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利用,下氣力培育產業鏈

博覽會主角竟然是秸稈,沒想到還能七十二變,看得人眼花繚亂。6月15日,在安徽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安徽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博覽會在這裡舉行。安徽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陳衛東說:“國內外秸稈和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新工藝,涵蓋了秸稈利用、秸稈收儲運、秸稈文化工藝等全鏈條。”

多樣化利用,秸稈“能小能大”

秸稈不僅能做成冰箱裡的保溫泡沫、房上的屋瓦、工藝包裝袋等,就連盤子、杯子等日常生活經常用到的餐具也能做。“稻殼、稻草、麥稈、玉米秸稈等都能做成餐具,正常使用三四年不會出現損壞。”安徽省長豐縣綠之態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秸稈製成的日用器具安全環保、抗菌抑菌不發黴,廣銷歐美市場。

“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秸稈資源化利用就是找回農業的另一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態處處長陳彥賓說。目前,全國秸稈每年產量9億多噸,綜合利用率超82%,秸稈利用方式多種多樣,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為主,飼料化、燃料化穩步推進,基料化、原料化為輔的綜合利用格局。

除了做小物件,秸稈還能發揮大作用。在安徽阜陽市宏橋建材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擺放著數張課桌椅,其板材由秸稈壓制而成。“零甲醛,健康安全是我們的特色。”公司負責人張中成介紹,每3噸秸稈原料能合成1立方米的板材。“以草代木,不僅避免了秸稈焚燒的環境汙染問題,而且減少了木材的使用量。”

一支直徑達1.2米的巨大靈芝頗為顯眼,一打聽才知道,這株大靈芝竟是用秸稈“種”出來的。安徽天都靈芝製品公司負責人丁倫保介紹:“這是全國最大的靈芝,第一次展出,價值上百萬元,它就是用秸稈做基料栽培出來的。”丁倫保還帶來了竹蓀、猴頭菇、蟲草等高檔食用菌。“秸稈作基料栽培的菌菇,深受消費者歡迎,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增收。”

數據顯示,安徽是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大省,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年可收集量達4800萬噸左右。2017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87.3%,產業化利用量佔利用總量的27.59%。陳衛東介紹,今年共有8大展區,492家企業參展,參展產品1000多種,96個項目集中籤約,簽約總金額275億元。

秸稈產業鏈,為生態農業注入新活力

收割機在前面收割小麥,秸稈撿拾打捆機在後面將麥秸捆紮成捆。河南省寧陵縣華堡鎮胡莊村,秸稈撿拾打捆機穿梭在田間,成捆的麥秸從機器後部“吐”出來。豫東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當地養殖企業,每年冬季都因牛羊飼養草料不足而發愁。一年前購置了一臺自動打捆機,每小時作業6—10畝,每畝能撿拾麥秸500公斤,還可加工成牛羊等牲畜飼養草料。

截至6月19日,全國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基本結束,機收比例達95.5%,創歷史新高。今年聯合收割機普遍配備了秸稈切碎拋撒裝置,各地推行小麥聯合收穫—麥秸拋撒覆蓋還田—夏玉米免耕播種等綠色作業模式,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秸稈離田還田率超過90%。

“秸稈離田利用必須得規模化,建立完善的收儲運體系。”農業農村部可再生能源新材料與裝備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全國認為,現在各地的秸稈產業鏈已經有序運轉起來。秸稈產業是新興產業,鼓勵和引導秸稈產業的發展,要樹立大農產品觀念,把農作物秸稈當作農產品一樣看待,在收儲運、循環利用以及市場服務等產業鏈環節上下功夫,把秸稈產業做大做強。

江蘇省睢寧縣是農業大縣,年產9.3億公斤糧食,同時也產生90餘萬噸農作物秸稈。2017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全縣收儲利用企業30餘家,從事秸稈收儲利用社會化服務組織40餘家,年收儲利用秸稈萬噸以上的10家。秸稈收儲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280萬元,帶動農村低收入1300戶,戶均增收800元。

在睢寧官山鎮秸稈收儲中心,官山鎮政府將全鎮小麥秸稈集中存儲、統一看管,根據市場行情及企業需要出售給企業。通過該項目運作,不僅可以徹底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和亂拋亂放的隱患,全鎮24個村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5萬元,低收入農戶通過融資利息差每年每戶可增加收入1500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秸稈綜合利用仍處於初級階段,產業化程度低,技術基礎相對薄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說,在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擴大技術應用範圍,為生態農業注入新活力。

自2015年夏收以來,在環保部、省環保廳衛星遙控監測和省、市巡查組現場檢查與監測通報中,江蘇省射陽縣均為秸稈“零火點”縣份。縣委書記戴榮江介紹,除了秸稈還田,還通過編織工藝品出口、生物發電等多種途徑,把秸稈變成了農產品的一半。

射陽縣稻麥輪種面積100多萬畝,每年產生秸稈100多萬噸。對於棉花、玉米等高稈作物,縣裡招商引資,上馬秸稈發電項目。年發電上網量3.2億千瓦時,消耗生物秸稈26.4萬噸,節約煤炭5萬噸,年產值2億元。射陽沿海灘塗年產百萬擔蘆葦、蒲草,過去都白白爛掉,近幾年建起了蘆葦草編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用秸稈手工編織加工窗簾草編織品等系列家裝飾物,輻射周邊10多個鄉鎮,戶均增收四五千元。

是寶也有煩惱,用好秸稈是考驗

我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河南省土壤學會常務理事葉優良說:“秸稈用途廣泛,用好秸稈意義重大。”

秸稈綜合利用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每年飼用秸稈約1.5億噸,按營養價值折算,相當於4000萬噸飼料糧,緩解了飼料糧供給和土地資源壓力,有利於解決人畜爭糧問題。此外,秸稈中富含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主要農區秸稈連續還田5年後,可使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約0.25個百分點。

秸稈綜合利用是促進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途徑。“秸稈利用上聯種植業,下聯養殖業,輻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陳彥賓說,秸稈既是原料也是燃料,既關乎生產,又關乎生活和生態,是農民增收就業的重要途徑。同時,通過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還可以形成高效產業,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據統計,目前秸稈沼氣年產值60多億元,消耗秸稈近1000萬噸,相當於替代500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250萬噸。

秸稈既有很大的潛力,也有不少的煩惱,用好秸稈是一個長期考驗。

秸稈利用還田成本高。根據農業農村部對一些省份的調查,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區還田成本增加76—88元/畝;長江中下游稻麥輪作區增加近60元/畝;華南雙季稻區每畝增加成本也在50元左右;離田費用大。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調查測算,秸稈離田成本每畝為60—120元,大致相當於單季作物純收入的15%—30%,在沒有專項補貼的情況下,農民難以承受。

秸稈焚燒對大氣質量的影響大。葉優良說,每年的小麥、玉米收穫季節,由於短時期內大量的秸稈無法處理,農戶往往會就地焚燒,這節省了勞力,但焚燒的煙霧會影響環境和交通,影響土壤水分。此外,隨著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每年秸稈的量也在增加,秸稈還田量過大、土壤水分不足、耕作措施不當,會影響作物出苗和生長,導致病蟲害增加、土壤碳氮比失調。

張全國介紹,目前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有稈難收、有收難儲、有儲難運”的現象大量存在。此外,現行秸稈利用政策多是針對某一環節設立的,缺乏對全產業鏈的系統性支持,亟須在秸稈還田補貼、收儲運、加工利用等方面形成系統配套的政策體系。目前已出臺的一些用地、用電、財稅政策,在各地落實還有困難,影響了社會資本投資秸稈利用。

李波表示,農業農村部將針對我國秸稈資源稟賦,以著力提升秸稈農用水平、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秸稈利用標準化水平和產業化水平為導向,開展任務攻關。組織成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對接專家組,打造科研轉化平臺,從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到推廣應用,形成具備技術先進性、經濟可行性和推廣可操作性的可複製模式,推動秸稈綜合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