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村子里的故事——养鸭的老人

杨柳依依

从何宗泽家的右边一直往后面走,那就是何云金的家。一座灰白色的,墙面上还画了许多的花花草草,雕龙画凤的新式大屋。在屋前的巷口里仰望着他家的墙面,很有气势,也相当好看。一般来说,村里大多数住的都是老式的大屋,青砖灰瓦。就算是不住在老式大屋的人,他们家的墙壁上的颜色也绝对是米黄色的。如此一来,只有何云金家是个例外。从村子这头的大门进去,就可以看到那边的大门。大门外的地坪上两边各有两棵很大的枣树。枣树下还放着两排给人闲坐的青石板。就像现在的长靠椅。再过去,就是我们村后面的基根路。那时候,我们也很喜欢在他家的枣树下跟他们家儿子玩。都认为他们家不仅房子好看,而且在枣子成熟的时候还有枣子吃。

「十七」村子里的故事——养鸭的老人

事实上,他们家比村里的人稍微宽裕。东西也比村里的人看得开。有什么吃的东西只要到他们家,何云金的妻子秀就会拿出来给大家吃。只可惜好景不长,家里发生的重大变故几乎让这个家面临毁亡。具体到底发生些什么事,村里的大人们都不跟我们说,所以到现在都不知道具体情况。只依稀记得,秀死了,何云金却不知为了何事进了监狱。于是家里就留下两个无依无靠的苦命孩子。这两个孩子,我在一个文章里面说过,说他们两兄弟衣服破烂,蓬头垢面,一脸呆滞。不过,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的叔叔何云有也会把他们接到他家去过节。也全靠后来何云金又回到了家里,两个儿子才有了依靠。到现在,孩子们都大了,各自也都成了家还修了楼房,这座老屋就只剩下何云金一个人居住。

现在的他已是一个老人了。本来两个孩子也想老人跟他们一起居住的,但何云金不愿意。说孩子们忙,生怕孩子们不自由。所以他宁愿一个人住。他还养了八十多只鸭子。刚买回来的时候,他就用一个长的竹竿慢慢的把小鸭们赶到我家门前的小河里,也就是我们家乡叫做“沟”的。似乎小鸭们还挺顺从的“咻,咻”的往前走,像一支弹着的乐曲的乐队,缓缓的走向小河,在小河里欢快的戏水。他自己则坐在竹园的樟树下跟何云森他们聊天。聊着云森家老七何云杰的事。一来二去的,小鸭们再不是小鸭,竟在不知不觉间就长成了大鸭了。声音也从“咻,咻”的改变成了“嘎——嘎——”的了。何云金看着他的鸭,心里乐开了花。渐渐地,他每一天都能捡三四十枚鸭蛋,有白色的,也有绿色的,而且蛋的价格也贵。大概一个圩日他就能捡好几百鸭蛋去卖。那些养大了的公鸭他则会在立夏节或者端午节,又或者中秋节里把它们都卖掉。单留下这些母鸭,让它们下蛋。

「十七」村子里的故事——养鸭的老人

平时,他总会边吹口哨边把他的鸭赶到外面去养,随身带着稻谷或者玉米。当然也不用带多,一般几斤就够。毕竟,江里面有鱼有虾还有其他的水草什么的。反正总看得到鸭子们在不停的把头伸进水里面。就算是下着大雨的天气他也会把他的鸭子赶到外面去。当然,再不是到我家门前的小河。小河的面积太窄,鸭子们施展不开。他会带它们到一条离我们村大约两公里的大江里,由它们尽情的玩耍。他则头戴斗笠,身穿蓑衣,仍拿着竹竿陪伴着他的鸭。鸭往上走,他就往上,鸭往下游,他就往下。有时候鸭子们在江里玩累了也会到江边的石头上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有时候也会放声高歌,拍打着双翅,发出“嘎——嘎——嘎”的欢快声。他则坐在旁边的瑅埂上悠闲的卷着旱烟,“吧嗒,吧嗒”的看着他的鸭傻乐。有时他也会把他的午饭一并带到江边去吃,直到傍晚的时候才吹着口哨带着他的鸭一起回家。一齐走在路上,颇像一个鸭司令带着他的鸭兵们浩浩荡荡的回村,壮观极了。似乎,口哨就是号令。鸭子们仿佛已经习惯听着那只有它们才能知晓的声音,何去何从一切听从口哨。

毕竟,在他现在的日子里,以鸭为伴,成了他此生最大的幸福与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