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唐】王贞白《太湖石》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宋徽宗《祥龙石图》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太湖石,自唐代开始,太湖石特别盛行。唐相牛僧孺酷爱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称他“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中国有四大观赏石,其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太湖石,太湖石因产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而得名,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太湖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尤其适合园林、政府、学校、医院、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机构的布景,所以它自古就是中国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宋·青石莲瓣纹束腰底座连黄太湖石(左) 宋·青石莲瓣纹石座连黄太湖石 (右)


闲雅之人,无不渴求一方精神憩息之地。昔日文人请“石”入室,太湖石“嵌空穿眼,宛转险怪”,英石“造型雄奇,箭雨风刀”,临安石“洞穴委曲,幽渺怪奇”……石作山林,点缀案间,文人游目观心,以之为性灵归依,小小供石,既是自然的微缩,亦是士人生命和精神的映现。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碧凝》太湖石供石


中国人玩石,重其“野逸”之性,爱其瘦拙,作为独立不羁精神境界的象征。计成《园冶》言:“片山块石,似有野致。” “野”是未被规训,是任其天然,自然凝结而非镌磨,不劳人工,不著妙手,一切皆有天地元气生发。所以,怪、顽、瘦、拙,天机自动,如其本性,创造一片自然的境界。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室无石不雅,室内赏石之首就是太湖石,我们这款摆件仿石部分以黄杨木为原材,底座以赞比亚鸭血檀为原材,加以精致的雕工,正好把太湖石的灵、奇,展现得淋漓尽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木雕太湖石摆件,体现了“皱、漏、瘦、透 ”之美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所谓“瘦、漏、皱、透”,这种标准就是脱离最世俗的物质观以及人为制定的大众审美观点,单纯的以眼光和修为的高度,去欣赏一块石头的哲学美感,这种深度的品味直接决定了太湖石的艺术分量。



瘦是指观赏石体态纤瘦,形状怪异却不失挺拔,整体线条清晰明朗。古人认为太湖石之瘦可为“瘦中见奇,奇现筋骨,骨有坚贞,坚贞出神,神中凝气”。虽清瘦嶙峋,却铁骨铮铮。太湖石的“瘦”同样如此。形如美人之婀娜、状若勇士之有力、似山川之磅礴、如百兽之形似。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溶洞贯通;石体嶙峋,连环透空。孔穴曲弯,空髓网布,纵横交错,孔隙相通,一窍焚香,孔孔出烟,香云环抱,恋石不去。

这种石头虽然玲珑透空,却变化多势,灵气十足。

或游龙之灵动、或如彩云之多变、或如骏马之飞腾。但总体谦和乖巧、灵气十足。

正向著名藏石家沈均儒先生所说的那样:“石不能言最可人。”漏便是灵气之体现。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线条若明若暗。

“皱”的本意是皮肤松弛而成的纹路,用到赏石上应指石体层叠交错、沟沟壑壑而形成得皱褶。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皱褶起伏变化无论大小,其弧线、弧度应自然,不可间断,与石体落座的角度要顺势,不可杂乱无章。这样的石头特征体现着“变”的美感。



透是指观赏石石体玲珑剔透,表里如一;体态纹理纵横;石质细腻洁净;但一块好石,即使洞洞相通,穴穴相连,形如龙门石窟,未有一个洞穴穿石而成孔洞者,也不符合“透”的标准。

“透”的标准很多,比如与石体的比例要求恰到好处,协调合理。一块奇石洞孔虽有,但仅可容针,不可称其为“透”。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据说,验证是否上品的太湖石,只要在其中一个涡洞中浇水,会自然从其它涡洞中流出。这样一来,一块石头就可以接收、贯穿天地的灵气,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案头上的飞来峰——太湖石清供


宋人李弥逊《五石》中云:

“今一旦得是数山,坐四方之胜,岂不幸欤。吾将寓形其间,而与之俯仰上下。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此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使赏石便是修心的一种形式。

太湖石的变化万千中,浓缩的是一个大千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