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01

今年以來,人民幣存款增速持續在9%以下徘徊,央行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要知道,自1979年至2018年這39年間,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從未跌破9%,如今僅僅8.3%的增速,創下了40年來最低!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在幾大經濟部門中,政府存款仍然很快,非金和企業存款相對持平,而給我們的存款增速嚴重拖後腿的,就是居民存款增速。

居民部門存款增速從2008年的18%下滑到了2018年的7%左右。截至2018年7月底,全國住戶存款總計692371.85億元人民幣,較上月減少2932億元,今年4月的住戶存款更是出現1.32萬億元的大跳水。

十年前,我們都是聽著“愛儲蓄”的中國老太太與“愛消費”的美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長大的,在我們的認知裡,國人都是省吃儉用愛存錢的,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居民存款上演瞭如此驚心的“大跳水”呢?

居民想要存款,自然是利用收入減去支出。而普通民眾93%的收入來自於工資,可惜在經濟下行壓力與通貨膨脹因素的雙重壓力下,工資收入總是捉襟見肘。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而去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也就是說,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比去年少0.7個百分點。

02

收入不漲,可是支出卻越發膨脹。與居民的存款增速不斷下降相對應的,卻是我們一路高歌的槓桿率。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以居民債務/名義GDP來衡量居民槓桿率,從2008年到2010年,居民槓桿率從18%攀升到50%多,翻了兩倍還多。遠超其他新興經濟體39.8%的平均水平。

此前,上財高等研究院發佈了一篇研究報告,更是指出由於負債過高,無數家庭流動性已經命懸一線。

截至2017年,我國家庭債務與可支配收入之比高達107.2%,已經超過美國當前水平,更是逼近美國金融危機前峰值。並且,由於隱藏的民間借貸等無法被統計的部分,實際上中國很多家庭已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家庭流動性已到了命懸一線的地步。

何以至此?

“一套新房六個錢包”,能撬動其如此巨大槓桿的,首先自然是買房。下圖一份關於中國主要城市十年來房價走勢的統計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房價的飛漲速度。

這十年,一二線城市十年前一套100萬的房子,如今已經升值到700萬左右。從漲幅上看,上海漲幅高達610%,廈門漲幅559%,南京十年漲幅高達353%。再看看你到手的工資,十年以來漲了多少?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而最為關鍵的大拐點出現在2016年,經歷了2014年的樓市蕭條、一地庫存之後,我們於2015年開始救市,“去庫存”成為我們的重要目標。

於是,從2016年開始,商品房的銷售額狂飆突進,歷史上首次進入十萬億的級別。房地產去庫存,政府的債務就成功地轉移到了居民的頭上,住戶部門的槓桿率不斷提升,住戶貸款也就在這一年裡超過了住戶存款。

其二,在“刺激內需”的國策帶動下,國內信用卡與互聯網金融齊飛。

從銀行信用卡到各大互聯網公司的花唄、白條再到各類借貸平臺如校園貸、現金貸…….花樣翻新,套路之多,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以前都說國人金錢觀念保守,不愛借錢愛存錢,可要真借起錢來,連我們自己都感覺到害怕。

前段時間,央行發佈的《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該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達到711.48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

我們把數字做個簡單的乘法,就相當於約700萬人欠銀行1萬元不還,以13.9億人口計算,平均下來每200個人裡有1個人賴銀行1萬元的賬!

其三,則是消費觀念的轉變,“省吃儉用”“艱苦樸素”是老一代的標籤,可是現在的80後、90後則更偏好“提前消費”“透支明天”的生活。

60、70後的人,即便有錢也喜歡藏著掖著,並不想讓別人知道,而自己則繼續過著較為樸素的生活。但80、90後的人卻截然相反,就算是沒錢,也要想盡辦法把自己偽裝成很高大上的樣子。

前段時間,有個“隱性貧困人口”的說法火了,指的是表面看來全是土豪,實際卻是一身負債的這麼一群人。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他們,往往月入不足一萬,但在護膚、穿衣、飲食上毫不吝嗇——

穿著3000塊的西裝,敷著100塊一片的面膜,吃著來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兒,租著6500塊帶落地窗的大房子的這麼一群人。

然而,他們每個月的工資-花唄-借唄-信用卡=永遠是負數。打開實體錢包、微信錢包、支付寶錢包、銀行錢包,全部已空。

此處用一個成語概括:四大皆空。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寶寶”們的出世、無數理財產品的騰飛。在工資永遠趕不上物價漲幅的“財務焦慮”之下,多數人選對理財投資以對沖,而低風險的“寶寶們”就成為了大家的首選,只可惜,現在的“寶寶”收益率是越來越低了。

今年以來,包括餘額寶在內的“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路走低。市面上甚至銀行系理財產品收益率都處在下滑趨勢,連續6個月下跌,收益率達5%以上的不再多見。

“寶寶”風光不再,銀行理財頻頻暴雷,股市陰跌不休........錢正在變成紙,拿什麼守護好我們的錢袋子!

03

內外因作用之下,導致我們的掙錢速度永遠趕不上花錢的速度。“零儲蓄”“高負債”“高消費”成為大多數家庭生活的常態。

今年年初,一篇名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撕開了中產最痛的那道傷疤。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作者用萬字記錄了岳父從患病到死亡的每一天,一共29天。 期間作者動用了一切社會資源,用上了最先進的治療手段,賣了老家的房子承擔1天2萬的ICU費用,但最終依然沒有讓岳父扛過可怕的“流感”。

其實,流感下的那位北京中年人,算得上是條件較為優渥的中產了:家在北京,買有幾百萬商業保險,家有車、自住房,擁有醫院人脈,有家庭親戚的後援,流動現金可以支撐三四十天昂貴的ICU……

即使是這樣的家庭,一場大病就能讓其不堪一擊。那麼更多揹負鉅額房貸壓力、手上現金所剩無幾的家庭的脆弱程度恐怕更加超出你的想象,一旦失業、一場大病.......任何突然而至的衝擊,都可能讓你“一夜返貧”。

04

存款無幾、負債高企,面對可能到來的風險,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國情之下,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救”,增強自己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一,量入為出、適度槓桿,能夠延遲享樂。

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學會為明天未雨綢繆,提前準備好自己的養老金、子女教育金,將負債控制在合理水平,不要輕易借錢、也不要輕易給別人借錢。

第二,做好財務規劃,增加被動收入。

對於家庭來說,風險常有,但防禦措施不常有。如果要想以不變應萬變,唯一的辦法是做好財務規劃、廣開財源、減少主動收入在家庭中的佔比,增加被動收入佔比。只有收入上去了,你才能坦然面對那些潛在的風險。

第三,做好家庭規劃,確保醫療的終點線。

一場大病,擊垮一個富裕的中產家庭基本上是分分鐘的事。所以,不管是醫保還是商業重大疾病險,家庭成員必須每人配備,以小博大,防患未然。未配備的人,隨時可能都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爆炸,必會將整個家庭炸得灰飛煙滅。

“求人不如求己”要想不被輕易摧毀,就要建立起從以上三個層面建立自己堅固的“風險防火牆”。開源節流、提升能力,讓自己掙錢的速度超過花錢的速度。


40年新低!居民存款大跳水,錢都去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