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療 起死回陽術 上下五千年

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更多養生知識!

“今天渾身不舒服, 要不你幫我刮個痧, 鬆解鬆解?”“誒, 你知道嗎, 我最近聽說了刮痧減肥的新方法, 我試過了, 效果還不錯!”類似的對話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見老百姓對“刮痧”並不陌生。“刮痧”是口語的說法, 中醫又稱之為“痧療”。從本期開始, 編輯部邀請到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痧療罐療專業委員會會長鬍廣芹教授, 帶您走進痧療罐療的精彩世界。


痧療 起死回陽術 上下五千年

刮痧調理五臟六腑

痧療是傳統刮痧、扭痧、拍痧等技術的總稱, 操作簡便、療效顯著, 規範操作無毒副作用。近年來, 在治病防病、美體減肥、消除疲勞等方面廣泛應用。還有人為痧療寫了首小詩:冰肌掛露凝玉葩, 粉背新描小桃發。色如唇紅情似火, 心上有愛自開花。

可是您知道嗎?這看似簡單的痧療, 可是中醫最古老的外治方法, 很多學者認為針灸、推拿、拔罐、放血等理療手法都是由痧療演變而來。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具有豐富的內涵。今天, 就一起推開歷史之門, 見證它的奇蹟。

以石治病:從民間技術到中醫療法

在茹毛飲血的時代, 生活在華夏大地的祖先們在患某些疾病時, 出於本能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病痛部位, 疾病竟獲得了緩解。經過長期實踐、反覆驗證與經驗積累, 人們逐漸摸索出了砥石治病的方法, 這是痧療的雛形。1977年, 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 出土了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存的治病用玉砭石。

先秦及秦漢時期, 人們對痧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敘述的砥石術就是痧療的萌芽;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錄了戰國時期扁鵲, 用砥針之術將眾御醫診斷為已經死亡的虢國太子 (實為“屍厥證”) 救活過來。扁鵲所用的砥針術, 即今天的刮痧和針刺, 由此可見, 痧療真可謂是“起死回陽”術。


痧療 起死回陽術 上下五千年

古人用砥石治病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痧療逐漸出現在古籍記載中。元代危亦林是記載痧療較早的醫家。他在《世醫得效方》中將痧寫作“沙”, 這時的“沙”是指病症, 他還記載了治痧的方法:用苧麻蘸水在頸項、肘臂、膝腕等部位進行刮拭, 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像米粒樣的紅點為止, 然後通過蓋衣被保暖, 喝粥、湯等發汗, 使汗孔開張, 痧毒外洩, 這即是現代的“痧療”。

到了明代, 出現了“痧症”的稱謂。這時, 有關痧療的記述也更為詳盡, 包括王肯堂、虞摶、龔廷賢、張景嶽等名醫都曾為痧療“打cal”。中醫大家張景嶽對民間刮痧治病進行研究和總結, 將一些重要病例記錄在自己的醫學著作中, 深入探討痧療的治病機理, 並運用於醫療實踐, 為痧療在醫療實踐中確立自己的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這被當時及後代醫家瘋狂“點贊”。

清代是痧療發展的重要時期, 此期痧症更為流行, 痧療也頗有居家旅行必會治療術的趨勢。這時記述痧症的醫學著作也很多, 並開始出現了治痧專著。不得不提的是《痧脹玉衡》一書, 此書是郭志遂在康熙年間所著。書中全面論述了痧症的種類, 各種痧症的辨證治療, 以及痧療的方法、工具等。此書對痧療推廣應用作出了巨大貢獻。

清代還有許多醫家論述痧症, 如大醫家王孟英、趙學敏、夏雲集、吳師機等。夏雲集在著作《保赤推拿法》中首列人體正面、背面刮穴圖各一幀, 並在其後分別標明30個刮刺穴位, 對刮刺工具、材料、操作、即時療效等作了說明, 書中還特別提到刮穴順序。他所述痧療方法現今仍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清代醫家有關痧症的論治, 總結了痧療的經驗與理論, 將痧療從民間小技演變為一門專科技術, 臨床應用和流傳更加廣泛。


痧療 起死回陽術 上下五千年

胡廣芹教授教學生痧療

痧療:極富魅力的東方“美人”

新中國成立後, 痧療這東方“美人”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歡。江靜波先生首開現代研究痧療之先河, 將痧療、放痧、拍痧等以“痧療”概括, 使痧療由原來侷限的“痧症”和“出痧”走上學術論壇, 為學者所關注。

20世紀90年代以來, 全球都崇尚綠色療法, 臺灣的呂季儒先生曾四處奔走, 力推刮痧。關注痧療的人越來越多, 多部關於痧療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作使痧療在理論上, 由經驗痧療發展成為中醫針灸經絡理論指導、循經走穴、內症外治的辨證痧療;在實踐中, 擴大了痧療的應用範圍;在機理研究上, 從活血化瘀、免疫調節、改善新陳代謝等方面進行鑽研。

2017年, 保健刮痧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列為職業勞動技能, 並制定了保健刮痧師國家職業標準, 編寫《保健刮痧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痧療與針灸、按摩、罐療等成為公費醫療、醫療保險的中醫特色項目。

儘管老白姓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痧療養生保健, 但由於缺乏操作規範常識, 難以充分達到“砥到病除”的理想效果。由於高等院校一直沒有專門針對此項技術的專門課程, 缺乏系統化理論、技術操作培訓, 缺乏操作便捷的工具等原因, 痧療技術臨床工作並沒有得到普遍重視, 更談不上廣泛應用。

2016年, 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中醫專家, 發起成立了世界中醫藥學聯合會痧療罐療專業委員會, 該專業委員會目前是世界上痧療罐療學術交流的最高專業平臺;並對痧療進行理論梳理, 出版《痧療與罐療》教材, 解決了高校長期以來沒有專業教材的尷尬境地;痧療工具也得到進一步優化;利用互聯網研究痧療優勢病種的大數據平臺也已經上線。

此外, 痧療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接觸、熟知並信任。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 相信痧療定能受到更多百姓歡迎, 吸引更多的醫療專業機構對其研究及運用, 使其為人們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