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26字母理论

藏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的26字母理论

A:ABC理论,一种重要的库存管理方法,即:占80%物料金额的物料族定义为A类,通常A类只占10%的物料种类数量;占15% 物料金额的物料族定义为B类,B类约占20%的物料种类数量;只占5%物料金额的物料族分为C类,大约占70%的物料种类数量。针对ABC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这样的分类管理法可以压缩库存总量,释放占用的资金,使库存合理化,节约管理投入和成本。 

B:Buffer stock , 缓存库存。在库存管理中,有时候需要精准,有时候又需要抓一点buffer, 多一点余量,以备客户需求攀升、生产过程中供求失衡或其它意外不测而准备。

C:Cycle count,盘点,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产品进行全部或部分的清点,以切实掌握该期间内的经营业绩,并因此加以改善,加强管理。通过盘点,可以了解生产型或销售型企业在一定阶段的亏盈状况;目前产品的存放位置、缺货状况;了解企业的存货水平、积压或滞销状况及产品的周转状况;发掘并清除滞销品、临近过期品,整理环境、清除死角;根据盘点情况,还可加强管理、防微杜渐,同时遏制不当行为。

D:Drop ship,直发,是指从供应商直接到客户的一个发货流程。企业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货仓储存或希望节省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而将产品放置在供应商处,再由供应商直接发至客户的过程。

E: EOQ,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最小)经济订货批量,是固定订货批量模型的一种,可以用来确定企业一次订货(外购或自制)的数量。当企业按照经济订货批量来订货时,可实现订货成本和库存成本之和的最小化,具体数值可以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方法计算出“当订货成本等于持有库存成本时”的一个订单量值。

F: 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进先出理论,是存货的计价方法,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期末存货额,比较接近市价,减少库存统计的误差。

G: Gross margin‍,毛利,是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值,反映了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H: HMLV,High mix low volume, 少量多样化,随着科技进步,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快时尚化,原本注重产品耐用、持久、单一的消费观念被打破,企业的生产形态越来越向少量多样化发展,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创新的方法去改变传统运营模式。

I: Inventory control, 库存控制和库存管理,毫无疑问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重中之重的工作。库存控制的策略与模型体现了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利润率、工作效率、质量保证、资产使用率等方面。

J: JIT, Just in time,准时达成,不多不少、不快不慢、不早不迟,刚刚好的一种工作方法。

K: 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绩效指标,是制造业中大量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KPI因为绩效可以量化且被衡量,所以被大量企业使用,被认为是相对客观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L: Lead time 交期管理,指从采购订货日开始到供应商交货日之间的时间周期,包括行政作业时间、原材料采购时间、生产制造时间、运送和物流时间、验收和检查时间、额外预留的buffer 时间。通常,供应商的交期越长,采购方的安全库存量越大,由此产生的库存成本、管理成本、风险和资金成本越高。所以,采购尤其需要关注供应商的lead time 和 On time delivery。

M: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是美国IBM公司的Dr. J.A.Orlicky博士最早提出来的,他在60年代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第一个MRP系统。MRP解决了物料转化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何时需要,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它不仅在数量上解决了缺料问题,更关键的是从时间上解决了缺料问题。

N: Net income ‍净收入,即总收入扣除业务成本、税款及其它费用开支后的所得或收入余额,不仅是采购,所有人都会关注这个指标,因为它是最能反映公司在会计期间的经营绩效的。有兴趣的,可参考我之前所著文章《跟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那几个财务指标》。

O: On time delivery ‍,准时交付,通常是用准时交付率来衡量供应商的交付管理水平,用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除以其总交货次数得出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付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可参考我之前所著文章《大采购,你必须掌握的供应商Metrics指标》。

P: Physical inventory ,实际物理库存,实地盘点后点出来的库存量。在需要检查和验证系统现有库存量的精确度时,可以执行实地盘点。大部分企业的做法,通常是每半年或每一年进行一次实地大盘点。

Q: Quality first ,质量领先,众多企业将此纳入企业经营理念或企业标语当中,教导所有员工关注质量、重视质量。

R: RFQ, Request for quotation,询价,在采购规划阶段,采购会向供应商索取报价信息,具体包括的内容有:货品描述、数量、交货日期、地点、联系人、单价,付款方式,运输方式,货币、质量要求等。一旦确认并接受了此RFQ,采购方会按RFQ的约定,将采购需求转化成PO,向供应商下正式订单。

S: Safety stock,安全库存,又称保险库存,是指为了防止不确定性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临时用量增加、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预计的保险储备量(类似前面的buffer stock)。

T: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拥有成本,或全面成本理论,核心思想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拥有的包括价格、物流、仓储、订购、维修、质量、库存、售后服务、管理成本和其它多种间接成本在内的总成本。

U: Utilities expense,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电费,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运营的利润率。

V: VMI,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它要求供应商对下游客户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以及配送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是一种以买卖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

W: WIP,Work in Process ‍在制品,是库存的一部分,需要重点管控。在制品库存处于由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当中,如果在制品库存上升到一定水平,则很可能存在生产瓶颈或生产延误。

X: XYZ 分类法,类似于ABC库存管控法,也是一种基本的供应链管理技巧。通常与ABC法混合交叉使用。X类为稳定的、需求很少变化,持续供应的、通常可以预测的物料;Y类为季节性物料,会有较大的波动变化,较难预测的物料;Z类为完全不稳定,需求变化差异极大,无法预估预测的物料。

Y: Yield rate ,良率。生产良率越高,对生产的营收、利润的贡献越大。企业需要通过提升生产良率,降低生产成本。

Z: Zero waste, 零浪费,精益生产管控的关键指标。通常管理水平越高的企业,对零浪费的管控越好。

以上由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词,易学易记,在学好英文的同时还可以掌握跟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有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专业人士和采购大师们,何乐而不“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