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與臭流氓

9月7號,大學生黃某不幹了!他在網上發了一篇文章,說自己不能接受也拒絕接受學校對於要求他自行退學處理決定,想不開了要自殺!

這個事情可不得了!學校到底為啥要這樣欺負他呢?據黃同學自己講述的事件過程是這樣的:2018年5月底,這位同學睡不著起來亂轉,迷迷糊糊地進了女生宿舍,莫名其妙地用自己宿舍的鑰匙打開了女生宿舍的門,又鬼使神差地摸了一個正在睡覺的女生幾把,最後發現那個女生的胸還沒自己的大。事情就是如此簡單,但學校卻是那麼刻薄!學校要開出了讓他自己退學來換取不留案底的條件,這簡直是喪盡天良!人家讀了十多年書,好不容易考上大學,摸了一下女生就沒了?!天理何在?!良知何在?!

黃同學顯然有自己的道理,而且深信其中的邏輯無懈可擊並且足以讓看客們為之折服。但是他想多了,如果他不發這篇文章沒有那麼多人知道他是個臭流氓。不僅僅是流氓,還是臭的。不單是臭流氓,還是一個沒有智商的臭流氓。雖然國家已經在1997年取消了流氓罪,但是他還是一個沒有智商的臭流氓。

對於流氓這個名詞的理解,我個人傾向於魯迅先生的說法。1931年,魯迅在上海東亞同文書院作題為《流氓與文學》的講演時,曾對“流氓”一詞作過如下界定:“流氓等於無賴子加上壯士、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約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種是墨子之徒,就是俠。這兩種東西本來也很好,可是後來他們的思想一墮落,就慢慢地演成了‘流氓’。”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魯迅先生所說的那種古典流氓居於主流位置。儒講的是道義,俠講的是仗義,作為一個合格的流氓需要同時具備道義和仗義才能服眾,才能有威信,才能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古典流氓都要守規矩,哪個幫派都有必須要遵守的幫規。當年火遍大江南北風靡萬千少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裡面,靚坤那一句“做錯事要認,捱打要站穩”堪稱金句,懟得在場大佬都沒辦法反駁。這說明升級為黑社會的流氓也是有規矩的,並且大家都要遵守這樣的規矩。所謂“做錯事要認,捱打要站穩“聊的就是擔當,沒有擔當的人就不會守規矩,不守規矩的人就是麻煩。如果沒有擔當,即使你不是流氓也不會招人喜歡。如果要我舉一個有擔當的古典流氓的例子,我就推薦秦瓊,為了道義和仗義公務員說不幹就不幹了。如果他不是一個古典主義的流氓,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也當不了門神。

後來時代變了,古典流氓的生存空間漸漸沒有了,新派流氓閃亮登場。古典流氓採用敲詐,新派流氓採用訛詐,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百度百科說敲詐是依仗勢力用暴力、恐嚇手段,或濫用法律或官方職權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財物,而訛詐是藉故誣賴敲詐。這位黃同學就是新派流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苦讀與否與他受不受懲罰沒有必然關係,但是他強行建立了自殺與處罰之間的關係,並且淡化所犯罪行與處罰之間的對應關係,這就是赤裸裸的訛詐。這件事情和那個老太太偷鄰居家的洋水仙吃完食物中毒要求鄰居賠償醫藥費的事情一樣,都是赤裸裸的訛詐。

之所以採用訛詐的方式,我覺得是因為成本很低。黃同學如果選擇去學校鬧事,去的人少了保安一架就抬走了,去的人多了盒飯也是一筆不小的消費。但是採取這種方法,黃同學如果成功了就做成了一筆很合適的買賣,即使失敗了有人讓他去跳樓,他也可以說自己是開個玩笑而已,不必真跳。

患了抑鬱症的黃同學思路非常的清奇,他在遺書的最後一段留下大意是原諒他的不辭而別這一切都是我們逼的的話,這非常不像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說的,非常的沒有邏輯:首先,他要求大家原諒他死了。這麼說就好像他死了對我會造成什麼麻煩似的。真實的情況是他繼續活著才對我有所困擾,所以他多慮了。其次,要求我原諒他的不辭而別卻不要求我原諒他猥褻女生。你死了對我無害,但是你猥褻女生對於我很有害,所以我不能接受。再次,他讓我原諒他卻又說這一切都是我逼的,這邏輯簡直聳人聽聞!既然他要求我原諒,說明他不恨我,這是一定之理。既然我逼死了他,他就一定要恨我,這也是一定之理。兩個一定之理放在一起,我現在根本搞不清他到底恨不恨我,想起來就腦仁疼。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我小時候的教育口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可能已經不提了。雖然全面發展是個美好的願望,但是至少那個時代的篩選機制不會讓黃同學這種又傻又壞的混進大學校園。當然我不是說那個時候就沒有壞的,北大朱令案裡的投毒者就很壞,但是她可不傻,不然也不會這麼多年沒有落網。

關於教育,我覺得能進行全面教育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學校、一個是監獄。監獄沒有學校科目多,學校沒有監獄效率高。對於又傻又壞的人,學校完全拿他沒辦法,既不能讓他聰明,也不能讓他學好。但是如果把這種又傻又壞的人送進監獄,雖然可能也沒有辦法讓他變聰明,但是如果願意的話讓他變得沒那麼壞還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建議把這種又傻又壞的統統送進監獄,這樣的話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所貢獻的力量要遠遠比在社會上大得多。

最後說一下,如果有可能把黃同學送進監獄教育的話,請把和黃同學一樣作為新派流氓標誌性人物的孫赫博士和他一起送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