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楚云飞在病床上说的解放军大规模战略与成吉思汗如出一辙,对此你怎么看?

我为你心动你为我行动


过于美化楚云飞的战略眼光了,并且解放战争收官阶段的战略布局与成吉思汗也不相同,诚不可同日而语。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攻略四川的先后次序不同,在这一点上,虽然是在医院里跟部下的闲聊,楚军长云飞不能欺负我们答友读书少。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自北向南的统一之战,大多是逐鹿中原后渡江南下,而惟独蒙古灭南宋是“右向左大迂回”,即先进攻四川甚至一直打到大理(今云南附近),然后回转,在地势居高临下,在长江顺流而下,横扫华中和东南半壁,取杭州灭南宋。

况且楚云飞的结论中还有个错处,真正完成蒙古铁骑这一战略构想的,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们,诸如蒙哥大汗和后来的忽必烈等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打败金国和西域诸国后,还未来得及经略中原,便已挂掉,原句中改成“蒙古军队”可能准确些。



归根到底,还是蒙军大军在陆上无敌,却不习水战之故,苦战襄阳也时日颇久,生怕蹈了曹操的覆辙,《射雕英雄传》里不就有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

而毛主席的战略布局可是大手笔,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左向右大迂回”,首先通过三大战役平定东北、华北和中原,渡江之后第三野战军经略华东,第四野战军追歼华中的桂系部队,之后是两次漂亮的左勾拳,并且是远近两层的大迂回,绝非蒙古人的战略水平可以比拟的。



第一层,是占领南京的第二野战军主力两个兵团,以及配属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两个军,紧随追杀白崇禧四野的身后,秘密由湘西杀入川东,一举打垮宋希濂兵团,杨勇五兵团同时占领贵州,切断了四川境内所有国民党部队南逃的道路,之后配合陈锡联三兵团北渡长江攻取重庆和成都,在贺龙率领一野18兵团自秦岭南进的配合下,将准备“川西决战”的胡宗南集团消灭一大半,争取起义一小半,胜利解放全川。

由此,胡宗南残部能够逃走的只有一个方向:西康,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川康交界,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



第二层:是临时划归林彪指挥的二野陈赓四兵团,其实这事挺尴尬,陈赓是黄埔一期生,早年还是林彪的上级。但陈赓坚决贯彻了毛主席大迂回战略,自江西出动,一路杀进广东、广西和云南,在地图上画出来一条漂亮的弧线,使试图出海逃往海南岛的白崇禧桂军、余汉谋粤军全部被兜截,在身后四野大军的掩杀下基本灰飞烟灭,少部逃往越南和缅甸。

如果不是陈赓兵团的长距离大迂回成功,让桂系残部逃上海南岛,后面的事情还真麻烦了。



在云南边境,陈赓的部队再次进行了小规模迂回包围,将自台湾飞来指挥的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生俘,陈赓用兵,令人叹为观止。期间两次抗命,让林彪很是不爽,但在毛主席的坚决支持下,陈赓兵团十万大军圆满完成了战略大迂回的任务,是平定西南、歼灭国民党军残部的功勋部队。

其实由于学期较短,黄埔毕业生除少数在陆军大学进修过的高级军官外,战略眼光并不准确。在抗日战争初期,担心日军复制当年蒙古军队路线的,也是军事委员会的保定系军官团,黄埔五期的楚云飞在《亮剑》里逃离大陆前,捧把泥土桥段不错,而关于战略层面的感慨,在笔者看来,完全是画蛇添足。


度度狼gg


楚云飞说解放军与蒙古军战略如出一辙,大概意思都是由北向南,都是集中兵力进行“兜击",但有所不同。蒙古军打的是右勾拳,最先攻南宋是窝阔台大汗,采用全面进攻,西路取四川、中路攻襄樊、东路侵两淮,不算成功。后蒙哥大汗听取谋士建议,采取重点进攻策略,主力攻四川,想入川后,效法三国晋伐东吴,沿江而下,由西向东,最后平南宋,因蒙哥在钓鱼台城受伤而亡,攻宋受挫。忽必烈取汗位后,采取中路突破,把攻击重点放襄阳方向。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就是战死在襄阳城。蒙古军总体战略是由西向东,意图先获取南宋陆上要地,进尔将南宋政权逐步压缩于东南沿海,最后驱逐于海上而歼灭。解放军是打的左勾拳,主要由东向西,目的是防蒋军效法郑成功,将主力撤往台湾,并依托台湾海峡和海空军优势,踞守台湾和东南沿海一些岛屿顽抗,尽可能将蒋军主力歼灭在大陆,为日后解放台湾扫清障碍。所以渡江之后先由三野取浙闽,封锁蒋军退台之路,建立海空军,训练部队登陆作战能力,伺机攻台湾。四野入湖南、取两广、夺占海南岛,二野入川云贵横扫大西南,一野取陜甘青宁西北诸省,最后入藏、疆、蒙而解放全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