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晚香堂

「史话」晚香堂

「史话」晚香堂
「史话」晚香堂「史话」晚香堂
「史话」晚香堂

大名府晚香堂,今天很少有人聽到、說到,記載也很少,在網上也查不到,只有晚香堂詩集。

新舊大名府都建有晚香堂,而都與府衙相鄰,是為紀念北宋名相韓魏公韓琦所建,以存韓魏公遺蹟。

在大名舊府治府衙(今大街鎮),與范仲淹齊名的韓琦留守大名府時,重陽節宴客在後園,當時韓年事已高,呤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後世以韓能輔佐三朝,保全晚節,在舊府治後圃築晚香亭紀念。

明初移到現在的大名縣城,舊亭逐廢。至今晚香、晚晴都成老年代詞。

黃花晚節香即晚香玉也叫月下香,根如水仙,莖狹長,葉互生,闊如韭葉,高三四尺,葉腋發花六瓣,如玉簪色白無萼,屬石蒜科。暮開朝斂,香氣襲人,夜間尤為馥郁濃烈。

大名城縣前街路北府署東既建晚香堂,幾經二百年,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知府王叔杲所築,以存韓魏公遺蹟。建賓館“挹芬亭”,在“晚香堂”之後。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知府周邦彬增修介石居、聽嚶軒、迥廊等處。中間迤東有“嘉穀亭”。康熙二十年(公元1682年)間,郡人為知府鮑復昌建亭前東、西兩廂,西為“清風書屋”,學使吳應棻題,為幕友所居;東曰“襲香亭”。後“嘉穀亭”廢,只有“嘉穀亭”碑記尚存,後來“挹芬”、“襲香”二亭亦廢。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知府黃立隆翻新晚香堂,改“挹芬”為“桂香閣”,以祀文昌;改“襲香”為“關帝廟”,以鎮衙署。

晚香堂為五楹(間),前為月門,出門折而西為二門,二門直南為大門,額曰“晚香舊圃”,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間朱守煥題,今已變廢。

堂前有古柏二棵,與府治二堂之老槐樹,枝葉交翠,古趣橫生。晚香堂之後,可數步走近“挹芬亭”,有翠竹、有幽槐,庭中多菊,知府處理完公事後,到其堂吟詩閒遊。綠地花草盈庭,鳥叫聲不絕,好一個境界。院東廈下,有方元煥行草書石刻九幅,筆力最為夭矯。西壁有隆慶時,推官蔡汝賢訓恕歌石刻一幅,及旁石刻三幅,是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知府韓廷柱嵌壁保存者也。堂外簷東壁,嵌康熙間學使李光地行書題石刻,為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 知府吳士湘所摹刻;西壁嵌知府周邦彬碑記石刻。後壁東嵌總督方觀承草書石刻,蒼勁絕倫;西嵌明張元忭“晚香堂賦”石刻。

自民國十二年後,府治與晚香堂隔開,遊公園者須由準提閹前經過,直入晚香堂後門,因軍隊屯駐,或支應之物料堆積,汙穢不堪,逐漸廢之。

「史话」晚香堂

審核:馮軍兵

「史话」晚香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