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世界第七大汙染城市,世界最冷城市之一,北極圈內第二大城市,俄羅斯最富有的城市,這些名號都屬於一個地方——諾里爾斯克。

除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苦寒的天氣也為諾里爾斯克增添了幾分世界盡頭的冷酷感。

有人說這是一座不適合生活的城市,但諾里爾斯克的17萬居民沉默不語卻日復一日地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頑強。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兩名諾里爾斯克男子坐在一處空地上。

//

從高空俯瞰,諾里爾斯克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與城市相連的道路只能通往附近的居民點,要想前往其他大城市,只能先乘兩千公里的車趕到葉尼塞河或者搭乘飛機。惡劣的氣候和颶風常會導致當地唯一一座機場無法正常運轉。

除了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諾里爾斯克的孤絕感也不乏政治因素。作為俄羅斯的保密行政區,只有俄羅斯籍人和白俄羅斯的公民能隨意出入這裡,其他外國人必須憑特殊邀請才能進入城市。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高空俯視泰梅爾半島。

20世紀初,諾里爾斯克開始以礦業城市的身份崛起在西伯利亞平原上。一支地理勘探隊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鎳銅鈷等有機金屬礦床。1936年,蘇聯開始在此地修建有色金屬冶煉工廠。

如今整個城市被簡單地分割成居民區和工業區兩個部分。高聳的煙囪,晝夜不停的礦場和金屬冶煉公司成了諾里爾斯克的象徵。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輛巴士穿過諾爾里斯克的工業區。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名女性乘坐大巴穿過諾里爾斯克工業園區。

每年,當地有機金屬冶煉企業釋放大約2百萬噸的廢氣進入大氣中,其中98%是二氧化硫。城市周圍的凍土層,很久之前就已寸草不生,數千萬公頃的苔原遭到破壞,只剩下沙塵和毒煙籠罩著城市的上空。垂死的樹木,散發著惡臭的河流,廢棄的工業設備,整座城市的色調是灰色的。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重金屬的冶煉導致當地方圓30km內寸草不生,僥倖生長的蘑菇和漿果都無法食用,充滿劇毒。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里爾斯克附近。山腳下,荒涼的平原上一棵瀕死的樹。

在諾里爾斯克有三家大型金屬冶煉公司,它們成“三角形”分佈在城郊。

一年四季,無論風向哪個方向吹,煙塵都瀰漫在城市之中。到了夏天,高溫阻礙了煙塵的揮發, 空氣汙染情況會更加嚴重。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名諾爾里斯克女性戴著口罩站在大街上。

長期的空氣汙染對當地人健康造成了極大損害,輕則消化系統紊亂、過敏、哮喘,重則罹患肺癌、血癌、心腦血管疾病等。據有關數據統計,諾爾里斯克人患上癌症的可能性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裡的人比俄羅斯其他城市的人平均少活十年。

亞歷山大是一名卡車司機,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諾里爾斯克。身患食管癌的他在拍下這張照片後的第二天就去世了。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亞歷山大躺在病床前。

諾里爾斯克鎳公司(Norilsk Nickel)是全球最大的鎳和鈀金屬生產商。緊隨最早建廠(1942年)的Nadejda在(直譯為希望)金屬冶煉公司之後投產。當地百分之五十六的居民都工作在金屬冶煉企業。僅諾里爾斯克鎳公司一家的全年產值佔俄羅斯GDP的1.9%,這令諾爾里斯克成為俄羅斯最富有的城市。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名工人站在諾爾里斯克鎳公司的一間工廠內,一邊工作一邊用管子呼吸新鮮的空氣。由於金屬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工人不得不利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

除了有機金屬冶煉企業,諾爾里斯克還有六家地下礦場,一家露天採礦場。這七家工廠以鎳、銅、鈀、金等稀有金屬為主要採礦目標。地下礦場總長度有800千米,深度則從450千米到2050千米不等。

礦場也好金屬冶煉企業也罷,在諾里爾斯克,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工廠都要不間斷運行。

工人們三天一倒班。從早班輪換成晚班時,可獲得一天的休息時間。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夜晚,露天礦場開採現場。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爾里斯克礦工們正在下礦。

//

工作之餘,諾里爾斯克人的娛樂活動不多,打牌,抽菸,喝酒是最常見的室內活動。艱苦的工作條件為當地礦工贏得了一項福利——每年九十天的超長假期和提早退休的可能。(諾里克爾斯的人們一般在45歲離開工作崗位)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結束工作後,在諾里爾斯克鎳金屬工廠的工人們圍坐在一起,玩起了多米諾骨牌。這是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更多時候,人們只是圍坐在一起抽菸喝酒聊天。

受氣候和礦業的雙重影響,城市方圓30千米內沒有綠色植被,也找不到一個叫得出名字的室外休閒場所。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里爾斯克工業區內。

自然景觀的匱乏令當地人對自然充滿嚮往。

城市居民喜歡在家中種植綠植,走進家中就像走進了一個人工花園。室外的荒涼消失了,滿目的綠色能給諾里爾斯克人些許慰藉。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個男人在家中公寓澆灌植物。

還有的人喜歡在露臺上曬日光浴,想象自己身處海邊的沙灘上。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一名中年男子在公寓天台上曬日光浴。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城市規劃方案中,諾里爾斯克公園的地址一早就被確定了(位於住宅區和工業區的連接處)。

但由於工廠不斷擴張,政府經費緊張等等問題,諾里爾斯克的公園計劃一直被擱置到現在。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在工業區和住宅區連接處,有一片廢棄的空地,很多工業廢料,垃圾,廢棄的汽車等都堆放在這裡。

//

諾里爾斯克的城市規劃歷史可以上溯至1940年。

被囚禁在古拉格的建築師們蜷縮在陰暗潮溼的勞改營之中,把一生的建築理想傾注於此。在當地圖書館工作的塔季揚娜·拉烏璐申娜(Tatyana Lavrushina)說,“我的祖父是這座新城中首批住宅的建設者。他是一名建築師,被從列寧格勒派到這裡工作,這也是市中心街道與涅瓦大街很像的原因。”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冬夜的諾爾里斯克,塔季揚娜·拉烏璐申娜正在趕回家中。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里爾斯克夜景。

但這些設計師們大概不會想到,如同積木玩具般亮麗的彩色建築竟成了這座灰暗城市的別樣註腳。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為了減少惡劣的氣候條件(狂風,酷寒,暴風雪等)對當地居民的影響,設計師把建築聚攏在一起構成社區的樣態。建築與建築之間只留下狹窄的甬道,以確保空氣流通。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里爾斯克的居民樓。

除了設計師,城市建設更離不開工人們。蘇聯政府從諾里爾斯克郊區的幾間監獄內徵調了大量勞工建設城市。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諾里爾斯克郊區的廢棄監獄(Kalargon監獄)內,這座監獄建設於1953年。

Anna Vasilievna Bigus快90歲了。19歲那年,她離開了家鄉,被勞改營派到諾里爾斯克,然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裡。

“在這裡,我只有靠唱歌來換取快樂。我和孩子們每天都在唱。這是我們生活下去的勇氣。”

後來安娜的女兒成了音樂教師,孫子孫女們則在歌劇院工作。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Anna Vasilievna Bigus,手拿自己年輕時候的照片。

1935年到1956年,像安娜一樣被徵調過來的有近五萬名囚犯,其中有近兩萬名囚犯因無法忍受繁重的勞動和苦寒的天氣而死亡。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仍有數目不詳的囚犯繼續在礦區工作。當初為了吸引工人,廠方許諾的免費住宿,隨著經濟的衰落,也中途取消了。

極寒、汙染、死亡,一個地球最北端城市的日常

廢棄的工人宿舍。

//

辛苦建城已成往事,如今的諾里爾斯克城市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全球變暖和礦業汙染的影響下,這座城市迎來了基礎設施危機。

由於諾里爾斯克的大部分建築物都建在永久凍土層上。近幾年,凍土融化速度的加快令許多建築物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樓。

寒冷的夜晚,氣溫低至零下二十度,一輛推土機正準備拆除了一幢建築物。

不斷消融的凍土還侵蝕著下水管道和暖氣管道,破裂,洩露的情況屢見不鮮。每到冬天洩露的汙水凝固在廢棄的建築物中,地面上凍得結了冰。穿堂風吹過空蕩蕩地樓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