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夜話:探源南陽臥龍崗廟會

“人海舞潮鑼鼓響,社火香客拜山忙;背哥抬哥秧歌俏,高蹺盤鼓舞獅狂;柳籃木器琳琅品,廟會街市盡珍奇……”

詩中反映出舊時南陽廟會的熱烈、熱鬧和承載的文化。

草廬夜話:探源南陽臥龍崗廟會

臥龍崗廟會俗稱諸葛庵廟會,是南陽城區十大廟會之一,起源於明代,自明嘉靖年間朝廷下詔在南陽武侯祠公祭諸葛亮開始由民間逐漸興起,每年春秋祭日,在祭拜諸葛亮的過程中形成了臥龍崗廟會,並相沿成習。臥龍崗廟會是明代祭拜諸葛亮活動的外延,早期的諸葛亮祭拜和臥龍崗廟會是合為一體,是人民群眾在祭拜先賢、遊覽古蹟的過程中,進行商業交易的一種方式,並隨著諸葛亮文化和臥龍崗知名度的應運而生,也是民間自發祭祀諸葛亮的盛大集會。

草廬夜話:探源南陽臥龍崗廟會

明代民眾對諸葛亮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武侯的崇拜幾近神化,臥龍崗廟會成為告慰神靈,降福人間、祈福穰災、酬神還願的主要方式。據南陽臥龍崗明崇禎五年(1632年)《諸葛武侯祠立會建祀碑》記載:“但侯精英靈爽,歷漢、唐、宋以迄今,蓋千秋一日也。御災捍患,治亂持危,乃其大者。至士人有事,輒禱、禱輒應,不翅昏之待旦。以故供香火、修佛事之家,攜老扶幼,轂擊肩摩……”可略觀唐宋以來百姓私祭武侯之盛況。另據明崇禎十年(1637年)《臥龍崗義社碑》記載:“龍臥南陽,千秋勝概,自蜀漢以來,閱唐、宋、胡元,罔不知鄧謝之間草廬在焉……迄於今,護國庇民,間之兵火乾溢,有禱輒應,南陽陰食其福者,豈淺鮮哉?”可見諸葛亮在南陽民間的影響是十分深遠。正因如此,臥龍崗廟會婦孺皆知,聞名遐邇,成為一年一度的歷史盛會,而受到民間的關注和嚮往。

清康熙年間,臥龍崗廟會規模達到極盛。清羅炳《臥龍崗賦》中就十分形象地描繪了臥龍崗廟會的情景:“則有牧豎耕父,田姑村婦。社鼓鳴郊,香花滿路。負女提兒,蜂攢蟻聚。共覓遺蹤,無分男女之殊;錯傳往事,不管漢唐之誤。……聞有縉紳當道,顯達崇階,爰整車馬,於此徘徊。柳拂旌旗,或為省耕而過;花沾翠蓋,或緣祈福而來。”羅柄以嫻熟的筆法,全景式的形式,為後世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民俗廟會風俗畫。

草廬夜話:探源南陽臥龍崗廟會

民國時期,臥龍崗廟會社會知名度非常高。廟會期間,各地商販雲集而至,攤點依崗就勢,布幃如林,綿延十餘里;四方民眾,呼朋喚友,扶老攜幼,或踏青掃墓,逐景覽勝;或欽英懷古,拜謁先賢;香客信士,八方來朝,祭奠禱告,期盼武侯,聖靈護佑。各香火社組織的嗩吶、鑼鼓及香火隊,紛紛雲集龍崗,加之來會(俗稱“趕會”)的群眾,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於是,臥龍崗上香火繚繞,鼓樂鞭炮齊鳴,深沉的鐘聲有節奏的夾雜其間,意在所謂“告慰神靈,降福人間。”會間,農器傢俱、衣服布匹、鞋帽百貨,琳琅滿目,各種營生、小吃、藝攤鱗次櫛比,應有盡有,商販真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戲班通宵達旦,演出三國劇目。臥龍崗廟會會期一般三天,正會之日,可達數十萬之眾,龍崗之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蔚為壯觀。

草廬夜話:探源南陽臥龍崗廟會

廟會是一個鮮活、立體、多姿多彩的民俗盛會。每一次廟會,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覽,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廟會是人民群眾日常文化生活的集中體現,它能集中展示一個地域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歷史上的臥龍崗廟會,無形中也給地方文化藝術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一些極具南陽地方特色和魅力的高蹺、旱船、大頭娃娃、跑犟驢、竹馬、背裝舞等民間藝術形式粉墨登場,給臥龍崗廟會增添了幾分熱鬧和無限精彩。舊時,臥龍崗廟會多為祭拜、求壽、進香、還願而興起,改革開放以來,臥龍崗廟會仍以緬懷先賢諸葛亮為主,並逐漸演變成為物資文化交流、旅遊娛樂大會,以繁榮經濟,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

南陽臥龍崗廟會是南陽諸葛亮文化的縮影和載體,並沾滿歷史的記憶,根扎民間大地,深受百姓喜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 三國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