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被荷賽“偷”走的中國

最後是一個之友君不太願意開啟的話題。關於荷賽與中國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山西煤炭重鎮》 Kevin Fraye(加拿大)2016年日常生活類單幅 一等獎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el Finkelstein,《15 November 1971》 1972年新聞類 單幅 一等獎

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26屆聯大上,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終於被承認了。

喬振華老先生的這個開懷大笑曾被印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上。

阿龍·瑞寧格,《中國傳統醫術》 1989年科技類組照三等獎:

西方世界八九十年代聞所未聞的中國傳統醫術吸引了攝影師們的注意,這種“稀奇古怪”的治療方式足矣獲得一張荷賽獎狀了。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Dominik Obertreis,《體校》 獲得1993體育類, 組圖一等獎: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邁克爾·伍爾夫,《中國:世界工廠》 2005年當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世界工廠中,因工作而致殘的工人不在少數。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來自國外的攝影師,開始關注這個大國如何融入世界的進程。種種跡象表明,荷賽評委們關注中國的目光,正在轉向更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生活。

比如說下面這組拍攝橫店影視城的照片: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Giulio Di Sturco,《中國橫店》2015年荷賽當代熱點類組照二等獎

中國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壯大的同時,文化產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於是便有了橫店這樣一個地方,它被人們稱作“中國好萊塢”。在這樣一個偶像林立、繁華叢生的世界裡,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支撐住我們浮躁的載體。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MATCH  | 荷賽中的人禍與天災(二)

世界對於中國的關注是令人欣慰的。許多人認為國外攝影師拍攝中國的作品裡帶有一些負面情緒,但之友君並不認同這種看法。攝影帶我們見人之所未見,在荷賽的這些獲獎作品中,我們找到了被忽略的自己。

永遠對那些正在發生的現實問題保持直接、逼近、尖銳的反映和揭示;永遠對那些備受煎熬的命運保持真實的痛感——新聞攝影,永遠要對人類自身的困境發出聲音。這就是荷賽作為一項國際性新聞攝影比賽的核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