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上百年了,清华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原因大家总结了很多,一般都把责任推到没有钱上了,可是很多去国外的清北毕业生,说国外实验条件好的不也没有获得诺奖吗?我认为这个和钱的关系不大而下面的原因比较大。

1,清北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我们教育孩子一般在很小的时候都是这样说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出国给外国人打工,生活可好了,结果培养了一群打工仔,能指望打工仔有多高的理想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的人也这样培养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去香港打工,生活好,待遇好,结果这么多年下来培养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佣。我们的清北大学生就这样吧!

2,我们的高校老师不自信。

在很多演讲上,所谓的中国科学家一说成绩,必须先给外国人看看,外国人认可了,这事才可以进行,对自己极端不自信,这些老师能教出好学生吗?

3,不敢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在某些程度否定过去的成绩,你看你以前做的不好,人家有新方法了,比你的好,把导师比下去了,这事不可能成功。中国有个农民一直研究引力波,被中国科学家否定了,说外国没有,中国老农能行吗,纯属胡扯,结果老外也发现了,中国科学家集体噤声,中国引力波会像大飞机一样,很多年没有声响。

4,高校的导师女生越来越多不是好现象。

没有家天下的思想,总是想着就业,一个人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就业,那他一定没有好工作,好比一个人的目标只是60分,那他很容易不及格,相反,如果目标90分,即便达不到90,也很容易60。

5,为啥出国的清北大学生没有诺奖。

在国外你是给人家打工的,科研成绩不会记到一个打工的头上,原因很简单,你拿人家钱了,爱因斯坦有好多发明,你觉得他忙的过来吗?


华鹏机械


昨天看到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于华老师的一篇旧文,《培养“精明人”的社会》,同钱理群老师多年前所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异曲同工,说的都是同一个症结所在。


应该说明的是,诺贝尔奖并不是评判一个科研成果,或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根本,诺奖只是在目前状况下较有权威性的一个评奖,特别是物理,生物领域的评奖基本可以看到一个获奖者所做成果的社会贡献。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唯诺奖马首是瞻。

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有大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医学奖的获得者,也基本反应了三国科研的领先地位。而大陆地区仅有北京大学毕业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素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却无一人获得,也是令人深省,当然北大也好不到哪儿去。

根本原因就是钱理群老师所讲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资中筠老师讲的清华北大正在摧毁人才,以及郭于华老师所讲社会正在培养精明人。这些与基础科研所要求的纯粹精神背道而驰。

你觉得清华北大是在毁人才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之际,都有类似的话题被提出,虽然现在我们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了。现在问题又来了,清华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认为,这既是清华大学的问题,又不是清华大学的问题。

说是清华大学的问题,是因为清华大学囊括了中国大多数高考状元,培养不出来世界顶级研究者,确实又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不是清华大学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由清华大学造成的,也不能指望只有清华大学来解决:

第一、如果严重偏科,你根本没有机会进入清华大学!中国高考,考出来的全才,考试各科必须达到顶尖水平,才能成为状元,才能考入清华,这就让学生不会出现在某一领域特别突出的的问题,所以,即便进入大学,也不是偏才怪才,在短短的大学时光里,也不会又多大的成就。

第二、在中国,从政和赚钱,永远是多数学生的目标,也会给他们带来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和进行科研,是两码事,清华大学也不例外。从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情况看,绝大多数进入了企业,高达66.8%,高校和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占比为22.6%;党政机关比例为10.4%。而科研单位只有9.4%。

进入企业的学生,选择的都是一些“有钱”的大企业,这显然也不利于进行科研研究,即便是芯片这种研究,也很难突破。

第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清华大学实际上成为了国外名牌大学的“预科班”了。从2017年毕业生去向可以看出,清华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81.9%,而选择留学的本科生占本科毕业人数28.2%,这部分学生,可能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学成后会回国从事科研吗?

当然,现在清华大学也在改变,比如在自主招生方面进行比较大的优惠,对于一些科研能力突出的高中生,直接降至一本线录取,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如果坚持做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清华大学也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高中教学和高考研究,欢迎关注!


赢在高三


清华大学建校至今已经有上百年了,对于我国来说是数一数二的高等院校,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科学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还有就是坚韧不拔的耐心和承受能力。科研要的是有不怕输坚持到底的精神,科研要的是能扛得住外界的眼光,在没有结果和产出的时候,任然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


其次,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和后期的发展,不管是清华大学还是其他的著名院校,学生们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过来的,而这一路上,学子们更多的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的电脑一直处于背背、考试、成绩这样一条路上,很少有老师让他们去创新、思考,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将来考上好的大学。


老师们常常把“考上大学后,你们有的是时间去玩,现在最要紧的是考上大学”。孩子们长期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在上大学之前也把考上大学作为主要目的。有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学子们能有投身于科研,去做那样枯燥无味的事呢?


还有就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清华大学就没有科研成就,诺贝尔奖是用来鼓励人们去投身某一项事业的,而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去努力的。所以我们不要本末倒置了,一所大学的成就不能仅仅用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来衡量的。


决胜网


是呀!清华大学到现在已经107年还多了,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走出一位诺贝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杨先生暂且不论,在校期间那叫做西南联大。)

不但这样,而且感觉当代也没有民国期间那样具有影响力和学术气息了,这是为什么?

昨天还在群里讨论这中国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和北京大学。

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来看看几个观点。

1、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评了中国的高校。

是的,钱教授批评的没错。但大笨new认为利己主义并没有错,恰恰是刻意的消灭利己注意是危险的。当我们刻意消灭利己主义时,很多人会大言不惭的打着利他、大公无私的帽子去干一些利己主义的勾当。

实践也证明了,刻意消灭利己主义并不能带来社会的进步,记得我们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

“人民公社、大锅饭”,那个时期并没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进步,相反饿死了不少人。

2、香港东方日报评论

大学能培养富豪、能培养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若丢失了学术阵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诚然中国的高校学术氛围的确不如发达国家,但也并非不学无术,而且这也全非学校本身的因素。

3、关于大学排名

坊间极为看中各种国际排名,各种版本、各种讨论,要么认为我们大学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标准,故意压低我们大学的排名;要么我们打大学排名很低,一无是处。

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大学排名就那么回事儿,看淡一些反而更好,关注学术、不关注排名更接近大学本质。

诺贝尔奖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学问成就,是所有做学问的人追求之一;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没有在诺奖方面取得成就(学术水平发展的滞后)。

大笨new认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环境


1、生存环境

当年鲁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买房,现在清华大学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万(可能还不足12万)。

能进入清华大学而且还评为教授的人,应该比大多数的人都要努力,这点收入显然是不符合他们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们得挣钱,很多老师会加班做项目、做课题,不过是为了在京有个住所,然后再有点生活的保障;几遍不占用科研时间,但也绝对占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种电视上看到爱国科学家从国外回来,都说:“这些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异的科研条件。”这真不是说说而已的。

2、科研环境

科研着实是一件奢侈品,科学研究不过是国家拿钱满足一小部分的兴趣和好奇。

显然我们的科研并没有这样的纯粹,每一个课题需要: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思路——技术路线——预计成果……。既然都已经预计到成果了,还研究个什么劲儿(当然预计成果很多以论文多少、培养硕士、博士多少等等);还有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不允许失败,每一个课题在解题时得出的结论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进,这大概不符合客观规律吧,我觉得很多课题并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果,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失败。

科研不是盖盖楼、修修桥、建建坝,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个几十亿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项持续的投入,在你没有结果和产出的时候你还愿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国家的发达程度相关(更准确的说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关);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香港地区、瑞士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难听到埃塞俄比亚、特拉尼达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亚出了什么像样的科研成。

3、教育环境

大学的成败的种子,其实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种下,当你种下的一粒松树的种子,那么在大学期间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参天的大树;当你种下的是一粒豌豆种子,充其量长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学的成败不是他能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初中,一所初中的成败不是让多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一所高中成败不时让多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而是这些学校的孩子最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个阶段给他们坚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维,而非把学生看做流水线上的产品,小学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学。高中有多少老师告诉学生:“现在不是玩的时候,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这样的环境下给很多的学生形成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恨不得让学生记住每一个考试知识点,完全成为应试的产品,二恰恰考试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历史考试来说:我们考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战有没有可能避免?这样的以不同方式教出来的学生是不同的。

我们中学教出来很多的存储器,而西方教出来的是处理器,我们希望博闻强记,而西方教育出来思考着。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联网时代,思考力远远比记忆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学盛行

100多年的历史,说短不算短,说长比不过牛津、哈佛,剑桥、斯坦福。

但是我们却经历了院系调整、高考停考、恢复高考、院校合并、211计划、973计划,双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当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观上并不见得是好事。

1、院校调整

主观上说为的是国家建设所需,客观上讲把学术氛围强行转到工程技术上,让许多学校的失去了历史,恰恰历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学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喜欢寻根,寻找最远古的那个根,然而很多高校最远古的那根连个毛都没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复高考。

这个不必言说。

3、高校合并

再一次走入歧途,贪大而弃精,贪多嚼不烂。

4、各种计划

看似是为了加强学校建设,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实如何,真不好说。

本身各种计划,给了高校很大压力,为了所谓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为了这个名头,哪一所学校没有花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去“活动”过?有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学研。

5、形而上学

1) 中学、大学很多政治类的课程,先入为主的告诉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是对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是错的;“可知论”是对,“不可知论”是错的;“一元论”是对的,“多元论”是错的,这种哲学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

况且不说有多少诺奖获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学揭示的出来的世界越多,让我们认为人类完全感知这个客观存在能力越发有限。

2)很多所谓的科学捍卫者,在捍卫宇宙大爆炸、生物进化论时,用一种鄙夷的神态来批评哪些怀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进化论学说的,但大笨new也在怀疑这些理论,科学是容得下怀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让很多学说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简单举个例子:“地球为什么公转?是怎么绕着太阳转起来的?”就连这样一个问题都无法解释,那么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学老师怎么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还在忙着批判和打到;我们往往把现在的失败归因于一点,或者孔子儒学、或者行政干预、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产?

然而这并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学科设置,很多人说中学强化物理弱化英语,有利于科学。

然而伟大力学家钱伟长中学数理化都很差,然而成为伟大科学家,大笨new恰恰认为阅读、史学、国学、哲学反而更有利于科学;高中阶段的数理化无非是记住某些定义、定理、公式、范式、试验要领等等,通过运用这些来解决有既定答案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案都是固定于一两种,而非思维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如同二战能不能避免?甲午战争清朝获胜会如何?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等等,这样的考题没有答案可以宽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过度强调所谓的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而且不能告诉孩子们正确的方式。我想大多数人努力的动力都是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献、大公无私、助人为乐都没错,但是大笨new认为,通过努力在道德框架内让自己财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献、就是助人为乐;个人合法财产的增加也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一部分。

还记得我们的:“公平有限,兼顾效率”吗?思考一下为什么分配原则会调整为“公平有限,兼顾效率”。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成语:知促常乐

大笨new的解释是:自己的努力,应该对符合规律的收获感到快乐。


大笨new易数学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距今已经有107年的历史了。自建校以来,清华大学一直是国内学子趋之若鹜的学校,能进入清华学习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建校一百多年来,为什么清华没有出一位诺贝尔奖呢?



经过仔细分析,笔者觉得原因有以下方面。

1、解放前,国力贫弱,学校初创,知名大师北大明显偏多,且大多是思想文学方面,当时真正的科技大师极少在清华任教,没有一大批好老师,不可能教出好学生。解放后,国家的重心并没放到科技强国上,一段时期很多科学家不但没有被尊重,反而被打压。

2、功利化的社会不可能有大发明大创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浮躁起来。人们追求的是短平快,而科学发明创造很多需要的是几十年不断的投入和团队不懈的努力。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把钱花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出成果的项目上,也很少有科学家愿意拿一生的事业去做赌注。

3、浮躁的社会不能真正的重视教育。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常识,而目前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挣不来钱,负担又重,所以很多领导见教育就心烦,即便尊师重教的口号喊破天,但内心没有一份象民国时期那样对于知识分子的敬畏,没有“不计成本办教育”的魄力,要想出民国那样多的大师不大可能。



4、目前的教育机制固化,教师评价机制陈旧,学生苦学,老师苦教,学生没了钻研的精力,老师也没有勇于创造的热情。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差别巨大,有的老师对于学生思维不但没有启迪,反而是束缚,这样的教育也不利于科学发明创造。

5、教育行政化是目前教育的大敌。教育行政化束缚了学校的手脚,让人有力无处使,或者让人力量极大分散。教育需要的教育家办学,需要的是对于教育家办学者的充分信任,需要高度灵活的管理,倘若每所大学都是铁板一块,如何激发创造热情?

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也因此可知,清华要产生诺贝尔科学奖,难度相当大,估计今后短时间内还很难突破。



最后,笔者想问的是有两个问题。一,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不中国内教育,纷纷出国留学呢?二,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等能在国外获诺贝尔奖,而在国内的集体哑火呢?期待您的看法!


文轩阁


我们专家有一个大项目在11年至今年密密考察准备建设2000亿元以上的生态小镇项目在开阳作准备的,如在以前2012年就知到有这个信息,也有同志在2015年在群众反映到省水利并要在南江大峡谷高铁桥处并且专家组成员们反复论证是建设一个大水库的好地方并说只要开阳县把报告盖章送来,建设一个大洪水来时储水平时解决城市和下流用的高原水库!这个项目就是为这个项目准备的,因为开阳县是爽爽的开阳和高铁!同时又截断洪水,让南江大峡谷风景区漂流革命性的升级!因为免除洪水所占用最佳漂流河底时间,彻底大大延长了南江河每年最佳漂流季节的时间;又同时,人工处理一下河底,又不被洪水冲毁漂流的基础设施!让漂流旅游翻倍升级;又同时,“十里画廊”变成“100里画廊”的高原湖泊,又是一个旅游景点,又同时,为下游周边十个乡镇建设生态大城市化和工业化供水,然而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马磊县书记以“发电”推脱责任,没有建成南江大坝水库供城市建设供水系统的远大目标,这次上2000亿元以上的生态小镇项目一定建设在开阳县的南江大峡谷附近,因为有高原大湖泊供水陆生态双美的硬性规定,又有旅游地理位置条件如,南江有大峡谷、有高铁站、有高原湖泊、有气候爽爽的开阳,机会来了,灶台(即南江大坝水库)还没有计划修?........

贵州省南江大峡谷旅游景区,有一个大而长的深沟峡谷,2015年贵州水务厅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在本处高铁桥上下处建一个南江水库是一个好地方!不建立这个高源湖泊,车的人数就只有这么多,甚至于停止开,建立后成开阳市。建设300一400米高的高坝窄坝成本低而能储水的高原大湖泊,就是100年难遇洪水也能堵住洪水的大湖,让贵州南江大峡谷旅游景区大大升级和城市规划大升级:1、坝上游“十里画廊”成100里画廊”;坝下游景区和漂流解决每年洪水无法漂流并不安全问题!坝建成后照样是一年四季随时特别是夏季漂流和避暑旅游最佳季节!不浪费原来洪水季节无法漂流问题!

2、建坝后在900-1000米左右海拔处开口引出水供下游建大城市用水、工业化用水、第三产业用水;1200米海拔处作为坝顶,而200-300米活动水面大大储水,满足供坝的下游10个以上山区乡镇完全改为建大城市、工业化、第三产业,更重是工业区等自由供水区,让上海等大城市搬到这些一年四季不冷不热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又让出原上海等城市占用的平原转成农业现代化用土,让山区全国综合性规划生态建设城镇,这样长远规划建设!为子子孙孙提供全方位发展战略。

3、防长江三峡水库因战争洪水长期担心的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4、防止就是自然天干灾害达到4-5年时间,照样供下游城镇、工业、第三产业等照样能有水用,若那些许多小水库就绝对达不到这个效果,小水库天干就是多放几天就放干水了,特大水库要管几年,特大洪水滔天也不浪费一滴水东流,储水让冬天和天灾随时都可以接受充分发挥供水的作用!目标要远大,不要今天建,明天拆的短板小目标工程。

有长期稳定大水库储的水,自由流来到下游,满足供应下游所有城镇、所有工业和所有第三产业的需要,才有稳定的发展。

这是小康、富强的根本道路!!否则,水都没得又怎样发展,城市要水,工厂要水,第三产业要水,等等一切都要水。有水都在山沟里,洪水来时又没有拦住方便随时引用,眼睁睁看着往东流,山坡上发的水几天又没有了!现在路修好了又没有东西运进运出!.............这里又不热又不冷,就是差长期供应城市、企业、第三产业的大点的水!只有建立大水库拦住100年洪水!


用户63946185636


英雄拒绝黄昏认为清华办得有点俗,是很难出人才的。

自从施一公等离开清华后,就对清华很失望。施一公,什么人,世界级顶尖科学家,但清华都留不住他。说明什么呢?说明清华没有科研氛围,不是他们要呆的地方。

大学是育人做学问的地方。大家都跟浮躁,怎么育人?怎么做学问?

清华招什么人?都是招考试机器人,他们高分数但缺少创造思维,许多奇才怪才由于偏科连门也进不去。你叫马云考清华不天方夜谈吗?因为他数学才一分啊!

不拘一格选人才才会出真正的人才!沈从文、华罗庚、梁漱溟等你要他们考清华能考上吗?但他都能在清华当教授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

清华培养什么人才?进名企、进机关、出国留学,真正潜心搞科研的有几人?

中国人历来不笨,百年名校,按道理来说拿几个诺奖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没有,以后要有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考上清华等同于考上钱途。试问这学风不浮夸吗?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唯有科学路上攻。一个整天想钱,能出什么成果?别说诺奖,就连有篇象样的论文也难!你说呢?

莫言、屠呦呦拿了诺奖,但他们也不来自名校!甚至莫言有张象样的文凭也没有!人才,是某一方面的,科科半斤八两,分数是高了,名校是上了,但没专攻啊!能算人才吗?











英雄拒绝黄昏


截止2017年,世界上诺贝尔奖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别是:1. 美国哈佛大学(157位),2. 英国剑桥大学(116位),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4位) ,4. 美国芝加哥大学(97位),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5位), 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1位),7. 美国斯坦福大学(81位),8.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2位),9. 英国牛津大学(69位),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3位)。11.耶鲁大学美国60位,12.康奈尔大学美国56位,13.柏林洪堡大学德国55人,14.巴黎大学法国49人,15.哥廷根大学德国45人,16.慕尼黑大学德国42人,17.哥本哈根大学丹麦38人,18.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37人,19.纽约大学美国36人,19.洛克菲勒大学美国36人,21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35人,22.伦敦大学学院英国34人,23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32人,24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美国30人,25.明尼苏达大学美国29人,26.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27人,26.海德堡大学德国27人,27.曼彻斯特大学英国25人,29.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24人,29.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24人,29.密歇根大学美国24人。

清华实力在国内理工类顶尖,放到全球一比,排名50以外。实力不济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都是清高和虚荣的借口。

国家已经创造极好氛围给高校,从科研经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留学生和人才引进、个人及团队科研成果转化等等,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清华为带头和引领的高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端正态度,改变急功近利心态、只重应用开发不重基础研究行为、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质量手段(一流期刊也不是判断质量的标准),二是明确目标和梯队建设,人才是根本。时代已创造了最好的硬件,软件提升取决于自身团队累积

学校孤芳自赏、学者沽名钓誉、学生急功近利、行政好大喜功都是要不得的。



首先,问题语焉不详,需要辨析一下。清华大学历史上曾经培养过至少1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因此,“已经上百年了,清华大学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根本就是一个假问题。不值得回答。

不过,如果把问题从百年尺度缩小到近70年以来,清华大学还真的没有培养过或孕育过任何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自1949年以来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倒是一个值得回答的真问题。

这问题要分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析。

从最浅显的表象来看,近70年没有荣膺过诺贝尔奖项未必能说明什么。如果把能培养出或孕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评定或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尺,那么清华大学无疑只是一所充其量世界二流的高校,而那么多所二流高校也并未获得过诺贝尔奖项,清华大学这没有获得过,那不是很自然么?厚道一点,没有必要苛求一所二流高校嘛。

当然,这么解析有很多读者不会服气,清华大学分明是世界一流高校,它在世界的排名甚至高于国外许多产生过多名诺贝尔奖的大学,像日本的东京大学之类等等。这要看通过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调整评价指标,清华大学还能成为世界第一呢!

不过,这样并不能解释清华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和孕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以国内是否以及培养和孕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多寡来排序,前两名显然是北师大和北大,分别培养和孕育出2名和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曾是北师大作家班学员;荣膺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屠呦呦早年就读的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被并入了北京大学,都算。清华运气不好,排不上号,即使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高行健曾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都强于清华大学。

因此,抛开带有偶然性的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获得者,这些与学校教育没有必然关系,而与才华和选择的事业有关。那么,问题就进一步具体为清华大学为什么培养和孕育不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问题是,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清华大学所能承受得起的“天问”!整个中国大陆近70年高校也就培养出了一个屠呦呦,时1951年,高校大改造大调整之前。如果通过数据来看,从1949年迄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与医学奖、经济学奖(自1968年始颁),共颁发给400多名全球最杰出的科学家,中国高校培养的只有屠呦呦1人。

为什么?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所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都是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共同人格特质之一二就是容忍模糊性与保持独立与质疑。

所谓容忍模糊性,简单地说就是对没有事实依据的事情不轻易贴标签、下结论,不清楚就保持不清楚。大多数普通人则往往不能忍受模糊性,对缺乏事实依据的事情会倾向于凭借经验和直觉来轻易贴标签、下结论。如果教育(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过于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倾向于知识结论灌输而不是方法启迪,那么就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把一个学生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创造性人格特质称为诺贝尔科学奖素质,那么中国大陆几十年来大家习以为常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早在学龄前就抑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诺贝尔科学奖素质。

所谓保持独立与质疑,简单地说就是包括不随大流,不追随权威,批判性思维等等相关的人格特质。既然是人格特质,从心理学角度它就是跨情景的一种稳定特质,具有这方面创造性人格特质的人不仅在科学学术领域会展现出独立与质疑,而且在其它领域,如政治、社会等问题情境也会同样地表现出独立与质疑的品质来。如果一个社会不允许学生在某些领域,如思想政治课,保持不随大流的独立和批判性的质疑,那么塑造和培养的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问题上服从和听话的学生,而是在整个人格上不再具有独立和质疑品质,反而表现出服从和听话的品质来。否则,只在特定的科学学术领域表现独立和质疑,而在其他生活情景中表现出服从和听话,那就是一种人格分裂的病态人格。

好了,清华大学招生看中学生的忍受模糊性以及独立与质疑吗?高考分数高低与忍受模糊性,与独立与质疑有关系吗?既然没有,清华大学从招生就过滤掉具有诺贝尔科学奖素质的学生,何必苛求它培养或孕育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来呢?

不仅如此,清华大学的培养过程器重学生的忍受模糊性以及独立与质疑品质么?特别是能让思想政治课“不及格”的学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么?如果不是,何必苛求它培养或孕育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来呢?

在我看来,既然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中国教育有着特殊的优势,那就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国家的诺贝尔科学奖来衡量中国的高校。既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高校的累累硕果是其他国家的大学不能望其项背,那么中国高校又何必与国外大学比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多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