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善加引导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善加引导

我们读《了凡四训》,尤其是袁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这一段,我们就想起师长老人家说的,以前出家人儒释道都通,是很有学问的好老师,所以才有一句成语叫“无事不登三宝殿”。社会大众一有解不开的问题,问谁?到三宝殿去问法师们,他们都很有学问,还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拿到度牒,那个程度差不多是进士的程度。而且他们的心地清净,世俗的欲望他们能放得下,清净心生智慧。所以感觉云谷禅师是非常好的老师,他在跟了凡先生短短的互动当中,“和易以思”的教学法表演得淋漓尽致。

比方说引导一个人,都用什么引导?他最熟悉的句子,这叫共通语言。比方说你今天去跟一个亲戚朋友聊传统文化,他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你就“子曰,子曰”,一句接一句,他一个头两个大。比方说你这个朋友是种田的,那你就跟他讲,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播种,他说对对对。你用他听得懂的去跟他引导,他就很能产生共鸣,所以“道而弗牵”很重要。

刚刚说到云谷禅师的教学法,因缘就是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对坐三天,没有起什么妄念,云谷禅师就问他,他说,“我的命早就被人家算定了,我还有什么好想的。”云谷禅师哈哈大笑,“我本来以为你是豪杰,原来你只是凡夫。”“难道命可以改变吗?”云谷禅师讲,“人未能无心”,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放不下,“终为阴阳所缚”,所以命运就固定了。但很重要的,“积善之人”,很善良的人、积很厚功德的人,“数固拘他不定”。假如你是了凡先生,听到这句话会怎么样?“哎哟,有希望了。”这叫“强而弗抑”,谈话的过程中,他的信心、他的动力慢慢就被带起来了。你们有没有遇过某个人很有修养,有一个人印堂发黑走进来,跟他讲完半个小时之后,印堂发亮走出去,这就是教学的功夫很强。你看了凡先生几十年就在那里“啊,命改不了”,经过引导之后,马上发愿先做三千件善事,所以云谷禅师教学的功力很强。当然我们体会到了,就能善学善用。

云谷禅师就告诉了凡先生,你这二十年来命运全部被人家算定了,一丝一毫都没有转变,当然是凡夫。了凡先生好奇了,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接着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哪个读书人没读《诗经》,没读《尚书》?全读过了,都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但书还是书,他还是他,所以总在遇缘不同。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啪”,这一句印象更深刻,“对哦,这个我都知道啊,原来我都没有把它落实,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先讲诗书,再举释迦的教诲。其实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社会背景,以前的读书人儒释道都读。云谷禅师接着又提到,“我教典中”,我们佛门当中讲到,“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门的大戒,佛菩萨怎么可能骗人呢?

了凡先生也很可贵,听了以后马上主动求教。有些人有怀疑,闷在心里,自己在那里想啊想啊,也不讲出来。主动求教,这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其实,这一个对经典的误解已经在他心里几十年了。他说,孟子不是说嘛,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身外的东西,怎么求得到呢?这个疑很久了。云谷禅师告诉他,孟子的话没有错,你自己解错了。“汝不见六祖曰”,《六祖坛经》跟《金刚经》,当时的读书人都读了。《六祖坛经》上面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田靠什么?心耕。怎么会求不到福呢?“从心而觅”,从根本的心地去下功夫,“感无不通”,一定求得到。“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内外都求得到,“是求有益于得也”,你把这些道理都要搞清楚了,一定要从心地下功夫。“若不反躬内省”,你没从心地反省,“而徒向外驰求”,向外去攀求,攀高官,攀有钱人,“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你是求不到的,你没有从根本下手,徒劳无功。“内外双失”,你都向外求,都是贪,也没德行,又没有积福,就不可能求得到。“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财布施才能得财富,法布施才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才能得健康长寿,怎么可能是在那里拜神明就求得到的呢?如理如法去求,才求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