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歷史文化」唐代四國寶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大名在唐朝已是十分繁榮昌盛的大城市了,天寶年間魏州已有110萬人,在後期形成藩鎮割據節度使先後六姓統治大名長達150餘年。

他們擁兵自立、好象獨立國,在這六姓節度使中,田家、何家、羅家勢力最大,組織天雄軍、牙軍等野戰和衛戌部隊,當時稱為“長安天子,魏州牙軍”是特別能戰鬥的。他們除爭戰之外,也有文化藝術,立碑修墓,與皇帝比高低,留下這些大型古文物,被現代人傳為國寶。

最著名的有何弘敬墓誌,屬全國一級文物,狄仁傑祠堂碑,何進滔德政碑,羅讓神道碑是河北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文物。

狄仁傑祠堂碑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位於五里屯村東南部(在大街村的西南部),金大公路南側。

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根據魏州人民的意願,狄仁傑有功,為他建立祠堂碑,稱“大唐狄梁公祠堂碑”,碑高4.46米,寬1.46米,厚0.46米,由馮宿撰文,胡澄書。

何進滔德政碑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此碑原在大街鄉雙臺村南,現移大名石刻博物館。

唐文宗開成5年(公元840年),詔柳公權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德政碑。

宋徽宗大觀2年(公元1108年),詔諭左丞樑子美,改製為“五禮新儀”碑,故現在稱“五禮碑”。碑高l 2.34米,寬3.04米,厚1.08米,總重量140.3噸。是我國目前已知最大之古碑,稱全國第一碑。

何弘敬墓誌銘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何弘敬古墓原在大名萬堤鎮北,墓誌園形古井式,發掘出清石質正方形大小墓誌兩塊,大墓誌1969年運往邯鄲叢臺公園。

國務院文物專家,鑑定委員會鑑定:何弘敬墓誌為我國罕見最大的墓誌銘,鑑定為一級國寶。

墓誌碑面積最大,體積最大,字數最多,碑的價值最大。特建亭護寶。

何弘敬(公元805年~865年)本名重順,朝遷賜名弘敬,封為國公,任魏博節度使。

墓誌為《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廬江何公墓誌銘》。墓誌文字書寫59行3800餘字,四周雕刻花卉、供養人等,雕刻精細,神態生動。記述著何弘敬生平事蹟、戰功、冊封等。

羅讓神道碑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位於大名鎮康堤口村,唐昭宗龍紀元年(公元889年)建立。

魏博節度使羅弘信抗敵有功,朝遷詔提他為魏博節度使。其父逝世,贈封為工部尚書,公乘億撰寫碑文。

碑高4.2米,寬1.4米,厚0.34米。群眾俗稱金牛碑,說它是石衣金身的金牛。城北有個金牛偷瓜的傳說故事。

這些古文物都是難得的稀世珍寶,是古文化藝術的精品,它反映著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出色的創造力。

審核:馮軍兵

「大名历史文化」唐代四国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