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問淺答 · 下品下生的十念是否是一向專稱?

深問淺答 · 下品下生的十念是否是一向專稱?

《觀經》下品下生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當中的“十念”怎樣和“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一向專稱”相互理解?那個十聲是一向專稱的範疇嗎?

深問淺答 · 下品下生的十念是否是一向專稱?

是的。下下品的“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向專稱。

因為在這個時候他什麼修行都做不了,善知識也沒有告訴他別的。

經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唸佛”,不要說觀念了,即便是靜心地思維、憶念這句名號都做不到,不過是隨著善知識的教導而口稱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所以,很顯然就是一向專稱。

深問淺答 · 下品下生的十念是否是一向專稱?

善導大師在解釋彌陀本願第十八願的時候,把“乃至十念”解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聲”,就是依據《觀經》下品下生這一段經文。

所以,《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是對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的一個特例說明。

第十八願講的是一個總的原則,這個總的原則顯現在不同的人身上,因為根機不一樣,《觀經》就取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下品下生到臨終這種狀態,這是最下劣的根機,以此來說明第十八願救度十方眾生。

◎ 所以,這兩段經文有類同性。

◇ 比如說“如是至心”,這個“至心”當中就有“至心、信樂、欲生”,它是縮略了。

因為人在這樣的狀態下,心都是很緊迫的,沒有必要展開說明他的心是怎樣的,就簡略地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 “聲”,很顯然就是聲音,心裡不能念,有口有聲音就可以了。下面說“具足十念”,這個“念”就是稱念。

第十八願裡也說“乃至十念”,也有“十念”。這個十唸到底怎麼解釋?這裡說“稱南無阿彌陀佛”。

不僅善導大師,曇鸞大師、道綽大師乃至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淨土宗相承的祖師都是把《觀經》下品下生和第十八願整合在一起來理解、解釋,不然,所謂“一向專稱”,經典的依據來自哪裡呢?

深問淺答 · 下品下生的十念是否是一向專稱?

◇ 因為下品下生的人壽命有限,所以就說“具足十念”。如果他壽命延長,當然就不止十念,可能是百千萬念;如果壽命壓縮,可能就唸不到十念,只是三念五念。

這裡有個重要的詞叫“具足”,就是說不管念多念少,都是具足的十念。

所以,曇鸞大師就解釋說:“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這裡經文講的十念,未必就是限制在“十”這個數字上,它是說往生之業達成,不要在數字上過於計較。

◇ 本願文說“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者說成就文“乃至一念”。顯然“乃至”是個彈性詞,超越數字的束縛。

所以,只要歸命阿彌陀佛,相續性地來稱念,“令聲不絕”,不管念多少聲,都屬於“具足十念、乃至十念”的範圍,“乃至”也就是具足了。“具足”就說明功德圓滿成就,決定能往生,往生的業事達成。

南無阿彌陀佛,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