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少的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在世界科研领域,诺贝尔奖无疑是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奖项,培养出多少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所高校、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最近,2018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然而,日本京都大学本庶佑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却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因为,从2001年到2018年,日本已经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我国却少得可怜。于是,很多人认为我国现在的科研实力仍旧远不如日本,我国高校目前的实力也远不如日本高校,这样的观点其实有些悲观。中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少,这是客观事实,但这客观事实背后也有客观原因。

一、诺贝尔奖反映科研实力的滞后性

中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少的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当前取得了重大成就,也不能反映一所高校、一个国家当前的科研实力,因为诺贝尔奖一般都是对二三十年前甚至更久前科研成果的肯定,比如这次获奖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就是在1992年发现了T细胞抑制受体PD-1,我国屠呦呦教授也是在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青蒿素。2001年到2018年是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密集时期,这说明日本在1971年到1988年或者1981年到1998年期间的科研实力非常强,其实这个时期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二、我国1971年到1998年科研经费少得可怜

中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少的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971年到1998年,我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根据统计,我国这个期间的经济总量最高也就占日本的43%,最低只有11.9%,要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可是日本的好几倍,如果算人均GDP,我国要比日本差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国这个期间科研经费非常少,1998年时,我国的科研经费支出才达到经济总量的0.65%,而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到其经济总量的3%以上,需要强调的是,日本在1971年到1998年期间的经济总量可是我国的好几倍。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个期间我国很多领域其实都是在追赶时期。

三、我国长期以来重点发展工科

中国高校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少的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长期以来着重发展工程学科。现在,我国的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遥感技术等学科世界领先,同时,我国清华大学的工程学进入世界前10,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程学排名也非常靠前。但是,我国的基础科学仍然很弱,而诺贝尔奖主要是针对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当然,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已经显著增强,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对基础科学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在“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基础性学科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校的生物学、化学都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不同观点。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