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少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在世界科研領域,諾貝爾獎無疑是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獎項,培養出多少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一所高校、一個國家的科研實力。最近,2018年諾貝爾獎陸續公佈,然而,日本京都大學本庶佑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消息卻觸動了國人的神經,因為,從2001年到2018年,日本已經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而我國卻少得可憐。於是,很多人認為我國現在的科研實力仍舊遠不如日本,我國高校目前的實力也遠不如日本高校,這樣的觀點其實有些悲觀。中國高校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少,這是客觀事實,但這客觀事實背後也有客觀原因。

一、諾貝爾獎反映科研實力的滯後性

中國高校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少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獲得諾貝爾獎,並不能說明一個人當前取得了重大成就,也不能反映一所高校、一個國家當前的科研實力,因為諾貝爾獎一般都是對二三十年前甚至更久前科研成果的肯定,比如這次獲獎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就是在1992年發現了T細胞抑制受體PD-1,我國屠呦呦教授也是在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青蒿素。2001年到2018年是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密集時期,這說明日本在1971年到1988年或者1981年到1998年期間的科研實力非常強,其實這個時期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

二、我國1971年到1998年科研經費少得可憐

中國高校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少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971年到1998年,我國的經濟實力遠不如日本,根據統計,我國這個期間的經濟總量最高也就佔日本的43%,最低只有11.9%,要知道我國的人口總數可是日本的好幾倍,如果算人均GDP,我國要比日本差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國這個期間科研經費非常少,1998年時,我國的科研經費支出才達到經濟總量的0.65%,而日本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佔到其經濟總量的3%以上,需要強調的是,日本在1971年到1998年期間的經濟總量可是我國的好幾倍。另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這個期間我國很多領域其實都是在追趕時期。

三、我國長期以來重點發展工科

中國高校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少的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由於國家建設的需要,我國長期以來著重發展工程學科。現在,我國的計算機、信息與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遙感技術等學科世界領先,同時,我國清華大學的工程學進入世界前10,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工程學排名也非常靠前。但是,我國的基礎科學仍然很弱,而諾貝爾獎主要是針對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當然,現在我國綜合國力已經顯著增強,我國也越來越重視基礎科學,對基礎科學的資金支持力度也越來越大,比如在“雙一流”建設計劃中,基礎性學科成為重點發展的學科,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校的生物學、化學都入選了“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發表不同觀點。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更多教育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