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都知道,广西有个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很多人认为广西首府就是桂林了,其实不是,是南宁。另外,甲天下的桂林,经济不如南宁,甚至也不如隔壁的柳州。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听说自己的大学在省会系列


仿佛白担了这么大的名声,「甲天下」倒是言之凿凿,谈到经济发展,「甲广西」都是个难题。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双城之争:失去的省府之位


要说到桂林的挫折,建国后丧失省会地位算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广西的省会,自古以来一直在桂林、南宁之间游离,且以桂林居多。从1363年至1950年,有563年的时间,省会都是桂林在当,中间1912年至1936年的24年,南宁为省会,后来新中国成立,为考虑广西整体发展,将地理位置偏南的南宁设为省会,因此,1950年至今,省会又变为南宁,许多资源、政策都给了南宁。

有一段话,不知道是谁写的,贴吧里流传很广,解释当时为什么定下省会是南宁而不是桂林,「所谓首府,其主要的城市职能就是搞行政,一切围绕着适合搞行政这个主题。没错,桂柳的旅游业,柳州的工业都很发达,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也为南宁的建设贡献了很多资金。但是工业、旅游业这些对于城市行政职能的开展并不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代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还很浓,若是把工业、旅游、港口之类的城市定为首府,很有可能导致省会城市以自身为重点拟定全省的发展路线,导致省内各市发展严重失衡。南宁离边界,出海口的距离恰到好处,山比桂柳少,地区在广西中南部,交通比较发达,这些良好的地理条件都是作为首府的有利因素。还有一条,就是南宁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桂柳人的子代或孙代,桂南北的文化融合的比较好,桂北地区的桂南人相对就少很多了。所以,南宁是最适合当首府的。」

总之,自此,新省会南宁迅速崛起,桂林虽然有旅游业的支撑,但终究渐渐落后,落后了南宁,也落后了以重工业起家的柳州,当然,再后来,柳州的资源也给了南宁。

据说广西有个鄙视链,「南宁—柳州—桂林」。又有说桂林、柳州关系相对较好,因为都觉得委屈。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八卦一下柳州,柳州曾依靠工业起家,一度风光无限,近年来,经济转型让柳州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遭受重创,而区内政策又进一步向首府倾斜,南宁定位省会后,为集中职能,原在柳州的广西铁路局等部门统一迁到南宁,柳州的辉煌逐渐黯淡下去。

加上还有个文化方面的原因,柳州偏桂北,工业政策原因又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了大量外省人民来此定居,桂林靠近湖南,所以这两个城市的文化远不像南宁那么广西。更确切地说,桂州、柳州同属于桂柳文化,南宁则属于粤文化。广西境内文化之争激烈,粤文化与桂柳文化之争历史悠久。这也是桂柳两地和南宁的隔阂因素之一。

旅游困局:脆弱的经济来源


提到桂林,大家都知道,旅游城市。但是桂林目前的旅游业,开始出现一些隐忧,竞争力也开始下滑。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杨鹏、王金叶在《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及桂林应对分析》一文中,对桂林旅游业目前面临的难题做了总结,我们稍作修改补充,如下:

第一,自然环境破坏。主要包括漓江枯水及洪涝、漓江水质污染、城市垃圾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沉降问题、石漠化及土壤汞污染等。这个其实被提过很多次,桂林以山水文明,环境污染了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资本。根据数据侠统计,截止2016年10月,全国278个城市中,桂林空气污染指数排名176。2018年2月16日,全国空气质量播报公布的「主要城市空气污染实时排行」数据显示,当日1点,桂林的污染指数为441,位居全国第4,遥遥领先。

第二,文化资源浪费。桂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浅显化、表面化甚至异化的问题。文化类旅游产品的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印象刘三姐倒是挺成功,但也没其他什么了。一些好的文化资源甚至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濒临消失。2009年有一篇文章《浅析桂林旅游发展现状》,作者是黄万英、朱桂田,做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50份,结果显示,大多数游客认为桂林最具吸引力的资源是山水景观,占40%,其次是溶洞景观,占26%,再次是民族风情,占24%,而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力相对较弱。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山水


第三,产品结构失衡。观光型旅游产品是桂林旅游的主导,截至2013 年,桂林3家5A景区、26家4A 景区中观光类景区占到了82.7%;休闲度假产品、高端产品、个性化产品不足。

第四,品牌吸引力下降。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周边省市区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局面,桂林在中国旅游市场格局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入境旅游上,桂林入境旅游收入在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排名从1996年的全国第11位下降到2013年的第19位,国内旅游人数排名更是落后到52位,这是福布斯的数据,2017年的没有。不过界面、今日头条根据国家统计局、旅游局数据发布了一个《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2017年,桂林旅游人数排37名,旅游收入排38名。有意思的是,南宁排名分别是18名,25名。

第五,旅游收益有限。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税收应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目前(论文是2015年的)桂林市旅游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只有10%左右。还是上面那个排行榜,2017年,桂林旅游业比重为0.1267,排名第9。这个我们下面会再提到。

如果跳出旅游业本身,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桂林旅游的痼疾,也比较有意思。

这点可以作为国内很多旅游城市的通病。

我们知道,旅游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一般来说,随着区域发展,支柱产业会逐步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过渡到第三产业,这是个规律,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有足够的工业实力后,开始发展旅游业,工业逐步降低存在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一个地区在尚未有足够工业水平的情况下,先发展起了旅游业呢?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左冰教授在《去工业化: 旅游发展对桂林工业部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指出——「桂林的入境旅游早在1987年即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但此后徘徊长达10年之久,被认为出现了衰退迹象。一个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桂林旅游的发展建立在初级工业化发展阶段,其工业化水平尚不足以提供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性条件,如便捷安全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等。笔者在当地调研时,有政府官员就谈到,以前大家觉得靠发展旅游业就能吃饭,现在发现财政跟不上去。桂林财政收入在广西省来说算低的,发展旅游业还要新建和维护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都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我们需要的是像工业一样的实体经济,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根本没法满足桂林的发展。」

第一,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够高;第二,旅游得不到工业支撑,脆弱,难以持续发展。

转型之路:徘徊的城市定位

知乎匿名用户这样描绘他对桂林的印象「桂林处境挺尴尬的,知名度最高,可是没有政治优势、工业优势,不能优先发展……定位旅游,就几乎决定了这个城市较大的贫富差距,因为大部分资源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

这是旅游立市的负面影响之一。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人论坛中的帖子,吐槽门票价格不合理


一个城市,完全依靠旅游来发展,是脆弱和畸形的,况且前文也提到,桂林的旅游,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强势,也并不能独自带领桂林走向繁荣道路。

桂林需要转型,需要其他产业的回归。

实际上,除了「旅游城市」这个身份,桂林也是老工业基地。

20世纪50年代的桂林作为「小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重点,被定位为中南发展机床工具工业的重点城市,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1957年,桂林工业生产总值已达5100万元,之后又逐步建立起以机械、医药、电子、橡胶、轻工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

1973年桂林对外开放之后,国际国内旅游持续增长,而工业比重却呈持续下滑状态。从1979年至1992年,桂林工业总增加值年均递增速度仅为3.1%,其增速是同期广西工业发展速度的一半,1981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有请桂林目前企业代表


不过看起来,近些年,桂林开始重视工业了。

2002年,桂林市发改局对广西各主要县市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尽管桂林市的生产总值大于柳州市的生产总值,但是桂林的财政收入仅为37.04亿元,远小于柳州市的58.19亿元。2003年以后,桂林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

工业回归的效果是有的。

2003年,桂林工业发展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与之同时,桂林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也呈现同步增长。

左冰教授指出,桂林旅游(TOUR)发展40年来,旅游业和工业都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和动荡。1973年~1998年是桂林旅游发展的第一个生命周期,主要以入境旅游为主。1998年之后开始进入了以国内旅游为主的第二个生命周期。与之对应,桂林工业(INDP)也前后经历了去工业化(1973年~2002年)和再工业化(2003 年~2013年)两个阶段。

桂林:一直在努力,一直被超越

桂林市旅游发展与工业经济增长(1973年~2013年)

注: TOUR为国际游客人数与桂林市人口总数的比重,用以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INDP为桂林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增加值的比重,用以衡量工业发展水平。

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基础慢慢扎实起来,桂林的旅游业也开始逐步复苏。

不过在桂林人论坛中,也有人指出,虽说号称大力发展工业,但桂林目前工业基础薄弱,自然资源、运输条件、金融资本都难以吸引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

好像去年签了华为、中兴、浪潮,不过目前进度成迷。

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