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爲:早期的國企下崗職工,均已年過五十,生存艱難似進入人生的寒冬,你同意嗎?

手機用戶55188816722


下崗職工生存困難,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箇中甘苦,也只有下崗工人,才能切身體會的到。不是下崗工人,是很難有深切的體會的。

雖然,大家都經歷過那個時代,也都聽過,也都見過,關於下崗工人的事情。作為旁觀者和親身經歷者,他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作為旁觀者,他關心的是政策,對下崗工人的照顧。他並不關心這個政策落實的程度,他只知道有一些這方面的政策。而這個政策,也還是不錯的。

作為親身經歷者,就不一樣了。他關心的是,每月的工資沒有了,這個月的生活費,從哪裡來。民以食為天,怎麼解決吃飯,才是大的問題。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何況是普通人,其困難可想而知。沒有錢的日子是非常難過的,怎麼個難過法,恐怕也只有親身經歷過的才能體會。

社會要發展,就會有變革。有變革,就會傷害到一些人的利益。這是歷史規律,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改變的。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能默默承受。一些所謂的抗爭,是徒勞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在變革的大趨勢面前,一些人註定要被淘汰。

這些被淘汰的人,就是下崗職工。他們所在的企業,不能適應變革的要求,跟不上變革的步伐,企業就會被淘汰,就會有下崗工人。

一些落後產能的企業,跟不上變革的步伐,企業就會被淘汰。企業被淘汰,是一步一步的。在淘汰過程中,企業自身,也在苦苦掙扎。

在企業苦苦掙扎的過程中,一些企業為了適應變革的步伐,進行了蛻變。成功的跟上了變革的步伐,成為了變革的收益者,這些企業是幸運的。

還有一些企業,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沒能適應變革的要求,沒能跟上變革的步伐,沒能涅槃重生,倒在了變革的路上。

倒在變革路上的企業,不是一下子就倒下去的。而是,一點一點的倒下去的。在倒下去的過程中,還在苦苦掙扎。

在這些苦苦掙扎的企業中,自身的經濟價值消耗殆盡。有的企業幾年得不到正常經營,工人的工資,也不能正常發放,職工的生活,普遍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倒閉破產了。一些企業的職工補償金,沒能發放給職工。有的破產企業到現在,還沒有給職工發放補償金。

這些企業下崗的職工,可能是最苦的了。尤其是,夫妻二人都下崗的職工,那日子過得叫一個苦。不是親身經歷,怎知箇中甘苦。

剛開始下崗的時候,真是走投無路。在普遍下崗的時代,要想重新找到工作,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情。要想在當地找個工作,幾乎不可能,只能遠走他鄉。

他們當中,有些人經過艱苦的努力,重新找到了工作,實現了人生的轉折。也有的人,成為成功人士。還有的人自始至終,都生活在貧困線上。

對於大多數的下崗工人來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及早退休。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有些人已經退休了。他們不再為了生活費而發愁,也不用為了叫養老保險而犯難。

所以,冉兄認為,年近五十歲的下崗工人,在體力上已經大不如前,依靠體力賺錢的下崗工人,生存一定會遇到困難。

不過,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他們已經堅持到了五十歲,離退休已經越來越近了。離幸福的生活,也就越來越近了。讓我們堅守寒冷的冬天,迎來幸福美好的生活。


冉兄說事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就遇上了轟轟烈烈的企業改制潮。我所在的建設系統,有很多建築公司,國營的,集體的,現在無一例外要改制,改成私人的。

那一段時間,我們機關很忙碌,各種各樣的人都來上訪,說真的,誰願意下崗呢?尤其有的人當時已經40歲了,上哪去找工作呢?無奈胳膊拗不過大腿兒,該下崗還得下崗,企業終於都順利改制成功,被承包或者被人買斷了。

那一段時間是很慘的,那時候街上有很多騎"倒騎驢"的。所謂的倒騎驢,和舊社會的人力黃包車差不多,司機基本都是以前的下崗職工,他們沒有什麼一技之長謀生,只好靠這個養家餬口。

有一次,我帶一捆雜誌出門,挺沉的,順手叫個一個路過的"倒騎驢",車過來了,我才注意到,"司機"原來是以前的一個建築公司職工,我們以前認識的。這樣的場合之下碰見,我們都訕訕的有些不好意思。那時我不到30歲,這位大哥40多歲。我怎麼可能讓他拉著我呢?我讓他上車,我來騎。他死活不讓,推辭了一番,我終於拗不過他。那一路上,我心裡真不是滋味,想必奮力蹬車的他更不是滋味。造化的弄人,生活的艱難,一致如斯!

到了終點,我要付他雙倍工錢,他死活不讓。照舊又是推辭,感覺他的舉動裡有幾分自卑,有幾分屈辱,又有幾分陌生。誰說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呢?換了這種情況,你來試試!

這個人的遭遇不是孤例,當年下崗的人真是好多好多,尤其我們東北,什麼鋼鐵廠,白酒廠,啤酒廠,果品公司,中藥廠,糧庫,糖廠,紡織廠,亞麻廠等等,統統改制,改制就意昧著有人下崗。周圍下崗的人太多太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故事,一言難盡。其中有一些人涅盤重生,現在成為各領域的成功人士,但是還有很多人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直到現在還這樣。

那麼,那些改制的廠子後來如何呢?基本都倒閉了,廠子被拍賣,搞地產開發。現在在原址上,一個個住宅小區拔地而起,已經看不到當年的痕跡了。這正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現在這批下崗的職工,絕大部分已經到50歲了。這批人以50後和60後的居多,希望國家多給他們關懷,因為他們為改革付出了貢獻,做出了犧牲,不應該被遺忘。


李中東


作為60後,能進入公務員及事業單位體系的人不存在生存問題,而絕大多數進入國企和集體企業的人員,由於政策調整買斷了工齡。本人工廠工作21年,年年先進,買斷工齡款2萬1仠元,孩子小時,失業幾個月,每天自己只吃一碗熱乾麵,回家還要強顏歡笑,家人問起說吃了,孩子學習要錢得給,告知爸爸有錢,那幾年斷保,繳了幾年的平安保險也退保,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雖然現在工作穩定,收入尚可(自己交社保),但沒有感覺到在國家當家做主人的感覺(小時候,我們受到的教育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我們是國家的主人),在私人企業打工,你能有什麼主人翁精神,你就是一個被剝奪剩餘價值的人,與我們從受的教育和價值觀完全不同,我們原來給國家與社會創造的價值完全被埋沒了,許多人就業困難,在延長退休時間,完全就是一部分得利階層和所謂專家學者的一派胡言。


山野閒人68560817


大概是十多年前,那時候流行一個詞叫做“管理層收購”,即一些不大不小的國有或者集體企業,單位的管理層出資將單位買下來。其實那些管理層們本身也沒有出多少錢,而是拿著企業的廠房或者地去銀行抵押貸款然後回來收購企業的股份。收購後就開始清理單位的一些老弱病殘者,很多人因此買斷工齡離開單位,從四十歲到五十多歲的人都有。

當時本地一些大企業的工人買斷工齡的價格還是挺讓人羨慕的,就我所知道的情況,當時最低的買斷工齡的單位一年工齡折算兩千多塊,而最高的本地一些石化類企業,一年工齡也才六千塊不到一點。我們且以當時最高的人來算吧,假如他當時五十歲,工作了三十年,按照一年補償六千塊來算,三十年也就是十八萬。想想,當時十八萬或許還能算個錢,現在十八萬算什麼?

如果有眼光的人,當時咬咬牙,加上自己的積蓄,再加上補償款,湊個首付投資一套房子,那他現在可以說是賺了。但是,對於多數買斷工齡的人來說,他們工齡買斷後,就沒有了收入來源,即使是重新出去打工,年齡放在那兒,收入也不會太高,多數人是沒有這個膽量去投資首付買套房,除非家裡有兒子等著要娶媳婦沒有辦法。不過對那樣的人來說也不叫投資而叫剛需。

這剛才還是按照最高標準算的,如果按照最低標準來算,那三十年的補償只有幾萬塊錢,花著花著早就花完了。而企業退休工資普遍不高,這些人現在年齡都不小,日子確實不好過,大概只能像網上說的那樣消費理念提升,榨菜就二鍋頭也挺有味道。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是哪根筋搭得有點不對。


蘇小妮


沒有什麼不同意的,和農村現在六十歲左右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強勞動能力的群體感受到生存危機一樣,下崗職工的生存危機這也是現實的存在。

早期的下崗職工應該是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未到現世紀初的這一大批國企和集體企業改制後的下崗職工。當時的政策時(除買斷工齡之外的職工)絕大部分職工下崗後每月給予幾百元的生活安置費,二三年後也就給停了(按工齡一年補助幾百元,我們這兒是三百元,補完為止)。剩下的的養老金、職工醫保等的續交都得由自己繳納。到現在為止很大一部分經濟能力差的下崗職工,都是在靠打工或著是依靠低保在生存著,這些費用都還在拖欠著甚至於無能力繼續繳納,這就會影響到正常退休後養老金的發放,對以後退休時養老和醫療埋下了重大的隱患。雖然這一塊國家有補繳政策,但平時繳納都十分困難,到時候一拿出好幾萬更是難上加難。

其他的比如五十歲左右的人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時刻,小的要撫養要立業,老的要贍養要送終,而且城市裡的消費水平也高,面對著各種人生壓力,生存條件確實十分艱難,說進入人生的寒冬階段也不為過。



冬青裡的駱駝草


人生是博出來的,不是靠出來。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在努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搞活經濟,促進社會發展。從現在來看,我們是成功了,不過當時也確實造成了一大批國有企業職工下崗。

當時的一大批下崗工人,國家也是想方設法的安置。根據1999年勞動部《關於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允許111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的國有破產企業職工中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職工,提前退休。

另一部分人,是通過拿走一部分錢,被買斷工齡了。國家明確規定買斷工齡是違法行為。勞動部曾經撰文,企業不能通過一次性買斷的方式,將職工推向社會。企業解除職工應當按照勞動法的要求,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金,並給職工繳納保險後解除。

海南三亞是有很多東北人,這批東北人很多都是當年工齡被一次性買斷後,轉到三亞買房生活的人。當時房價比較低,可是買著了。

東北等一些地區但經濟條件變好後,為以前一次性買斷的職工再次補交了保險。有了這一部分保險,很多下崗工人順利辦理了退休。

這些年來,國家在想方設法設立一些補貼補助或者創業性補貼,減輕下崗失業職工中就業困難人員的負擔。

比如靈活就業人員補貼,初次申請可以享受三年,如果距離退休前五年申請享受待遇可以延遲享受時間到退休。靈活就業人員自己繳納社保,有政府補貼50%到70%,能夠大大降低下崗人員的負擔。


還有一次性創業補貼,崗位開發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小額貼息貸款,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補助等等。確實有一批下崗職工把握好了機會,成功創立了自己的事業。解決了溫飽,奔向了小康,掙下了財富。

誠然90年代的那批國有企業下崗工人基本已經年過50或步入退休年齡,希望國家在對他們的退休年齡政策上再放寬一些,除了允許失去勞動能力退休,是否可以參照原先的提前退休政策,允許提前五年退休,畢竟以前他們同一工廠的老前輩享受過了。另外就是希望國家其他補貼補助政策對下崗工人再傾斜一些,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這樣他們才能夠感到社會對他們的溫暖,度過人生的寒冬,順利步入退休。


暖心人社


早期的國企下崗職工,均已年過五十,生存艱難似進入人生的寒冬,你同意嗎?


嚴醫生誠待天地


正是幾千萬國企職工的下崗,使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軟著陸。今天的改革成果和紅利是由幾千萬職工的下崗換來的,所以說國家現在轉型成功了,應該把改革的紅利拿出一部分,支援一下快要退休的下崗職工。


紅白藍877


太對了。國家最虧的就是下崗職工。尤其是四五十歲的,找工作很難,找到了也是下苦最多,掙的最少。養老保險根本繳不起,退休了也領最低的工資。建議國家給下崗退休的能多加點退休工資。


霞滿天52358186


同意,身臨其境。

當年國家為了大局,擺脫沉重的負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下崗,也就是下海經商浪潮,全民經商。其中有停薪留職、買斷工齡、下崗再就業優惠等等。

人民對國家的政策絕大部份擁護支持,後來也確實解決了一些人的成功經商之道,但是遺留下來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大部分人很可憐,只有少部分人進入了致富快走道,而且這部分人私慾薰心,只顧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帶動大家都成了美麗的童話。

第二,原來有的國有資產通過各種手段轉化成私人資產,變相的國資留失,而且下崗職工根本沒有得到一點好,反而成就了這些民營企業主們的致富,自己成了這些人的盤中餐。

所以,帶有原罪的致富者們並不光彩,真正下崗職工現在生活狀態越來越不好,年齡不到60不能退休,各種疾病纏身,到那都沒人敢接收,每年還要繳納社保基金,生活在貧嫌富不愛的境界,家庭沒有地位,社會被人瞧不起,心裡壓力山大,盼望退休越算越長,52歲的失望,56歲的絕望,60歲還要滿打滿算。

下崗職工唯一的好處就是領了本下崗再就業優惠證,讓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