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後代的莫臥兒王朝帶給印度種姓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爲何中國種姓制度很快消失了?

當代子貢


莫臥兒王朝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和印度有著很多的相似點,比如歷史悠久,文明燦爛。但是相比於相似點,兩大文明古國的差異更大!比如種姓制度。

從雅利安人入侵以來,印度教為主流的南亞次大陸逐漸形成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社會階層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階層,各階層之間涇渭分明,層層壓迫,形成了穩定的社會結構。

相比之下,我國雖然一直也存在階級壓迫的制度,但是從未產生類似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人教版高中歷史書記載的元朝“四等人”制度被很多人認為是與印度種姓制度異曲同工的制度。但是在歷史上從未有過四等人制度的記載,可以說我國一直沒有種姓制度的土壤。

那麼,為何印度種姓制度根深蒂固,而我國則沒有這樣的制度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國民性:逆來順受VS揭竿而起

今日的印度咄咄逼人,連閱兵都自帶笑死人的攻擊屬性。不過歷史上的印度可沒有如此“主動”,古代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外來民族征服的歷史。從雅利安人,希臘人,再到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每一個民族進來,都征服印度原有的社會,形成新的印度政權。

從雅利安人時期確定種姓制度後,佔印度人口絕大多數的首陀羅逐漸接受現實,成為逆來順受的代表,面對上層三個階層的壓迫,他們不再反抗,任由上層主宰自己的命運。

畢竟,相對於排除在種姓制度外的土著“賤民”,首陀羅畢竟還是有身份的奴隸嘛!

因為印度的歷史就是原有政權不斷被外來政權征服的歷史,所以印度的歷史

如同開封“城摞城”的奇觀一樣,今日的印度和歷史上的古印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為習慣了逆來順受,所以印度在歷史上很少有轟轟烈烈的反抗運動,連印度獨立基本都是依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完成的!

獨立後的印度雖然出臺法律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因為印度“革命”如此不徹底,導致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廣大的首陀羅仍然沒有機會打破社會隔閡實現階級流動。逆來順受的很多人終於不堪忍受,然後信仰佛教等其他沒有種姓制度的宗教!

婆羅門:“換了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轉信他教我照樣鄙視你!”

因此,今日的印度仍然是種姓制度的天下!

相比之下,同樣佔到社會人口大多數的我國古代農民就沒有那麼安分了。作為小農經濟的細胞,一般情況下,農民是安分守己的,他們的夢想,無非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但是當統治者慾望膨脹,巧取豪奪越來越過分時,農民也願意主動降低生活標準,維持基本生計。但是當這種壓迫越來越嚴重,廣大農民走投無路時,這些本來安分守己的農民就會揭竿而起,化身摧枯拉朽的強悍鬥士!

陳勝吳廣起義給廣大農民開了一個“壞頭”,從此但凡地主階級瘋狂剝削農民自尋死路時,廣大農民就會做出反應,迅速燃起燎原之火!

因為天生的鬥爭精神,經歷了改朝換代的驚心動魄,新王朝的統治者都會主動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以期避免農民階級的反抗。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階級壓迫依然存在,農民卻可以獲得相對有利的生活環境,這比暗無天日的首陀羅好得太多!

因為我國底層民眾有著強烈的反抗精神,因此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根本沒有存在的土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將血統論為基礎的種姓制度打得粉碎!

2、統一性:四分五裂VS九州一統

相比於印度一次次的斷層,我國的社會發展有著完整的延續性。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的對外交流從來都是單向的聯繫形式,即入侵者一波接著一波,在入侵者進入印度之後,因為沒有文化上的繼承關係,所以新的征服者往往是從零開始,對南亞次大陸各地進行一點點的整合和統一。

所以歷史上印度的統一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征服了印度的一部分就可以建立一個強大政權,因此對其他地區的征服就顯得可有可無,因此歷史上的印度政權從未實現真正的統一。

再者,因為征服者始終是少數派,面對人口數量龐大的原有居民,為了實現穩固的統治,他們除了奉行種姓制度外,還有意將印度“分而治之”。事實上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後,印度大陸還存在著數以百計的大小土邦。

所以歷史上的印度一直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國家。

國家分裂,難以形成合力,所以帶來兩個結果:

一是印度難以抵擋外來入侵;

二是外來入侵者難以統治印度全境。

如此特殊的情況成為種姓制度誕生和發展的溫床,因為征服者需要用種姓制度統治原有居民,這導致包括英國殖民者在內的征服者在種姓制度上達成了統一!

相比之下,我國從前221年開始,隨著秦始皇統一天下,專制集權的大一統制度建立起來。

這意味著,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而分裂只是暫時的事件。

因為統一長期存在,我國得以形成統一而持續的統治核心,即封建正統下的漢地十八省。

歷朝歷代,無數的封建帝王都以實現漢地的大一統作為主要目標。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姑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結構,並且,可以以此為基礎和周邊甚至西方政權進行頻繁的交流。

因為政治結構穩定,我國無需建立凌駕於政治結構之上的種姓制度。因為我國和西方交流頻繁,我國更容易受到外來勢力的影響,但是不是被征服,而是將其同化。這種強大的力量幫助我國建立起了更有生命力的政治結構,使我國的歷史演變生生不息!

所以,種姓制度在我國基本沒有存在過!但是在印度,卻是其天然的溫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要黑蒙古人,這真不管他們的事。

早在蒙古人到印度之前2000多年,印度就已經有種姓制度了。

其實這種階級制度,在古代任何一個文明都有。

以歐洲為例,直到法國大革命前,歐洲基本都是貴族控制。以法國為例,直到今天一些貴族後裔都吃不上飯了,仍然保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而中國古代也是如此,雖然有科舉可以讓底層民眾做官,然而核心的貴族只有改朝換代才會變。

比如漢代的劉家,宋代的趙家,明代的朱家,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

然而,沒有一個國家像印度這麼誇張,成為如此牢固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複雜的歷史關係,但大體和征服有關係。

中亞遊牧的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印度。

雅利安人中的戰士和祭祀,分為兩個階層,都是非常神聖的階層。

他們爭奪了很多年,最終祭祀階層也就是婆羅門,成為印度最高的階層。

而戰士階層剎帝利,則成為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階層。

這兩個階層,本來就是雅利安人中的統治階層。

剩下的叫做吠舍,這是普通的雅利安人,雅利安的平民。

他們沒有政治上的地位,但仍然有較好的生活。他們多是地主、商人、作坊主等等,說白了也是剝削階層,不用親自幹活。

只是,他們即便再富裕,也必須供養婆羅門和剎帝利,受他們的統治,也受他們的保護。

所以在印度文化中,吠舍階層的商人,多是中國動畫阿凡提裡面的巴依老爺形象。雖然有錢,但愚蠢貪婪。

剩下的基層叫做首陀羅,他們不是雅利安人。

純種的雅利安人是白色皮膚,高顴骨,窄額頭,屬於白種人。

然而,首陀羅主要是印度本土被征服民族。他們大多不是白種人,而是黃種人,土著人。

他們就是徹底的被壓迫民族,主要是農民,也有工匠、僕人等等。

首陀羅沒有任何政治和軍事權力,必須供養其他三個階層,但地位比奴隸還是要高一些的。


以上4個階層是固化的,之間不能流動。

對於古代印度人來說,最重大的惡行就是跨種姓發生性關係。

這種關係在印度人看來相當於亂倫,生下來的孩子就成為賤民,達利特,也就是連人都不如。

賤民只能從事掏糞、抬屍體、清潔工之內最低賤的工作。如果一個婆羅門不小心碰到了賤民的身體,就認為是碰到了穢氣,回家後要馬上洗澡。法典還規定,平時賤民出門,走在路上要不停地敲著瓦罐,提醒高等級的人種不要碰他們。法典還規定,如果低等種姓的人休傷害了高等種姓的人,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如果是用手打了高等種姓的人,那麼手就要被剁掉;如果是用腳踢了高等種姓的人,那麼腳就要被剁掉。

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深蒂固,有著複雜的宗教和政治因素,持續3000年,早已深入人心。

不但高種姓認為奴役低種姓是天經地義的,甚至低種姓也不抵抗,他們認為這代受苦下代就可能成為高種姓。


為什麼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以後,竟然迅速傳播,有數億信徒。

其一就是這個宗教沒有種姓制度,強調大家都是平等的穆斯林。所以大量首陀羅甚至賤民改信仰伊斯蘭教。

其實印度的種姓很容易分辨,大體就是膚色。膚色越白的,就是高種姓。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白皮膚的印度美女,基本都屬於高種姓。其實真正的印度社會,大部分都是皮膚黑黝黝的女人。


薩沙


毫無疑問,題主根本不瞭解實情!

話說三四千年前,也許是公園前十四世紀,生活在烏拉爾山附近的雅利安人大遷徙,在世界上影響深遠!

這些雅利安人充滿了侵略性,他們入侵了伊朗高原,也入侵了旁遮普,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雅利安一詞一說源自伊朗的波斯文,意為“有信仰的人”;另一說源自梵文,意為“高尚”。19世紀,雅利安語一名被用作印歐語的同義語,從狹義上說是指印度-伊朗諸語言。現在此名在語言學中,僅用於印度-雅利安諸語言一支。

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徵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為什麼要建立種姓制度呢?因為方便於統治!印度原住民達羅毗荼人人數比雅利安人更多,而且達羅毗荼人是土著,雅利安人是外來戶,如何讓原住民能夠甘心情願的為雅利安人統治,雅利安人創造了種姓制度!

而莫臥兒王朝是蒙古人創造的,種姓制度壓根與莫臥兒王朝無關!當然蒙古人統治中國大地的時候也創造了四個階層,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但是與印度的種姓制度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我意縱橫1


第一、印度種姓制度起源有許多說法,但普遍認為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形成的,那是公元前1500多年前的事,與後來的蒙古人沒有關係,更與莫臥兒不沾邊。

第二、種性制度其實在中國也沒有完全消失,只是不像印度那樣壁壘森嚴、牢不可破罷了。中國自秦漢之後,就有嚴格的社會階級分層了,士、農、工、商就是一種中國特式的種姓制度。這種階級分層,直到清末,仍是清晰可見。在封建社會,很多時候,士、農、工、商包括小部分的賤民各階層也是不可逆的。比如,我國大部分的朝代就禁止工、商階層的人士參加科舉,而一些更下等的階層比如戲子等下九流,子子孫孫可能就只能從事演戲這個職業了。

第三、印度種姓制度能一直產生著影響直至今天,是因為印度種姓制度是與宗教緊密相聯的,什麼東西一旦與宗教聯繫起來,就不好辦了。而我國的士、農、工、商等階級分層,多多少少還是有互相打通的渠道,而且與宗教沒有聯繫,壁壘並不是那麼森嚴。


50後男人


解放前,中國其實也存在類似印度種姓制度的不平等現象。在舊藏區,這種類似種姓制度的意識形態極為普遍。

眾所周知,印度教認為人分多種等級,從婆羅門到賤民,各階層交流和通婚,從事職業幾乎都有歧視和隔離。舊藏區的農奴制下,這種情況非常類似。早在松贊干布統一高原之時,松贊干布就按照苯教習俗,制定了命身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不同人的性命和骨價是不同的,贊普,宰相,論這些高級貴族是金,銀的等身,而平民和奴隸,則極不值錢。
一些歸附吐蕃的小邦首領,君主,酋長,如大小勃律,南詔,于闐的君主則同樣被授予了命身。這些已經是後來草繩不值一根的農奴制雛形。

842年,隨著吐蕃末代贊普達瑪被僧侶刺殺,達瑪的繼承者們混戰不堪,青海軍閥林立,在衛藏和阿里地區爆發了規模浩大的奴隸起義,吐蕃王朝就此終結。寺院和世襲貴族逐漸取代過去的王權,支配了藏區大部分耕地和牧場。除開少量的自耕農,大量的差巴和堆窮組成了農奴的主力。他們依附地主,寺院或者他們的代理人,如果欠債還不起,往往淪為奴隸。
而在當時,從貴族,富有自耕農演變而來是地主利用宗教,對農奴的剝削非常嚴重。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
瑪爾巴,原本是山南地區一個有牧場,有耕地的自耕農,他要求信徒獻出全部財產,土地和牲口,實際上把他們變成了依附自己的農奴。而在當時,分給寺院的農奴叫“卻溪”,分給貴族的叫“格溪”,分給地方政府的叫“雄溪”。


在舊西藏,農奴被嚴重的束縛在土地上。他們不能和其它階層通婚,接觸,其死後也只有草繩一根的命價。耕田種地,手工業等不同的行業有嚴格的限制。對於想要反抗,逃走的農奴,統治者給予了嚴厲的懲罰,諸如挖眼,割耳,砍頭和絞死。而在那裡的僧侶看來,農奴們是為了報輪迴之罪,不值得憐憫。
在舊藏區的路上,農奴之間相遇,問的是:“你是誰家的”,而不是“你是哪裡人”之類。

1959年,新中國廢除了舊藏區農奴制,向農奴分配土地和財產,在平定舊勢力叛亂之後,這種殘暴,落後的農奴制,終於掉進了垃圾堆!


朱興子


印度的莫臥兒王朝,雖然名字叫莫臥兒(蒙古音譯)但和蒙古人沒關係,純粹是冒名,和土耳其人自稱突厥一樣搞笑。元朝敗亡之後的西域四大汗國也跟著不行了,烏茲別克人帖木兒為了搶奪蒙古人的地盤就娶了一個蒙古女人為妻(此女無後代),然後自稱自己也是蒙古人,然後就到處攻佔和搶地盤,在明朝政府那裡帖木兒的合法且唯一的身份是“帖木兒附馬”,說明烏茲別克人的鬼把戲得到了天朝的承認,也為後來被趕出中亞之後,其後世和擁躉依然以蒙古人自居設立了理論基礎。莫臥兒王朝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烏茲別克斯坦人建立起來的,是冒名頂替用了蒙古人的牌子。所以不要說莫臥兒是蒙古,那隻能說明你沒有歷史常識。


愛歷史的小學妹


種姓制度怎麼能是莫臥兒王朝帶給印度的?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帶到印度的,其具體起源還得從印度文明的起源說起。

印度最早的古文明是由印度本土的達羅毗荼人所建立的,但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也就是相當於中國商朝時代,雅利安人從南亞次大陸的北方入侵,滅亡了達羅毗荼人所建立的本土文明,創建了吠陀文明。所以這個印度古文明,其實是鳩佔鵲巢之後的產物。

雅利安人雖然在印度的熱帶生活了幾千年,膚色已經比較黑,但五官仍有很濃的歐洲人特點

而雅利安人是世界上少有的種族主義觀念極強的民族。在佔領了達羅毗荼人的舊地之後,為防止自視為“高貴”的血統受到達羅毗荼人的“汙染”,於是藉助婆羅門教發明了種姓制度,將不同的種族隔離開來,以確保自己民族血統的純正。這就是印度種姓制度的由來。所以其實印度的種姓制度說白了就是一種始於遠古時代的種族隔離制度,是歐洲人種的雅利安為了將自己與歐洲人與非洲人混血人種的達羅毗荼人隔絕開來而發明的制度。

達羅毗荼人的非洲特點就比較明顯

而主帖裡提到的莫臥兒王朝,是十六世紀進入印度的一支突厥化蒙古人後裔,比種姓制度的出現至少晚了3000多年。而且,莫臥兒人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實自始至終都沒有被納入印度教體系裡的種姓制度中。而且種姓制度和伊斯蘭教的教義也是相背的,所以莫臥兒人甚至不可能去支持種姓制度。只是由於印度教在印度太根深蒂固,而種姓制度又是印度教核心信仰,也是印度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所以他們雖然是統治者,也無力改變當時的現狀,只能默認其存在罷了。

莫臥兒帝國是從中亞進入印度的穆斯林王朝,他們和種姓制度是無關的


桃花石雜談


就我感覺樓主問的應該是元朝的時候我們也是分四色人等的,為什麼蒙元滅亡了四個階層也沒了而不像印度一樣保存了下來?

元朝的社會通常的看法是蒙古統治者根據民族成分劃分出四等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漢人(北方中國金朝治下各族)、南人(南宋遺民)。

隨著朱元璋消滅北元,蒙古人和色目人逐漸遠離華夏大地,又隨之朱棣建都北京,南北漢人的階層融合,這樣蒙元的四色人等制度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其實也還是有分差的,因為我華夏雖然沒有印度的種姓制度,可是卻依然產生了士農工商這四個階層。甚至還有南北差異。遠的不說,明朝的時候,科舉考試都分為南榜和北榜,和我們現在高考的全國卷和地方卷一樣。。

怎麼說呢,無論怎樣我們是民族內部矛盾,隨著1949的建國,這點狀況也都煙消雲散了。。當然,現今社會好像又有激化的現象,唉


嶺上霏霏


種姓制度不是蒙古人帶給印度的,是白人,具體來說是雅利安人。白人直到今天也還有這樣的制度,比如滿歐洲啥也不幹,但是很有錢的王室。我小時候看拿破崙傳,想不通拿破崙為啥要靠一個寡婦才能出頭。因為拿破崙出身貧民,如果不是約瑟芬給他貴族頭銜,他永遠都不能進權利的核心。這在中國基本無法想象。

但是這個制度在印度出現,而且好用?為什麼出現,因為南亞次大陸人口多,而雅利安人作為少數人到達印度,並且打敗印度原著民之後要統治這塊地方。作為外來人口而且少數要通知多數,把人分類是最聰敏的做法,比如元朝。但是中國有自己的人文哲學,這很重要,人文哲學完全於神無關。而印度沒有,或者說被閹割了人文哲學,他們一切的一切,都是雅利安人給他們的神學上創立來的,那這一套神學系統的根本綱領就是,人分四等。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制度在中國行不通呢?這涉及到很久遠的事情。中國是有過類似制度的,商周分封制度就是類似的制度。王的兒子是王,大夫的兒子就是大夫,如果變了就是禮崩樂壞。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制度也都存在,比如漢初三傑中的張良,他家在韓國九代為相,這就是貴族。春秋早期,國家之間的爭鬥還不是以滅國為目的,只是代替周王教訓小弟,之後還得把土地還給人家,因為人家是貴族。

但是到了春秋晚期和戰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目的就是滅國。這時候出現了三家分晉,三家分晉以後第一個祝賀的人是誰?是田齊,把晉國滅掉的是晉的家臣,而且逼迫周王承認這個事實。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變動。大夫越過自己的階層,變成王,而且是國家認可的,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之後田齊也的到了周王認可,跨越了階層。

到了戰國晚期,國家戰爭越來越頻繁,貴族人才不夠用,而戰爭不等人,各國啟用了很多普通人進去到國家的權利中心,目的簡單粗暴,為了贏得戰爭,奪得土地。春秋戰國的思想家在這件事上也有爭論,孔子的儒家學說是不主張打破階層,但是墨家和法家是實用主義至上,他們主張打破這個階層。

各家誰也沒來得及能說服誰,秦把大家統一了,秦重法家,而且秦本身在戰國七雄中屬於蠻夷,所以秦本身對貴族制度持保留意見,而且秦短命。這時候出現了最後一個打破中國貴族制度,也讓中國永遠不會被類似種姓制度奴役的人出現了,確切的說是兩個人,一個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另一個,司馬遷。

司馬遷寫的不是野史,是漢朝官方史書,他在書裡把陳勝放在世家裡,這在先秦典籍裡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樣的詩。中國從漢以後,出身就不能限制一個人的上升通道。

我知道,你們早說中國沒出身的人難,但是你睜開眼看看,中國的財富階層和權利階層在漢之後有沒有世襲?


明月在天上人間


首先更正一下,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後形成的,而不是蒙古人後代,莫臥兒王朝帶去的。

印度是一個全世界人總博物館,它是多種族的國家。而中國根本不存在這些問題,中國悠久的歷史是民族的逐步融合。是自上而下的,接受中華文化的一種共同認同的融合。

在共同文化信仰的融合下,民族與民族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的心理認同感更強烈,穩定。當然也就沒有了所謂的種姓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