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慶閱兵的傳統是從哪一年開始的,有什麼重大的歷史意義?

柳侍墨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就在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指戰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閱兵儀式,閱兵總指揮、華北軍區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聶榮臻乘先導車,率領陸海空軍徒步方隊、坦克和裝甲車方隊、陸軍騎兵方隊、騾馬拖拽山炮方隊、卡車載高射炮方隊、空中飛行中隊等1.64萬餘名官兵接受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原來,在1949年6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新政協籌備會議決定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閱兵式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其他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的遊行歡慶活動等。

新政協籌備委員會決定,以聶榮臻擔任閱兵總指揮,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等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楊成武兼任指揮所主任。

於是,1949年10月1日,在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天安門廣場就舉行了隆重的新中國第一次閱兵式;後根據全國政協的提議,就把閱兵列入了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

1960年後,國內就一直未舉行國慶閱兵,1984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央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週年時,舉行了大型的國慶閱兵式。

閱兵是全民的盛典,軍隊建設成就的彙報,所以1949年開始的閱兵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即開啟了新中國閱兵的時代,向國內外展示了軍隊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成果,軍隊高昂的士氣和戰鬥精神;同時也提振了國內民眾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對敵對勢力就是一種戰略威懾和嚴正警告。

軍隊就是用來打仗的,沒有必要藏著掖著,以前小心翼翼地儘量不說,現在,在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的背景下,軍委領導再三強調軍隊是用來打仗的,要時刻準備遂行新時期的軍事鬥爭。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