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包国强: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前不久,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富阳永昌,找到了包国强。“就按您的意思做,完工了我通知您。”刚进院子,便看到精神奕奕的包国强正和从外地赶来定制木艺品的客人说话。一听记者的来意,包国强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慢慢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包国强出生于1959年,老家在佐村镇谷岱村上溪北自然村,15岁学木匠,17岁到了富阳永昌的木匠师傅处过堂,这位师傅也是东阳人。后来,他入赘在永昌镇青何村塆口里自然村,从此便定居了下来。

包国强的父亲包银昌,也是木匠,曾在临安、富阳一带做工,解放后去了临安三口手工业社。不过,在包国强的印象里,父亲包银昌的木工技艺并不精湛。“我奶奶非常宠爱父亲,送他去学木匠的师傅那时,就对师傅说,孩子学不会不要紧,但是别打骂。”包国强回忆说,这样一来,父亲学了3年的木匠,连凳脚都不会上。

包国强11岁时,在青何村隔壁的三口村上学读书,15岁开始在三口手工业社跟着父亲学木工。因为想到自己的经历,父亲包银昌对包国强十分严厉。但是因为技艺有限,即使教学严格,包国强能学到的却不多。“我学了6个月左右,还是连木头都刨不直。到了17岁那年,父亲就让我去青何村塆口里的木匠师傅吴维德那过堂。”包国强说,吴维德师傅也是东阳人,他的床架子做得很好。自那以后,包国强便住在了青何村塆口里,后来还入赘结了婚。

1985年,包国强的堂阿公包昌华在广东珠海投资办厂,让包国强去做活,他便在一家红木仿古家具厂做管理工作。“我对木雕雕刻很是喜欢,但无奈自己不会,一开始也没处学。”包国强说,当时的仿古家具例如箱子,都要雕刻梅花边,因为自己不懂木雕,管理工作也做不好。

当时,家具厂里有位技术师傅名叫菊抱,也是东阳人,他的雕刻技术精湛。包国强知道后,就慢慢与他套近乎,时常去他工作的地方玩,久而久之,菊抱知道包国强想学木雕,就答应教他。就这样,包国强一边上班,一边学木雕。“学了一年多,雕刻多了我的木雕也开始精细起来。”

2000年前后,包国强回到了富阳,后来便办了木雕家具厂。生意最好的时候,厂里同时有十几人在做。他不仅做仿古木雕家具,也雕刻匾额、楹联等。在包国强的工厂里,记者看到了一块“九龙壁”,上面雕刻了9条龙,活灵活现。包国强说,这是他花了20多天时间雕刻的,前后有好几人出了重金购买,他都不肯出售。

随着年纪慢慢增大,包国强逐步缩小了工厂的规模。如今,厂里只剩他一人还在劳作。“生意少一点,人也轻松一点。都说慢工出细活,现在我一般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包国强说,一旦答应了客户,就必须把东西做好。东西做好了,即使价格优惠一点,也没关系。

雕花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整天与榔头、凿子、雕刀打交道,受伤是常有的事。“我有两个儿子,都不肯跟我学木雕,嫌苦。”他说,曾经带过的几名徒弟,也都很少有坚持下来的。在富阳生活多年,包国强已经很少再回到东阳。如今的他,有空时雕上几笔,零散地承接一些订单,生活倒也自在舒适。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胡志荣:东阳工匠在松溪留下绚丽篇章

以前在富阳新登镇松溪一带,东阳工匠的身影曾遍布大街小巷,篾匠、工匠、锡匠、雕花匠……几乎都是东阳人。日前,记者来到松溪村的胡志荣老人家中,与他聊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胡志荣,老家在南马镇防军村附近,如今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胡志荣的父亲还有两个兄弟,都从事篾匠行当,而他的爷爷,却是一名铁匠。因为从小便生活在松溪,胡志荣讲着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对于东阳话,他反而有些陌生。

从十岁开始,胡志荣便跟着父亲学篾匠手艺。16岁,他开始自己独立干活。在老人的印象里,当年在松溪手工业社里的工匠,全都是东阳人,本地人会做手艺的几乎没有。随着时光变迁,有的工匠回了东阳老家,也有的就此定居在了松溪。而胡志荣一家,便是后者。

据胡志荣回忆,当年父亲的篾匠手艺远近闻名,经常受到当地人的夸赞。他父亲前前后后共带过十几个徒弟,生产的东西不仅结实耐用,还非常精美。当年,篾匠制作的大多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包括篮子、筐、凉席等用具,另外还有红白事所必需的器皿。

在松溪的附近,有一段名为“麻岭”的道路。当年,路上经常有强盗经过。胡志荣的父亲为了躲避强盗的抢劫,就将钱藏在器皿特制的暗格里。“那时松溪的人家办喜事,都要用到那种精美的器皿,因此挑着来回走,也并不奇怪。”胡志荣说。

随着时光流逝,篾匠的行当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塑料出现后,大多生活用品都被这种新材料所替代,篾匠能发挥的余地便更少了。不过,胡志荣并没有放下手上的活计。

“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力气也不如以前,但他对篾匠可以说还是情有独钟。”胡志荣的儿子告诉记者,在家门口的院子一角,堆放了许多绿色的塑料包装带,是他从建筑工地里特意收集并带回来的。原来,胡志荣现在每天都会用这些包装带编织篮子。等积攒了一定数量,就将这些篮子免费送给附近的村民。“用包装带编制篮子的方法,和竹子是一样的。每户人家给2只,不多,但是应该很实用。”胡志荣笑着说。

如今,胡志荣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松溪。虽然早已退休,但他依然在发挥自己的余热,用篾匠的手艺,为更多的人送去便利。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楼茂金:木工技艺闻名方圆几十里

解放前后,到杭州富阳讨生活的东阳匠人很多,楼茂金的手艺可谓出类拔萃,在富阳区万市镇方圆几十里都有名气。楼茂金老家在歌山镇楼西宅,如今其后代都已定居富阳。

近日,我们沿着蜿蜒的柏油路,穿过一片片山林和田野,驱车来到富阳区万市镇新民村,找到了楼茂金儿子楼运祥家。

楼运祥和妻子、儿子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娓娓谈起父亲当年的故事。楼茂金在16岁时来到富阳,跟随一位东阳木匠做活。解放初期,在父亲扎好根后,年仅两岁的楼运祥被接到富阳,从此在这里生活长大。

楼茂金后来进入了当地的木艺社,这里汇聚了木工、泥水工、裁缝、铁匠等各种工匠。其中,木匠、泥水工大部分是东阳人。

中学毕业后,根据父亲的安排,楼运祥本应该子承父业,安安心心做个木匠。可当木匠太苦了。当时,做木工没有任何机械助力,锯、刨、割、凿等工序全凭一双手。小小年纪的楼运祥,双手经常受伤,鲜血淋漓。1967年底,他应征入伍,度过了8年军旅生涯,随后进入供销系统,彻底脱离了工匠行业。

记者看到,屋内客厅里放着一张八仙桌,几把长条凳和两条躺椅,这些都出自楼茂金之手。“这八仙桌年纪比我还大呢!”70岁的楼运祥抚了一把桌子说,“这桌子四脚是用黄芯油柏做的,浸水不会烂,我父亲费了很多心血打造。所以,在1977年,我费了很大周折,特意请人从东阳老家托运过来。”

我们上前仔细端详这方八仙桌,虽历经70多年,漆面依然光亮,只有接缝处偶有油漆掉落。用力一推,只觉桌身稳重,纹丝不动。

楼运祥搬出两条躺椅说,这也已有50多年历史,仍稳固如初。“手艺人的功夫就体现在这里。我父亲打造的家具,全采用榫卯结构,无一钉一铆,且榫卯严丝合缝,外观平整,越卡越近,所以使用几十年也不会松动。”

“我父亲擅长做风车、独轮车、犁等农耕用具,还会造房子,他做的独轮车能承重1000斤货物。做的犁根据不同土质而设计各异,牛耕地时,即便人不扶着犁,也能犁得笔直。”楼运祥说,父亲不仅手艺好,而且与人为善、干活勤快、老少无欺,很受人尊重。因为生意太好,有时订单要排到一年以后。工作忙,父亲甚至都没时间去看病。在楼运祥28岁那年,父亲病重去世。

上世纪70年代,楼运祥卖掉了东阳老家祖宅。随着老家长辈的相继离世,与东阳的联系也逐年减少。唯有家中这几把历经岁月洗涤的老物件,默默诉说父辈与东阳的悠悠往事,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吴建强:三代木工传承东阳手艺

吴建强出生于1958年,家住富阳新登镇。他的父亲吴祖敖是东阳人,14岁时跟着家人去了富阳。“小时候听父亲说老家在红旗乡(如今归属歌山镇),离开那么多年,也很少回去看过。”吴建强说,从他的爷爷辈开始,一家三代都从事木工行业。在1950年左右,吴祖敖参加了新登当地的手工业社,当时手工业社里的工匠,基本都是东阳人,大约有六七十人之多。

吴建强的爷爷名为吴锡银,精湛的木工技艺声名远播。“那时候家具很少,木工做的基本就是造房子。”吴建强说,因为活做的好,找吴锡银干活的人家很多。后来,吴祖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从事木工行当。当年,吴祖敖曾在新登手工业社里担任过社长一职。

“到了我爸爸这辈,木头家具渐渐多了起来,床架子、碗橱、洗脸盆架、箱子等,都是由木工做的。”在吴建强的弟弟家,记者看到了几件精致的木质家具,是由吴锡银和吴祖敖亲手制作的。虽然已经过了多年,但榫卯结构的嵌合依旧非常牢固。他们制作的家具,受到了新登人的交口称赞。

吴祖敖的妻子周金风今年82岁,平日里与小儿子住在一起。说起丈夫生前的事,她仿佛历历在目。“当年在新登的东阳工匠很多,泥水匠、木工、油漆工等都有,本地人基本都没有做手艺的。”周金风说。

16岁时,吴建强跟着爷爷吴锡银学了3年左右的木工。后来知青下乡,吴建强便去了农村。“在农村里,农忙的时候帮农户干农活,农闲时我就帮生产队里修修农具,有时也帮农户做家具。”吴建强说,到了1978年12月,他回到新登参加工作,便再没做过木工。

去年,因为老家有事,吴建强回了趟东阳。从小便出生在富阳新登的他,对东阳有些陌生。“一到东阳城区,因为不知道怎么坐车,我直接便打的回了老家。”他说,如今老家的亲戚少了,唯一的小姑姑也远在天津,除非有事,不然他们已经很少再回来……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吴志好:回忆东阳师父 难忘工匠精神

8月底,我们一行三人来到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找到了本次采访的重要联络人——吴志好。从文化馆退休的吴志好是土生土长的富阳人,他先后拜了两位东阳木匠为师,至今还与不少在富阳的东阳人有联系。

吴志好出生于1949年,老家在富阳区万市镇平山村(原洞山村),从小受母亲影响喜欢美术画画,并曾多次代表学校参赛。1966年,他初中毕业,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愿望并不顺利。上大学无望,唯一的出路就是拜师手艺。回到老家,母亲托人给他找到一位东阳木匠胡子银。

胡子银老家在东阳市红旗乡(现归属歌山镇),他解放前去富阳谋生,后加入了当地手工业社。吴志好跟着师父学做家具、造房子,因为有美术功底,上手很快,一学就会,一点即通。

一年后,胡子银身染重疾,不幸病逝。当时,胡子银的姐夫吴锡银也从东阳来到富阳跟着小舅子一起做活。于是,吴志好又拜了吴锡银为师。

在吴志好的印象中,两位师父技艺精湛,工作负责,做事认真,以至于合作时经常吵嘴,会为了计算一根三寸铁钉的承重力争吵不休。两位师父总为东家精打细算,反复推敲,尽可能地节约材料,赢得了好口碑。

吴志好回忆说,吴锡银借住在他家,经常凌晨3点多就起床了。出门前喜欢就着小菜,喝点老酒。随后叫上徒弟,理一理工具,在4点多时挑着扁担,翻山越岭到东家干活。

师父干活一点也不吝惜体力,到了东家,早饭也不吃就动手。做好家具,有时东家会请木匠们再附加做条小板凳,师父二话不说就埋头继续干活,有时往往到了晚上8点多才收工。一天下来,师父就赚6毛钱。

当时,木工行业内流行“2年学徒,4年半作,6年出师”的说法。不过,两位师父对吴志好有问必答,善于教导,加之本人聪颖好学,他跟了2年就能独立做家具了。

在吴志好的老家——富阳区万市镇平山村,我们看到了他三四十年前制作的方凳、独轮车,拼缝严密,榫卯紧固,足见木工技艺之精巧。据说,制作家具时,画的线要像头发丝细,切割时还要留半根。独轮车涉及多种榫卯结构,工序复杂,完成一辆要耗时一周。方凳则一天能做4条。

吴志好说,自己拜师的时间并不长,当了两年学徒后就参军入伍。但是,东阳工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影响。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乡亲在外习得精湛木雕技艺

东阳日报 文/胡媛 楼瑶琳 图/张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