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看!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宝典!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期末季,想必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在为期末复习而忙晕头脑了吧?昂立中学生为大家整理了期末语文复习宝典,罗列了每首诗歌的经典考题,梳理了每篇文言文的知识重点和典型例题。小伙伴们,做起来,期末课内部分不用愁啦!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的“卷”字,既写出了出猎场面的_________,更表现了出猎者_____________的精神面貌。(2分)

2.词中的“太守”是指 (写出人名)。(2分)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作者_____ 的情感。(2分)

4.密州出猎的季节是 季。(2分)

5.“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出猎时的______的场面。(2分)

6.“天狼”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7.“狂”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2分)

8.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2分)

A.这首词起句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

B.词人在词中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以“狂”字统领全词,表现了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B.“锦帽”等两句描绘出猎时的雄壮场面,烘托词人豪迈气概。

C.“酒酣”等三句刻画了作者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愤懑委屈。

D.全词抒发词人渴望为国守卫边疆、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卷”字,写出猎队武士乘马飞驰的勇武。

B.上片“亲射虎,看孙郎”,体现作者身手不凡。

C.下片作者自比魏尚,感叹身世,抑郁不得志。

D.下片结尾三句抒发自己抗击侵略者的雄心壮志。

1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开篇“聊”“狂”两字,虽隐有怨愤之情,但更多见作者豪迈气概。

B.本词中词人以孙权、冯唐自比,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C. 本词结句卒章显志,传神描绘了作者驰骋于沙场,为国杀敌的英雄形象。

D. 本词表面写的是一次秋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二)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6-7题。(4分)

【甲】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2.以上作品都属于 (文学体裁)。(2分)

13.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都反映了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悲愤。

B、都表现出作者对前途无望的悲观。

C、都以鬓发的渐白衬托内心的悲叹。

D、都应以深沉、悲壮的情感来朗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强乐”的意思是 。(2分)

2.词中“危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2分)

3.作者以“_______”一词既点明时令,又表达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2分)

4.词中“黯黯”一词的意思是 。(2分)

5.这首词巧妙地将_____________的落魄感受,同__________的绵绵情思融为一体。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黯黯生天际”是因“春天的愁绪”而引起的。

B.“危楼”、“草色”、“烟光”、“残照”衬托了“春愁”。

C.诗人感到无奈,只能借酒浇愁却更添“春愁”。

D.诗人所谓的“春愁”不外乎是“相思”二字。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词表达了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B.词中描绘的春景让人感受到盎然生机。

C.词中主人公愁绪万千深深为情所困。

D.词中流露出主人公坚毅、执着的态度。

8.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黯黯生天际”,指愁绪生于天际,写出了主人公沮丧的心情。

B“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写眼前的实景,也是内心愁苦的写照。

C“强乐还无味”,作者借酒浇愁,已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

D“为伊消得人憔悴”,暗喻词人情深志坚的理想,是全词点睛之笔。

9.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油然而生。

B.下阕写主人公痛饮高歌却无法排遣春愁。

C. 从全词来看,词人借用春草表达自己倦游思归的感情。

D.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揭示了春愁原来是相思所致。

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伫倚危楼风细细”暗示抒情主人公甘愿立足险境,长久凭栏,体现其怀想之深。

B.“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优美、诗意的黄昏春望图。

C.“衣带渐宽”二句,揭示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道破春愁难遣的真正原因。

D.这是一首表达词人伤春惜春情感的词作。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 ”和“ ”。(2分)

1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采用引用,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婉约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了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的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陋室铭》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他写下的描绘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何陋之有?”的意思是。题目是“陋室铭”,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3 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文中作者以诸葛、扬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本文以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旨。

B.本文以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安排顺序。

C.本文运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两者的取舍。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爱莲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文中的“予”指的是 ____ (人名),他是___(朝代)哲学家。(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2段画曲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达了对隐逸者和富贵者的讽刺。

B、体现了莲花高洁的形象。

C 、暗示了像自己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D 、表达了对莲花坚守节操的敬重。

《王顾左右而言他》

文学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材料与主旨:

材料: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由小及大、层层推进的类比论证法,分别从交友、主政、治国三个角度设问,列举具体事例,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官员的行为,再推论到统治者身上,导入治国正题(类比)。孟子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劝诫统治者要尽职尽责,治理好国家。

【小试牛刀】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_____ 。(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宣王对孟子最后一问的表现是“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是

从中表现出齐宣王 (写出一点即可)(4分)

5.孟子三问层层推进,意在使齐宣王_________________。“王顾左右而言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齐宣王__________的样子,齐宣王这么做是要______________。(5分)

6.(1)孟子的三个问句的共同点,是都用了____________句式。(1分)

(2)孟子的三个问句不能换序,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经典 B.记录孟子言行

C.编年体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

8.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文的作者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B.孟子史称“圣人”,《孟子》一书正是记录其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C.孟子的三问语气都十分平淡,且前两问都是闲笔,实际意义不大。

D.孟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关心民生、敢于批评时政又善于设问的人。

《公输》

文学常识:

选自《墨子》。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经典著作,由墨子及其弟子著述。

材料与主旨:

开头交代故事的起因。

墨子先设下圈套,引诱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后;从“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几方面批判,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违背,“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了其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楚国不能攻打宋国的理由:宋国没有错误;攻打宋国对于楚国没有特别的好处;攻打宋国将会使楚国陷于不智、不仁的境地。

主旨:本文主要用对话,记叙了墨子以巧妙、犀利的论辩阻止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故事,墨子设喻说理,反映了墨子善于论辩的才能,墨家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顽强斗争的艰苦实践的精神。

【小试牛刀】

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公输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⑤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1.上文体现了墨子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 的思想。(2分)

2.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________________;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6分)

3.下列关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墨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墨翟。

B.“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解释为“固执”,表示态度的坚定。

C.上文主要通过人物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墨子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D.墨子连用五个“不可谓”揭露对方言辞的矛盾和虚伪,最终使之折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墨子在和公输盘的论辩中,使对方理屈词穷,彻底折服。请你说说墨子这个人物的特点(至少写出两点)。(4分)

墨子: 。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一句,体现了墨子担心战争爆发的焦急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也体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

B.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考察公输盘是否是个仁义之人,希望他能协助自己实现政治理想。

C.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最后不得不折服。

D.最后一句中的“服”字,侧面烘托了墨子的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他的论说有理有力,已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 —10题(8分)

【甲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乙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7.甲文选自诸子散文著作《 》,乙文选自我国第一部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甲乙两文均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及主人公“见”的缘由。

B.甲文“起于鲁”中的“鲁”就是乙文中提到的“我”。

C.甲文体现墨子的“非攻”思想,乙文表现曹刿的远谋。

D.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曹刿论战》

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文章内容:

本文略写战争经过,紧扣题旨“论战”,通篇以对话为主,详写了战前曹刿论述“何以战”,即政治上取信于民,战后论述克敌制胜的原因,即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详察敌情。这样安排详略因为《左传》写战争目的是通过人物对话总结战争经验,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

主旨: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责任感;(政治上:)深谋远虑,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非常重要;(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在战场上能详察敌情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小试牛刀】

曹刿论战(删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 本文选自 ,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 所作。“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

2.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选段中曹刿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为 。(2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 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现了庄公的贤明与虚心。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反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

B.从本文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作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D.曹刿认为“彼竭我盈”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6.从选文看,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C.曹刿把握了“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让鲁国军队进攻。

D.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乘胜追击。

7.对第①段划线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翻译,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又有何人会参与呢?

B.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和谁去参与呢?

C.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为何去参与呢?

D.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8.第①段中,曹刿与鲁庄公探讨“何以战”:(共3分)

⑴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小惠”和“__________”

⑵曹刿肯定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举措:“_______________”

⑶曹刿认为“___________”是作战之本。他请求参战,表现了他对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的准确把握。

9.鲁国以弱胜强,除了政治因素胜出,还取决于曹刿在实战指挥中能___________________,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鲁军的勇气,从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3分)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自然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的取胜原因

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编者西汉 刘向。

本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生活小事设喻,类比说理委婉地讽谏齐王虚心接受批评,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主旨:

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反思,勇于讽谏、善于讽谏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齐威王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开明果敢、勇于改革的精神品质。

本文劝说方式的特点:本文用生活琐事设喻,层层推进,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生动又具说服力。 对我们人际交往的启示:态度要真诚,可以委婉地使用一些暗示、比喻的方法。

【小试牛刀】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文出自 (人名)编订的《 》(书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1)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邹忌接借亲生经历设喻讽谏齐王。

B.第②段写齐王纳谏并发令悬赏求谏。

C.第③段写齐王纳谏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D.邹忌言语直白泼辣,齐王虚心善思。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充分表现了邹忌讽谏的语言技巧,同时也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见识。

B.齐王根据进谏者的身份和进谏方式规定了三种奖赏等级,显示了他广开言路的决心。

C.从“门庭若市”到“无可进者”的变化表明:齐王不仅听取且采纳了群臣的建议。

D.齐国终能取得人治,邹忌善于讽谏和齐王善于纳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句看似平淡的交待,为下文邹忌的“三问”做了铺垫。

B、“朝服农冠,窥镜”—句中的“窥”字,暗示出邹忌很不自信,所以只敢偷偷照镜子。

C、邹忌妻子的回答,语气肯定,毫不怀疑,下文的“私我”与之相应。

D、“妻”、“妾”和“客”对邹忌的赞扬和邹忌见到徐公的切身感受形成反差,从而引发了邹忌的思考。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 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分析妻、妾、客的不同动机,最终是要提出“王之蔽甚矣”的观点。

B.“令初下”时“门庭若市”的局面,说明齐王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

C.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暗示齐威王改革取得了效果。

D.“皆朝于齐”,揭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纳谏去蔽,就能做到富国强兵。

比较阅读:

阅读【甲】【乙】两选文,完成第8-----10题(9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秦王纳谏》)

【乙】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9.甲文选自《 》一书,乙文作者是 家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10.(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此观之 B.王之蔽甚矣

C.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D.四境之内不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1.围绕邹忌和孟子向两位齐王的进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邹忌和孟子的进谏,都以小见大,以己及人,说理层层推进,尽显思维的严谨。

B.邹忌和孟子的进谏,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含蓄,显示了他们的智慧。

C.邹忌和孟子的进谏,都提出了对秦王的批评意见,体现了他们的胆识和智慧

D.邹忌和孟子的进谏,都意在提醒秦王,要及时纠正不足,尽心治理好国家。

考前必看!初一语文期末考试复习宝典!

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1.壮观或雄壮、昂扬或高昂抖擞、豪迈等

2.苏轼(苏东坡)(2分)

3.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2分)

4.(2分)冬

5.雄壮(2分)

6.( 2 分)西夏

7.豪情

8.B

9.C

10.C

11.A

12.词

13.B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1.勉强欢乐

2.高楼

3.春愁(2分)

4.心情沮丧忧愁(2分)

5.漂泊异乡(倦游思归)怀恋伊人(意中人)( 1 + 1 分)

6.B

7.B

8.C(2分)

9.C(不是倦游思归)(2分)

10.C ( 2 分)

11.愁(春愁) 狂

12.D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伤春惜花(时)(2分)

2.D(前者却道的是花事,后者是言不由衷,故左右而言他)(2分)

《陋室铭》

1.唐(1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分)

2.有什么简陋呢?(有何陋)(2分)

居室主人品德高尚(惟吾德馨/君子居之)(2分)

3.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上了青色。或(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3分)

4.(3分)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关键词:云、陋、何)

5.B(3分)

6.(3分)C

7.C(3分)

《爱莲说》

1.周敦颐(1分)北宋(宋朝)(1分)

2.(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3.C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希望齐宣王能做好君王的本分,对百姓负责。

2.有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3分)

3.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2分)

4.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被孟子追问得回答不上来了,只好岔开话题。也可能是因为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再说的话就要说自己的缺点了,所以他要转移话题。

5.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2分)尴尬(窘迫、难堪)(1 分)离开话题,避而不答(2分)

6.疑问(1分);从生活事件入手,推到中层官吏行为,再推到国家治理,体现孟子对齐宣王却反治国之责的批评(2分)

7.C

8.D

《公输》

1.艰苦实践/不辞辛苦践行 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2分)

2.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宋同有什么罪呢 义不杀少而杀众(6分)

3.D(A项中《墨子》应该是墨家经典著作,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B项“固”应该解释为“本来,从来”;C项中主要是人物对话描写。)

4,。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去杀死一个人却甘心去杀死很多人,不可以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注意“而”的解释,以及“义”、“类”的解释。)

5.善于论辩、关心国事、巧譬善喻、以理服人、富有智慧……(写出两点即可)(4分,每点2分)

6.我崇尚仁义从来就不杀人(关键词:义、固)(3分)11. B(3分)

7.墨子(1分) 左传(1分)

8.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谋划。,关键词“肉食者”“鄙”、“谋”)

9.C(3分)

《曹刿论战》

1.《左传》;左丘明;鲁国

2.(1)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根据实情(裁决)。(3分,一句

3.善于把握战机(2分)

4. C(3分)

5.C

6. A

7.D

8.(1) 小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 (各1分)

9.准确把握战机(3分)

10.D(应将“远谋”改为“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1.刘向 战国策(2分)

2.(1)(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3分),补出省略的主语、“以”、“于”各1分)

(2)燕赵韩魏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拜见齐王

(3)徐公来访(或:来到邹忌家),(邹忌)仔细打量他,自认为比不上徐公英俊(“漂亮”亦可)。(关键词:“明日”,“孰”。补出主语)

(4)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4.D

5.B

6.B

7.C(3分)

8.D

9.《战国策》 儒家(2分)

10.(1)D (2分)

(2)如今的齐国, 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2分)

11.A(3分)

以上为初一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哦,快快收了它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