迪南皇帝的同时也打乱了红衣主教的布局。瑞典攻入莱茵地区使得法国感到了威胁,(法国同样觊觎这一地区)既然古斯塔夫能帮助德意志的新教徒对抗德意志皇帝,谁又能担保他不会帮助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对抗法兰西国王呢?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桀骜不驯的古斯塔夫二世与黎塞留的反瑞计划

黎塞留开始考虑如何制住这只已经被养的太肥的“野猫”。法国以自己有义务保护巴伐利亚公爵为由要求古斯塔夫绕道而行,(法国曾为了支持马克西米利安公爵在雷根斯堡帝国大会上对抗皇帝而与巴伐利亚签订了防御同盟)不过此时的古斯塔夫已经不在乎法国的那一点援助了,而且在以征服德意志为目标的古斯塔夫眼里,作为天主教诸侯首领的巴伐利亚公爵是必须击垮的对象。所以瑞典国王毫不理睬法国的警告挥军直取巴伐利亚,法国政府也马上对瑞典国王发出了严正警告。

黎塞留知道今时今日的瑞典国王是不会理睬口头上的警告的,红衣主教马上就开始了实际行动。2万法国军队打着保护巴伐利亚的口号开向了东部边境,当然黎塞留不会真的为了巴伐利亚与瑞典国王开战,他只是要让古斯塔夫知道法国不会坐视瑞典无限制的壮大。外交上法国政府也开始行动起来,黎塞留先是劝说萨克森公爵停止进攻皇帝,(就算没有法国的劝说,估计萨克森也不想打了)接着又与荷兰、丹麦秘密谈判谋划孤立瑞典,必要时甚至武力干涉。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于法国的一系列动作当然也是有所耳闻的,他知道现在是皇帝最虚弱的时候,他同时也知道自己一旦真的攻灭皇帝的话法国一定不会坐视不理,而荷兰与丹麦多半也会站在法国一边。所以这位勇猛果敢的瑞典国王现在是进退两难。就在古斯塔夫犹豫不决之时华伦斯坦却闪电般的平定了匈牙利的叛乱,接着他又转向波希米亚,萨克森选帝侯一方面已经不愿再打下去,另一方面他也自知不是华伦斯坦的对手,所以仅仅半个月华伦斯坦就收复了了波希米亚。古斯塔夫知道万年墙头草萨克森选帝侯完全靠不住,自己现在孤军深入随时有可能被华伦斯坦断了后路,于是瑞典国王决定撤出巴伐利亚回师北上。整个战局又一次倒向了皇帝一边。

但在1632年底,一个意外的消息传遍了欧洲,那就是瑞典人在吕岑会战中赢得了战役的胜利,但是古斯塔夫二世却战死了。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后桀骜不驯的古斯塔夫二世与黎塞留的反瑞计划

吕岑之战在当时吸引了全欧洲的目光,因为这场会战不仅仅是古斯塔夫与华伦斯坦的个人对决,也不仅仅是瑞典与德意志的国家决战,而是新教与天主教百年争斗的最终大决战。不论谁赢,胜者所信仰的宗教将在欧洲取得优势。但是决战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瑞典人虽然取得了惨胜,却悲惨的失去了国王古斯塔夫。据说当费迪南皇帝看到从瑞典国王身上扒下的满是鲜血的皮甲之时,皇帝也悲天悯人的说道,如果他愿意把和平还给德意志,我宁愿他能活着回到北方。

会战的结果传到欧洲各个宫廷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大失所望,因为谁也没能在这场决定性的大决战中取胜。新教徒们为瑞典国王的战死感到悲哀,天主教徒也为帝国军队的巨大损失感到失落。不过有一个人却十分高兴,他最希望的就是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没错这个人正是那个一直在幕后坐山观虎斗的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对于红衣主教来说此时的瑞典国王已经从盟友变成了比皇帝更可怕的敌人。古斯塔夫显然不愿再做法国的打手,他要的是属于瑞典的欧洲霸权,而这是红衣主教所不能容忍的。现在古斯塔夫死了,瑞典人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皇帝的军队也受到重创,这在红衣主教看来简直是上帝在帮助自己。不过黎塞留也有一丝担忧,万一瑞典人退出战争怎么办?

但十几天后,身在巴黎的红衣主教接到了法国驻瑞典大使的来信——瑞典首相决定继续战争。看到了来信的内容,黎塞留露出了惬意的微笑,因为战争仍将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