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泄密”了吗?什么样的内容算是商业秘密?

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心里得有杆秤。

李伟还没从“险些失业”的惊吓中缓过神来——他一度以为要被开除了。

李伟供职于一家上市技术公司,为了方便管理自己写的代码,他将公司高特权账号的用户名和密码放到了一个项目托管平台上。这么做的想法很简单,他可以建立自己的代码储备,算是个人工作经验的证明,却没想到这些代码被公司安全部门“扫”了出来,李伟被通知到办公室报道。

“严格来讲,公司是不允许用其他平台来保存公司代码的。”李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辞退。

好在安全部门只是把李伟叫过去批评教育一番,要求他迅速删除涉密数据,李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并不是第一个犯这种错误的人。“事实上,安全部门每天都在扫描,然后通知涉事员工去删东西。”回忆起这次无心之过,李伟说,“虽然公司没有给很严厉的处罚,但我不敢再那样做了。”

技术领域一直是职场泄密事件的高发区。今年6月,特斯拉起诉一名前员工,称其盗取公司商业机密,还向第三方泄露了大量公司内部数据;今年7月,曾在苹果汽车项目工作的张晓浪因涉嫌窃取商业机密遭到起诉,苹果公司称,张晓浪在职期间违规下载了苹果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一个数据库,而离职后,张晓浪进入小鹏汽车工作。

除了电子数据泄密,餐饮配方的泄密也时有发生。今年8月,某电商平台上有大量商家出售印有“喜茶配方”“COCO奶茶内部机密”等字样的文件,卖家都声称自己曾在这些连锁奶茶店上班,因此知晓其配方。

这些有意而为的泄密自然要泄密者付出法律的代价,但在很多事件中,公司人其实并非有意泄露公司机密,只是缺乏保密意识。如今,朋友圈、微博已经成了我们日常分享自己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渠道,还有很多人喜欢在知乎、脉脉,甚至是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一些对行业、公司以及工作的看法。在这些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你可能无意间就泄露了公司的机密,而这种无意的泄露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广泛的传播,带来不小的影响。

“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大家对外发布信息的渠道和频率变多了,难免会无意间泄露公司不想对外公开的信息,这也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包括市场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万宝盛华集团(中国)市场及人力资源经理张文鼎说道。

什么样的内容算是商业秘密?张文鼎给出了一个通俗的解释:“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道的,能够为公司带来利益,并且具有实用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技术参数,福利体系和组织架构等也都属于公司机密,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司内部的一些核心岗位人员,几乎所有岗位的员工,都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公司的机密。

“比如说公司前台,尽管工作内容相对简单,看似没有掌握什么公司机密,但如果ta不经意泄露公司在某段时间内快递增多,或者泄露了客户的地址信息,被竞争对手公司知道的话,也有可能给公司带来非常重大的损失。”张文鼎说道。

员工泄密除了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还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员工本人除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被开除,“泄密”也会成为其职业形象的一个污点,不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泄密?它的边界在哪里?对此,我们心里得有根弦。

今天你“泄密”了吗?什么样的内容算是商业秘密?

什么是泄密?

“从法律角度上讲,‘机密泄露’是指,界定为‘机密’的信息被不相干的第三人或公众知晓,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故意还是无意。”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星海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商业秘密一般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信息,包括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另一类是经营信息,包括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此外,公司是可以自己定义公司机密的,并要求员工不得泄露公司明确规定的属于机密的信息,”赵星海说道,“涉及较高规格的机密,公司还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一并签署保密协议,进一步细化需要保密的信息范围。”

通常来讲,技术岗位和公司高层员工会掌握更多的公司机密,且由于信息的价值较高,这些人会遇到更多的“泄密诱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员工就不用担心泄密的风险,除了和产品、业务相关的信息,还有一些公司内部的信息也被视为商业机密。

“比如薪资福利架构,它可以反映一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且有的公司是花了好几百万,找专业咨询公司设计的薪资福利架构,这是公司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张文鼎说道。此外,张文鼎还强调,像公司八卦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员工也不应该对外宣扬。“从广义上来说,任何岗位都应该注意这种泄密风险。”

你可能在这些场景下

“不小心”泄密了

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晒”工作

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产品的流行,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更全面地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在“晒”工作的时候,难免存在言多必失的风险。比如,在朋友圈吐槽工作时不小心泄露了公司内部传开的某个负面事件,或者私底下评价老板的个人言行;又或是在工作环境拍照或拍视频的时候,不经意拍到了不该“公之于众”的画面,这些都有可能被公司认为是某种机密的泄露。

求职或跳槽时

人在求职时,通常会急切地想了解一家目标公司的信息,比如人员架构、晋升通道等,薪资也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重点。“有的招聘网站,如果你想看某家公司的工资,或者行业的平均薪资,需要首先把自己在公司的职位、薪资、福利架构等信息输入进去。”张文鼎说道。“很多员工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公司的信息泄露出去。”

此外,在跳槽过程中,公司人很容易被问及前一份工作的离职原因,回答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前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和薪资待遇,甚至是项目预算等财务数据。“有的人没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会讲一大通,或者是在离职的时候有情绪,因此说了一些前公司负面的东西,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泄密。”张文鼎补充道。

在公开场合“谈论”工作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扁平化,所有人都可以在公开平台上各抒己见。

比如有些公司人在一些平台上看到有关公司及行业的讨论,出于交流的心态加入探讨,这就很容易在意见分享的过程中涉及公司内容。

也有人喜欢在内容平台上发布自己对公司、竞争对手公司的评价,有的员工会以实名方式发言,以证明自己所陈内容的真实性,有的人则索性选择匿名。一方面,如果传达的信息不真实,会让网友曲解作者所在公司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即使作者是站在自己公司的立场上去诋毁竞争对手,也会对其所在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除了线上,公司人在参加一些行业内的线下活动时,习惯将公司的名称和职位当作自己的title,这样外界很容易从其言行联想到这家公司。根据张文鼎的介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在万宝盛华内部,“要求所有合伙人外出参加演讲之类的行业活动时,都要提前知会公司一声,如果没有提前告知,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对公司造成影响。”

泄密的后果是什么?

泄密最直接的后果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以及品牌折损、竞争力下降、客户流失等问题。如果泄密的是第三方公司,其客户会对公司的信息保密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泄密公司在行业中的信誉。

造成泄密的员工,自然少不了要被追究相关责任,公司一般会根据泄密者的主观意愿以及泄密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予以处理。

“如果产生的经济和名誉损失比较容易挽回,或者对公司影响比较小,通常会以教育批评为主。”根据张文鼎的说法,公司内部的处罚一般会由人力资源部门介入处理,以口头警告、纪律处分、罚款、降职为主要处理手段,较为严重者则面临被辞退的可能。

如果员工泄露了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上明确规定的内容,或者是主观上故意泄露公司机密,那么就很有可能涉及违法,一般由公司法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介入事件,并进行调查,最后依据员工守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或者移交司法部门。

“泄密行为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民事责任,严重的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赵星海说道,“比如中兴员工向华为泄密一案就是这样。”在这起事件中,中兴公司一名负责应标法国电信项目的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箱,向竞标对手华为公司的员工发送了5份记载中兴公司内部经营战略和产品规划的文档,导致中兴公司未中标,最终法院认定该工作人员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2万元。

“故意泄密是完全置法律不顾、毫无契约精神的行为,而无心之过,没有主动侵害公司权益的动机,其主观恶意相对较小,因此一般从轻处罚。”赵星海解释道。

不过这并不是公司人可以掉以轻心的理由,毕竟一旦发生类似事件,多少都会让公司人的职业形象打折扣,在公司内部可能会影响晋升和发展,在行业内也很容易被诟病。“公司人跳槽的时候,新公司可能会对求职者做背景调查,如果这个人在前一家公司名声不好,是很难被录用的。”张文鼎强调“泄密”对于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严重性,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平时在发表个人言论时,要有保密意识,多留个心眼。

本公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