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欲速則不達

超前教育:欲速則不達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共同追求,在這種教育理念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超前教育”機構也應運而生。

這不,王女士的丈夫就是這樣的。王女士今年27歲,6個月前生下女兒後,辭職在家做全職媽媽。幾天前,王女士和朋友聊天得知,許多朋友都把襁褓中的孩子送到專業早教機構,希望在科學的教育方法下,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被送去“上學”的孩子中,大的兩歲,小的才5個月。王女士丈夫聞訊後,不顧各種早教機構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的高額收費,強烈要求送6個月大的女兒去“上學”。

王女士想讓女兒隨性成長,又擔心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女兒會輸在起跑線上。為此,她猶豫不決。

那對孩子到底應不應當進行超前教育呢?我們先來看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玲玲的媽媽好不容易教會3歲不到的玲玲3支冰棍加5支冰棍等於8支冰棍,曉玲總算可以在媽媽問她“3支冰棍加上5支冰棍等於多少”的時候大聲地說:“8支!”然而,她學會的是真正的算術嗎?當媽媽拿出一堆蘋果,問玲玲,“玲玲,你看這裡是3只蘋果,這裡是5只蘋果,加在一起是幾隻啊?”玲玲皺著眉,依然說不出。媽媽很苦惱:既然已經知道3支冰棍加上5支等於8支,為什麼一換成蘋果仍然不知道呢?

案例二:一個名為“青水無香”的“過來孩子”則這樣傾吐心聲:我爺爺是教師,我剛會說話就教我認字,上幼兒園之前100以內的加減乘除我都能口算,古詩背了不知多少,字也認了幾百,是公認的天才寶寶,可是又能怎樣?上小學了,老師還是重新教一遍,所以慢慢地我會的人家也一樣都會了,而且我還比人家失去了多少童年玩耍的時光。小時候去外婆家過寒暑假都帶著認字卡,但長大了也沒比別人上的大學好多少。她還決定等以後有了寶寶,絕不會提前教寶寶識字。

以上兩個事例從不同的受眾選起,很具代表性。

從上面兩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超前教育要有“度”,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我們從玲玲媽媽的苦惱和“青水無香”的反省中可以明確的看出超前教育並不像一些機構宣傳的那麼好,它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危害性,具體說來,影響有如下幾點:

一是超前教育將超前於孩子發展過程的知識技能強加於還沒有完全做好能力準備的孩子,它不僅僅會使父母倍感挫折,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小鳥的媽媽如果在小鳥還沒有長出羽毛的時候,就硬趕著小鳥飛出鳥巢,結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年幼的小鳥掉落在地上,而且可能永遠喪失了飛翔的膽量。同樣,科學家發現,兒童的許多能力是在成長中的某一段時間才會出現的,過早地將兒童還不具備該能力的知識強加於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別是當他們面對想方設法要求他們完成任務的大人時,他們會為自己完成不了任務而感到害怕,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種不自信帶來的後果將影響孩子一生。3歲之前的孩子,其大多數能力的發展處於人一生中發展最快的敏感期,父母給的刺激越適當,孩子相應能力的挖掘就越多,但是在這個大腦細胞還在繼續生長的階段,若父母急切地想將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灌輸到孩子腦子裡,反而會使孩子將來吸收知識形成障礙。

二是超前教育會讓不少年輕父母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積累,而只求快些讓孩子接受知識,事實上卻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當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學了幾首兒歌,會寫了幾個字,學了多少算術題的時候,他們便忽略了孩子和夥伴玩得是否融洽,在遊戲過程中有沒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漸只關心那些大人們為他們安排的任務,少了探索的興趣,少了尋找問題和答案的動力。這些父母與孩子都逐漸遠離和忽視的東西,與知識本身相比,對成長卻有更為重大的意義。就像造房子一樣,為了能儘快造起高樓大廈,卻沒有打嚴地下的基石,結果造成或是樓房的倒塌,或是無法建成高樓大廈。

三是有些超前教育,似乎對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孩子幼年接受了不正規的教學方式,養成了不良的習慣,以至在以後真正的學習中無法接受正確的教學,影響其發展。比如,現在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掌握母語以外的語言,殊不知,由於教育本身在語言教育內容和方式上的問題,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卻將第二語言教育中許多不良的語音也一併吸收了進來,而且這種負面的影響比他們學到幾個單詞的正面影響大得多,等到上學後真正開始學習外語的時候,啟蒙語音的不準確會使他們無法和其它孩子一樣正確地按照音標朗讀。

既然超前教育有如此多的弊端,但一些家長又不甘心讓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期一片空白,什麼都不學。那作為孩子的家長應當如何做呢?

一是要教會孩子玩。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撰文《怎樣做父母》,告誡父母要讓孩子有遊戲的時間,不要剝奪孩子游戲的權利。遊戲是兒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歡兩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玩,玩比吃還重要。他認為,小孩可以從遊戲中得到許多新的體驗,這也幫助他們體驗學習的過程。如果家長重視孩子的遊戲,讓他們充分遊戲並給予良好的指導,提供有利的遊戲環境和材料,那麼不僅使快樂伴隨著幼兒的童年生活,更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對於孩子的成長,就好像生長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比如說,孩子能在遊戲中學會與人相處。想想我們兒時,是如何處理被同齡人拒之遊戲門外的,是如何在遊戲夥伴當中面對失敗的?凡此種種,都磨礪了我們的生存能力。孩子需要在同齡人的社會里成長。孩子的想像思維、自我意識、自尊自信、道德、習慣、個性特徵往往都是在與同伴們的玩耍中得到啟蒙和完善的。孩子要健康成長,就需要有自己的公共生活,自己的文化氛圍、自己的群體意識。

因此,教會孩子玩,讓孩子學會玩,應當成為家長的一項基本功。

二是要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日本的兒童教育鼻祖木村久一曾經說過;“天才就是興趣,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得以順利發展,就會成為天才。”因此發現孩子的興趣就更加重要,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依照自己孩子的特點和他已經形成的興趣,來進一步引導和培養,促進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兒時的小小興趣,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大事業。

發現孩子的興趣之後,培養興趣也很重要。我們培養孩子的興趣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是發現孩子的興趣的指向後,創設適合其發展的環境。比如孩子喜歡塗鴉,家長就可以為孩子設一個小畫板,用舊衣服做一件畫袍或者小圍裙,為孩子準備一些顏料和畫紙,和孩子一起作畫,並把他的作品掛在家中,經常給他鼓勵(言語或微笑)。

第二是培養家長多方面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學習、探索。比如家長如果特別喜歡閱讀,特別享受閱讀的過程,在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試著讓孩子體會閱讀的樂趣,逐漸培養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

第三是圍繞孩子的興趣進行拓展,擴展孩子的視野。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對恐龍很感興趣,那麼家長可以一步一步引導他深入探索,在瞭解恐龍的名稱和類型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畫恐龍,可以請爺爺奶奶一起扮演不同的恐龍,接下來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真正的恐龍化石等。

作者/牛銳 張永俊

來源/青春與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