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超级节点竞争: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争战媾和分娩的怪胎

​ 6月2日,这是区块链历史上会被永远铭记的一天。121.3亿美元的超高市值,一跃成为第五大数字货币,知名度仅次于比特币……无论是众声喧哗,还是众望所归,EOS主网上线的惊艳,确实毫无悬念。随着主网上线的落地,此前热闹非凡的超级节点竞争,也划上一个短暂的休止符:排位初见分晓,但战争却远未结束。

eos超级节点:屈从于实用主义的中心化抉择

“一个去中心化的p2p支付系统”,当中本聪用这样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比特币时,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创造了一个区块链世界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去中心化”这一主张的感召下,一大群热爱自由、对集权和权威充斥着反感的群体,首次达成了共识。从那以后,“去中心化”的最高法则,如同信徒的圣经一般,成为所有数字货币参与者的信仰基石。

但无论是横空而出被赋予众望的比特币,还是被誉为开启区块链2.0时代的以太坊,在经历了种种尝试和抉择之后,依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中心化的集权。这是一个毫不隐晦的隐喻:在工作量证明这一算法模型下,通过挖矿聚拢人气的去中心化尝试,已经在矿机的轰鸣声中走向了集权。

作为一款不需要挖矿的数字货币,eos是距离去中心化更近一步的数字货币形态。但在最后的抉择上,eos推出超级节点的竞选,最终还是驶入了去往中心化的道路上。

在算法上,eos选择dpos的共识算法。 DPoS算法中使用见证人机制(witness)解决中心化问题。总共有N个见证人对区块进行签名。由于使用了去中心化的投票机制,DPoS相比其他的系统更加民主化。也正是基于此算法,eos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

通过减少确认的要求,DPoS算法大大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同样,为了尽可能提高运算的速度,eos选择通过信任少量的诚信节点,去除区块签名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而这正是设置超级节点的逻辑起点。可以说,eos超级节点的设置,完全是屈从现实应用、对实用主义的一次妥协。EOS每秒可执行数百万笔交易,至少可达到每秒50,000笔交易的高效背后,是对去中心化的偏离。

超级节点竞争:大佬之间的权力游戏

EOS采用股权授权证明共识机制,全球选举21个超级节点,采用节点奖励方式,原计划增发给节点的年5%奖励将降低至1%,剩下的4%将由官方管理,社区投票通过后进行使用。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场超出普通人想象力的惊人财富。

正如业内评论所说,EOS超级节点的竞争,本质是一场利益之争。在EOS超级节点争夺的背后,是主节点每年将获得45万个EOS收益的争夺,是对EOS生态投票权的争夺。巨大的利益之争背后,显然是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的竞选套路。甚至,在竞争过程中,参选者已经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赤裸裸地希望用贿选的手段来获得最终的胜利。

竞选过程当中的波诡云谲,不乏《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的经典桥段。但对于小散户而言,从一开始,便已出局。竞选的规则是通过投票权来决定超级节点的归属,而一个eos拥有30次的投票权。这也就意味着,拥有越多的EOS,投票数也就越多。从eos的分布程度看,80%持仓(选票)被500位的大户占据,而多达30万的散户仅持有20%的选票,很符合二八定律。实际上,超级节点的竞争从一开始便是大佬的对赌厮杀。在博弈论的视角下,如何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其主战场势必会在这五百大户之间展开。无论是缔结攻守联盟,还是半路狙击,这场烽火狼烟弥漫的超级节点竞争大战,本质已经沦为巨人的游戏。

而超级节点之争最后的战果,可以预期的记账权奖励,以及对整个eos生态的话语权,也注定在巨头中间产生。从背负“去中心化”的希望之子,到最终走向独裁,超级节点的临门一脚,为区块链3.0时代划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竞争的帷幕已经拉开,战国时代或已到来。主网上线,并不意味着尘埃落地。走向中心化的超级节点,向哪里走,显然更值得关注。暗流涌动之下,eos的将来会往哪里走?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张伟,经理人网特约记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