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光明坐落在徽州区富溪乡南部,漕溪河下游。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坑口、郑村和杨家镇,居民主要以谢、郑、吴和程姓为主。全村300余户人家,1200多人口,盛产茶叶、油茶、木材及毛竹,长富公路贯穿南北。

光明形成的具体年代已难以考证。据老辈人讲,郑村是由很久以前郑姓人迁居此地而得名,东坑口由东坑(小溪名,实为东涧)和漕溪河交汇而得名,杨家镇因历史上杨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虽然后来郑姓迁入,杨姓日渐衰落并移居他方,该自然村目前已无杨姓居住,但村名却沿用至今。

东坑口居民居住较为分散。七十年代修建丰乐水库时,老村落被水淹没,故移民所建房屋均依山傍水,从村头至村尾有一公里之遥。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在徽州村落当中,水口树为一大风景,成为村落的标志。水口树不能轻易砍伐,除掉挡风、绿化、美化作用,还象征所在村落兴旺发达。郑村就保留了别具一格的水口树,南北两面村头都有。南面为杨树,原有五、六棵,均有二百余年历史,由于保持不力,现仅存三棵;北边的水口树更具特色,一棵为枫树,一棵为黄檀,相交一起,混长而成。传说有一年打雷,将枫树劈为两半,此后黄檀树就在枫树裂缝中生长出来。到了秋天,树叶的颜色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光明村依山傍水,景色绝佳。从高处往下看,梯田一层连着一层,而郁郁葱葱的茶园则象蘑菇盘一圈套着一圈。加上绵延的竹园,参天的奇松,挺拔的杉树,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长卷。

光明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日光漫射,气温清凉,终年云雾缭绕,茶园和森林相互交织,属以富溪为中心的黄山毛峰原产地范围。这里生产出来的茶叶,外形微卷,状如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披身,用泉水冲泡,则雾气结顶,汤色清澈,滋味甘醇,香气如兰,令人回味无穷。良好的茶叶品质,造就了一批茶叶经营者。光明茶厂的“千秋泉”牌茶顺利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为黄山毛峰知名品牌,驰誉全国,并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光明村是革命老区之一。光明人以耕种为主,但不忘读书明理,先后建有郑村小学、长光中学。歙县第一任县长杜维佑,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此地教书,利用教师身份发展组织,开展地下工作,为皖南地区抗日游击队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民风淳朴,崇尚自由,当地人民不仅在现代革命史上曾经谱写过动人的故事和篇章,九十年代又涌现出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烈士。1991年7月,黄山地区普降大雨,山洪瀑发,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郑时照,为保护新建的光明桥,而被无情的洪水卷走吞没,先后被中共黄山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1994年5月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还以郑时照同志的事迹为题材,摄制了《黄山之子郑时照》电教片,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光明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光明村至今还有六十年代修建的小水电站,平时供碾米,汛期则能发电照明。年长的老人讲起这座小电站,总是津津乐道,充满过去年代热火朝天的革命热情。

徽州光明村|灵山秀水溢茶香,浓墨重彩绘画卷

版权说明:如果我们转载的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您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