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辞职以后找到新工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你辞职以后找到新工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严格来说,我辞职后10天,就找到了新工作,还是跨行业转行,从制造业国企到互联网运营。

首先说一点:不要裸辞!如果不是万般无奈的话,请尽量“骑驴找马”一边工作,一边物色跳槽方向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为转行学习。

不论是跳槽还是转行,首先你都应该想清楚一个问题你要的是什么?是金钱?是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是更高的职业天花板?我的选择是更高的职业天花板,下面来说说我的转行经历。

先上目录:

1、转行契机

2、寻找方向

3、转行之前的准备

4、成功入职

5、结尾


一、转行契机

15年3月我进入了一家上海的制造业国企,收入在上海属于中等水平,税前13000,一开始也是信心满满,很满足了,和大家认知不同的是,这家国企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6天,当然,你也可以不加班,都是“自愿”的(你懂的,强制的自愿加班)。

17年3月,过了两年这样的日子,我真的厌倦了,国企固有的风气与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让我很绝望,再加上自己年纪也大了(我90年的)马上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再不跳出来的话,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二、寻找方向

在寻找方向的阶段,我并没有辞职,而是利用假期、休息日在外面到处跑。

我试过与人合伙开小吃店,最后与合伙人在钱上面谈崩了,散伙。

试过自己摆摊买东西,后来事实证明摆摊这件事在时间上的投入产出比是不如果国企的。

试过跟着别人倒腾信用卡,这个行业属于灰色地带,甚至有点“脏”所以也放弃了。

17年8月,偶然在网上看到看到一节课,是说职业选择与规划的,这节课讲到,在选择职业之前应该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关于目标的设置,如果你还是停留在“我以后要当大老板”的状态,那么这和小学生的水平没有什么两样。

目标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是有时间、有数字(可以量化)的东西,比如说:

40岁时年收入50万

有一辆20万的车,有房

下一代的教育经费是10万/年

所以根据这个目标,我40岁时的年收入应该达到60万/年。

注意,这个目标是一种生活状态,与40岁时做到什么职位无关,我可以自己做生意达到60万/年,也可以最为一名企业高管达到60万/年,甚至自由职业也可以,重要的是达到这个生活状态。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就应该去选择一个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行业,国企是不可能的(我没有背景)、做生意我自己没有信心、摆地摊的话凭我的能力好像不可能挣到60万/年。

最后我选择了自己的大方向——互联网行业,我选择的理由有三个:

1、互联网行业相对年轻,有更多的机会。

2、互联网行业赚钱的速度相对来说是很快的。

3、互联网行业相对来说工作时间弹性一点,这让我有时间顾及家人。

行业确定了,接下来就是确定职位,我大概看了看互联网公司的职位,分为:

技术、设计、产品、市场、运营、行政

我认为作为一个零基础的互联网小白,市场运营是最好切入的点之一。

首先,互联网运营到现在为止,并不存在什么科班出身的说法,所以入门的门槛相对较低。

相对于“程序猿”、“设计狮”这类职业,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班毕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出来找工作,这样的竞争环境对于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人,非常不友善。

而产品经理需要懂许多方法论,以及在互联网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这正是我的短板。

其次,我看好互联网云运营的发展前景,现在各种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比如摩拜单车与OFO,除了资本的搏杀,就是看市场运营人员的本事了。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市场运营的价值在未来会越来越大。

三、转行之前的准备

为了能扎扎实实的转行,我在网上报了一门课程,比较系统,这就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互联网运营之路。

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是在职学习,很辛苦,总有犯懒的时候,还好有老师专门督促我,为我一对一的答疑解惑,才让我熬了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

1、营销思维

2、文案写作

3、自媒体平台运营

4、活动策划

5、数据分析

6、挑选公司

7、制作简历

8、制作面试作品

以上这些都有专门的课程,还有实操,也有一对一的老师跟踪辅导,所以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虽然时间比较吃紧,但自认为学的还是挺扎实的。

这些技能就不展开细说了,在文末我留下了我曾经学习过的网站,比较系统,适合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小白学习,有需要的可以自取。

四、成功入职

18年3月8日,正式离职,这时已经有了心仪的互联网公司,并且已经按照课程里的要求制作了很有针对性的简历、面试作品。

虽然是零基础转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实操经验(课程之后有实操作业,老师会打分、批改)所以我的简历并不是只能强调所谓的诚意、学习能力、决心等等这些“虚”的东西。

3月8号离职之后,我花了3天好好休息了一下,什么都没干,调整状态,投出简历后复习了一下面试技巧之类的东西,3月13号接到面试通知,14号面试当天带着面试作品与面试官叙述了我的工作思路、入职之后将要做的事情之类的,很顺利,当场拿到Offer,相约3月18号入职。

五、结尾

现在的状态是,有一群逗逼的同事,有一份“法无禁忌皆可为”的工作,有一位真正教我东西的直属领导,弹性上班时间,工作日团建……当然,入职之后的收入不如之前的国企,但是心里过得舒坦,职业天花板也几乎没有,我个人认为我的选择是值得的。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我的经历比较“佛系”好像没什么曲折,表面看起来好像是这样,但其实我也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对于转行这件事,我想说,如果真的想好了,就放手去做吧,拖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糟糕——转行成本越来越高,毕竟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就越发觉得,只有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还有!再提醒一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裸辞!

在香港打工,因为之前攒了部分钱,所以辞职时候没有犹豫。事实证明,经济负担确实没我想象的严重,心理压力却还是超了预期。

去年11月底辞职,12月恰逢圣诞,元旦,很多在职好友纷纷订好了机票在年底出国旅游去了。我当时又接到两家拒信,看账面还有钱也想去台湾环岛放松放松,当时出走放松的心情真的很强烈,无奈现实很残酷,去台湾必须要工作证明。

12月,年底辞职找工作真的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打开朋友圈都是朋友po的各种旅游照片,和自己目前待业的现状形成的鲜明对比,令我每天早晨不想起床,起床后不知道做什么事情为好,一个人在香港待业的状态是非常寂寞和糟糕的。甚至有一天我不想闷在家里,强迫自己出门沿着港岛线、西铁线从九龙东坐到九龙西,就这么在地跌上环了九龙岛一圈。12月的第二个星期,连续7天夜夜失眠到4点才能睡着,白天无所事事,夜晚格外漫长,几乎要去超市买一瓶酒放在床头。

其间找朋友聊天、父母视频的安慰都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柱。有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朋友和我说:辞职是你自己的选择,又不是单位炒了你。你现在有钱又自由,没必要这么大压力。

母亲和我说:工作是干不完的,你这一辈子后面还有很长的时间要工作呢,现在待业期间给自己放个假,想去哪里缺钱了和我们说,不要担心钱的问题。

感谢上天赐我如此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如此靠谱的朋友,日后每每和朋友提到母亲这句话,自豪之余甚至仍感动得想哭。

此外,《悠长假期》也算是很大的一个精神慰藉。几年前看的日剧,在12月的时候翻出来重温了一遍,带我走过了很长的低谷期。

”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长假,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当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真正开始了。“

真正带我走出待业困境、心理焦虑期的是,1月1号开始的全面自我调整。别人安慰,自己想通这些都没有用,一定要将自我调整的计划付诸实践。

1. 作息时间调整正常,逼自己7点起,11点睡。

2. 开始学日语。学日语是我以前一直以来的计划,但由于之前忙从未提上日程。事实证明,这项每天投入6个小时的计划,令我每天过的充实且有成就感,

3. 恢复跑步。每周3次,每次5km,全面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

千万记住:

跳槽的话骑驴找马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最聪明的做法,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了工作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

内心的成长永远比物质的富足来得重要。

正在用生命点亮维港夜景的人来补充说两句,又是一年金三银四跳槽高峰到来,记得做决定前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当初下了决心辞职,并不是因为某件事情和老板撕逼了,也不是忙成狗突然想放弃。相反,做决定的那天刚结束了业绩期(peak season),理论上是到享受假期的时候了,但我却反而更加想离开当时的公司。

理由很简单。虽然原来的公司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是在做了一年多之后,我可以看见更久以后的自己,当我升为SAE,AM甚至更高的职位的时候,我做的事情和现在没有本质的区别,我看不到自己一个全面的提升。于是我在想,我来香港为了什么?不过是为了看更大的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已。于是在一个平常的午后我敲响了HR的门。

一直信奉“尽人事,听天命”,有的时候你的不顺并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时机未到,运气未到。之前被拒的几家多数甚至都是朋友或者同事referral的,面试过程也言谈甚欢,但最后都没有个好结果。有的和我说"culture thing",有的和我说最后招了个senior,最后现在的工作是自己摸上门的反而倒成了。

最后说个脑洞,跑步的那段时间常常在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鼓励自己,跑到终点就接到offer了!连个自己跑步设的目标都达不到谈什么坚持?也算是一点的自我安慰吧

刚收到知乎出版的邮件,这篇一年前深夜码的答案有幸被收录到“知乎周刊特别版”,谢谢大家的支持。评论里面很多类似情况的朋友,甚至还有专门跑去豆瓣日志下面留言的,着实令我感动。转眼差不多一年过去了,索性再多扯几句,新的一年里大家共勉。

2015年其实是标志性的一年,这点在我跳槽入职的时候还远远没有意识到。去年过年回家的时候我整理旧物发现了一封信,是2011年生日时候写给2015年的自己的。

写信那会儿我还在做着保研的准备,所有的期许假设全都是基于在内地读研写的,所以去年拆封的时候实在是忍俊不禁,就好像现在回想跳槽那段时间的折磨也都苦尽甘来不算什么了。所以我特别赞同 什么叫「见过大世面」? - 张亮的回答,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原答案中写最后一句话的原因。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

现在,这份新工作也不新了。这一年的工作里有超出预期的部分,也有消沉烦躁的时间,甚至有段时间又萌生了跳槽的念头。庆幸的是这次我遇到一个好老板,敢让我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虽然老板的诸多箴言一句话总结就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去年那篇豆瓣日记最后我写了这么一段话:

你辞职以后找到新工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后来,无论开会还是空闲的时候,我都会在这个会议室停留一会儿,有时拍拍照片和延时,有时就待一会儿想想事情。今天天气不算差,同样角度又拍了一张:)

你辞职以后找到新工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今天上海阳光真好,讲个故事吧。

2009年,她从浙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顺利通过校招进入网易游戏,成为一名ActionScript程序员。

虽然逻辑性不强,有时做事还比较随性,但是拜严格的mentor督导,一年下来职业技能得到了锻炼,终于从学生妹转变为菜鸟程序员。

但是始终对制作网页游戏没什么感觉,一边工作一边做好玩的应用。

2010年,她从网易离职,裸辞。

那时是AS程序员的顶峰,月薪达1万元。

离开网易,在家研发个人作品:第三方的豆瓣电台,如痴如醉。

那三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但是,最终黄掉。

男友一语点醒:iOS才是趋势。

意识到移动端的趋势,看到iOS上一个个精美的应用,2011年,她毅然转向,开始自学iOS开发。

她编写了第一个iOS App—WeatherTunes(天气旋律闹钟)。

凭着良好的产品感觉,竟然一推出就登上了Apple Store 新品推荐。

做个人App,是为了满足那些细腻的需求;但如果总做这些小App也会感觉厌倦,倘若要做更伟大的事,还是需要加入一个团队。

她选择加入拇指阅读,成为团队中唯一的一名iOS开发。

编写个人作品已经成为习惯,受好友的启发,开始着手开发一款新的APP。

2014年1月,弥漫着优美中国风的「词Ci」上线,再次登上Apple Store 新品推荐。

3月,她加入same,成为首席产品经理 & iOS主程。

她是@刘旸 Sevear。

我认识的最美程序媛,没有之一。

她告诉我,离职可能出于一时冲动,没关系,重要的是:

1、离职后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找到兴趣爱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2、离职是职业转型的好时机,看准大势很重要;

3、面临选择的时候,请面对现实,先解决现实问题,再追求梦想。

怒答一下,辞职2次的人飘来。

辞职本身并不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你为啥辞职?辞职之后你如何打算?如何支撑辞职之后到新工作的过程中的郁闷、希望又失望、还有些后悔的自我怀疑过程,才是最要紧的。

介绍一下我的状况,我是学新闻的(没错就是那个学几年什么都能干,人工还超级低廉的行业),后来来到香港读了master,留在香港工作。因为毕业之后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毕业旅行,所以2013年9月份才开始找工作,那个时候的心情是“我TMD什么经验都没有,粤语又不会讲,还是内地的,在香港会不会找不到工作?!”而我性格十分“作死”,还没找到工作就已经签了一年的房租死约,属于“找不到工作连滚蛋都不能的泪流满面”类型。

海投简历之后,穿梭在香港各个楼宇之间面试,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工作的经验,内心忐忐忑忑无法说服自己是否优秀是否面试顺利。后来在一家国际传媒公司收到了一份content operation officer的工作,如果你很好奇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我也想知道啊!因为面试的时候也根本不了解国际传媒公司的内部分工啊!尼玛有人要我已经在庆幸了,而且还是国际传媒这平台多么牛逼说出去多么让人眼前一亮啊!

然后我入职了。

后来发现这份工作只有一个任务:看电视找错误。thats right!baby!你没有看错就是看电视。比如national geograghy的一集纪录片里面,请用45分钟看完然后找出里面不可以播放的内容(比如血腥和色情的镜头)交给编辑剪掉然后分成4部分中间插广告就可以了。或者在半夜三更的时候美国那边播出的体育赛事信号传过来的时候,你需要坐在香港的办公室里把信号接收然后传送到发射塔,然后你要做的就是一直看一直看确保信号一直都在。在那里工作的九个月中,我从台湾综艺圈只知道吴宗宪小S到什么NoNo严立婷啥的都认识了,我从美剧只知道行尸走肉到什么family guy都知道了,我认识了橄榄球的规则我知道了上夜班的晚上真TMD冷!但是我所知道的这些事情,真是太低级了啊!只要你看电视就知道了啊!而我却要耗费一晚上的时间,去转播一个2小时的球赛,之后还要“佯装工作很忙”其实鬼都知道你根本没事做了,我的上级我的上上级我的上上上级都在做一样的工作!什么意思?就是我根本不可能再学习新的事情,总结来讲就是根本毫无进步,毫无前途,所以9个月的工作之后我辞职了。

6月1号我辞职那一天散了水饼就飞去旅行了。回来之后才发现上次的辞职简直“作死”!了解的同学们知道,在香港工作是需要IANG签证的,8月29号是我需要续签IANG签证的日子,而续签需要公司帮忙。但是翻看上文,我作死辞职了,这表示我找工作背负了一个大大大大的劣势:如果雇用我,在试用期内就得帮我续签IANG签证。

起初我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签证么?能有多难?后来的面试发现,只要问到签证的问题,面试官总会面露难色,然后最后在等待结果中不了了之。当时我的精神状态是:你妹啊坑爹啊什么鬼!我朋友的状态是:你作死,谁让你辞职,就不能办完签证才辞职吗?!后悔么?! 我还要再继续作死地回答说:时光再倒流,我也不会浪费我的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的,还是辞职。

意志消沉和无所事事就这样一直成为我每天要精力的事情,在这期间我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任何决定都太主观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认真思考后果呢?是不是需要仔细考虑下我的职业规划不能再有offer就要呢?是不是还要留在香港呢?

考虑过后,看来找个能给我办签证的公司是当务之急,香港我真没待够。港漂们都有一种想法,就是或许特别讨厌香港这个城市,觉得哪儿都不顺眼,但是没有走的理由。反正我年轻,反正我不怕失败,继续找工作。

终于给我找了一家财经公关公司。给我超级低价的人工拿牲畜一般使唤。多的不想再提,我记得在W酒店等一个老总喝完酒回四季酒店(我负责送他回去),我短信问老总秘书”老总什么时候下来呢?“秘书说”老总在睡觉,你等他睡醒再说吧!“从晚上9点一直等到凌晨1点。我这么皮实的一个人1个月内被骂哭了3回。说了不提的,总之我拿到了签证,公司得到了业绩期的人工。

后来投简历找我自己热爱的”旅游记者“方向,经过筛选投简历、面试、邮寄文章照片等一系列流程,终于2014年9月份进入了一家在港有35年历史的旅游杂志社做编辑,直到现在。工作中会遇到难题,会觉得自己的经历不够,写出来的文字无法与走南闯北几十年的老编辑相提并论,但是这种”非常愿意接受困难,乐意去为之努力“的工作状态,让我非常热爱。我想这就是理想的工作状态吧。

你问我后悔这么折腾这么作死么?

搞笑啊如果没有作死我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也可能不会更珍惜现时间的工作。

所有的经历都是好事,所有的教训更是上帝给的礼物。

我的教训便是:

1、有目的性,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该怎么做

2、永远给自己有一条小退路,不至于穷途末路时候追悔莫及

3、请不要跟风辞职,每个人适合做的事情和魄力是不一样的,A不爽辞职了说不定有爸妈养,你不一定有

4、请多学习,有足够的本事,辞职只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是么?

5、如果你还未到25岁,有啥好好怕的啊!!!!你那么年轻!!!!失败什么鬼的滋味偶尔尝试一下未尝不可啊!!!!失败是成功他妈啊!!不失败你怎么知道成功在哪里啊!!!

每个人的经历因为个性而有差别,可能我的经历在有些大牛面前不值一提,或许也会给别人一些思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却是影响你之后二三十年比重最大的事情。请找一个自己喜爱的。

感谢我的男朋友和家人,无论我如何作死的时候,他们都陪伴在我身边。

从BAT离开之后,加入行业方向不太一致的创业公司,回答了很多次关于换工作、选择新工作的问题。之前也帮一个公众号写过一篇内容,正好贴过来,算是一个答案。

2015年1月30日,我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条内容,附了工牌、工位照,写上:青春不老,斗志永存,愿大家好。这条内容获得了我有史以来的最多赞,也进入了一个小周期:持续地回答很多关心关注我的朋友,为什么我在一个很明确的上升期(个人和业务线皆如是),离开了BAT体量大平台,进入到了一家听着苦哈哈的创业公司——人人车,做着看着仿佛有点low的二手车项目,从生态平台建设,开始了接地气的o2o之旅。

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顺畅接受了人人车的offer的。从人人车老大李健向我伸出橄榄枝到我真正加入,持续了大概半年的时间。也正是在这半年时间里,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看到了人人车的成长,感受到了人人车逐渐爆发的魅力。

第一次见李健,是2014年五一假期之后。我收到一个陌生电话号码的短信说:想见面聊聊。其时我在待的业务线,正好经常会有开发者约我聊合作。带着谈合作的心情,我见了李健。结果,开门见山:来人人车工作吧。对车毫无兴趣,且对平台工作正热情的我,都没兴趣了解具体工作做什么,直接就拒绝了。

李健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招人喜欢。可爱的胡子大叔,诚恳腼腆。和他共事过的所有人,评价也都是靠谱正直聪明。因为成为了朋友,我也就认真给人人车推荐了一些朋友,也间断着给李健提些建议和想法。一直到了十二月,挖我到人人车的话题又被重新提上日程。其时的人人车,已经很迅速地通过快速业务增长拿到了雷军的B轮融资;我也度过了对平台业务的蜜月期,开始感受到一些困惑,明白了一些瓶颈。这时候,我认真地和李健探讨了我要在人人车从事的工作——整体服务的运营和传播。几次深聊下来,我既对二手车业务有了相对深的理解,也对自己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产生了兴趣。和身边的不同类型密友讨论了几轮之后,最终做了决定:离开大公司,进入人人车。

回头看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大家普遍认为,我的跨界很大:我是法学出身,在美丽中国做过政府关系(支教类公益机构),后来进入互联网,在大公司做移动用户产品的运营、公关,现在进入二手车领域的创业公司。尽管看着都没什么关系,但在我自己看来,其中的共通之处很明确,我的追求一直没变:在营销运营领域,做有意思有价值的事。在经历过了两年时间大公司用户产品的运营后,我的困惑是:大公司的人员多,分工细,流程长。很少有持续的理念能贯穿从产品到运营再最终到市场的整个流程。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是,产品做产品的,运营做运营的,市场做市场的。请注意,这不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大公司一定会出现的现象,且很难改变,因为不同团队的立场和目标都不同。而在一个类似人人车的小公司,就有可能使产品、运营和市场保持统一的目标和调性,协调最适合的节奏,做到性价比最高的效果。我在大公司学习了很多,但由于实际情况,有些一直是纸上谈兵;而在小公司,简单极致快速,我能去试验自己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当然,前提是东家允许你尝试。好在人人车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因为创业公司很紧急,所以仓促离职,甚至连一部分年终奖都因此被损失。其实上面一段的心理历程,某种程度讲,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只要是在相对复杂的人群社会关系中,上述的思路就未必能实现。因此,初入人人车,我心里有所疑虑,行动有所保留,我也不确信这个决定是否正确。现在呢?现在,我很确信来到人人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

(1)如果一个观点是正确的,是有利于用户的,大家就都会支持,且快速落地。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在大公司,每个个体的目标,未必与业务的目标、公司的目标一致,每个人权位最重的一定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在一家创业公司,大家穿一条裤子,相当长一个阶段内,每个人的利益都与公司利益一致。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个比较重的领域,大公司的一支团队反倒做不过资源更少的小公司的原因。

(2)在市场公关方面,老板们拒绝平庸的与其他人相同的做法。大多数情况下,老板们会更期待一种安全的做法,对于市场运营人员来说,创造力被极大束缚,人也会逐渐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人人车的创造空间不仅符合我希望创新好玩的思路,也督促着我,在任何一个细节,精益求精,与众不同。工作因此而充满动力,也充满乐趣。

(3)领导们都很牛逼,是极其难得的直接学习机会。四个创始老男人,都挺深沉,放大公司也都是vp级别的人,在即使最日常的沟通里,也让人受益匪浅。四个大叔放一块简直就是纵贯线。对于一个希望不断学习的人来说,学费低,有疗效,药不能停。

(4)创业公司是屌丝合集?呵呵。作为一直在前沿行业工作的我,第一次有了六十岁的同事,文革后第一届汽修专业大学生,在大众待了一辈子,工作牛逼指数惊人,责任感像老黄牛;某男同事,是知乎大v,汽车行业专家,经常被各个电台请去讲节目;一个女同事,看着嘻嘻哈哈,其实是知名车友会会长,一呼百应;还有个特别帅的男同事,是世界名跑唯一指定华人试驾员。李健说了,只招最好的人,做最牛的事。果真如此。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由于在招人,最近我也和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姑娘,聊过人生职业选择这件事。我自己一直遵循着下面几个原则,分享出来,希望有用。

(1)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好;不知道也没关系,可以用排除法。以前在美丽中国,一次workshop,大家都在一张纸上回答几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人生苦短,一定要赶快发现想要的,随后全力争取。但是在真正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一刻,我发现之前的想法是错的。实际上,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既没可能立刻真正发现自己想要什么,也没必要马上知道答案。回头去看,会发现此刻的自己与当时的自己,视角、思路、决定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要做一个决策,可以先根据自己一定不想要什么做排除。那些明确知道一定会遗憾的决定,直接拒绝就好了。不要纠结,不要疑虑,慢慢往前走,答案自然会有。

(2)当众多因素出现时,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用比较学术的说法,叫“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人人车一周上六天班,很辛苦,如果周日有点事,会感觉这一周简直没有休息。对我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但对于其他人,未必。和一个姑娘聊,她说,她向往这个工作机会,但就怕这么辛苦受不了,有点纠结。我的建议是:明确什么困扰是一时的,什么困扰是一世的。如果是个想要珍惜学习机会的人,少休息就不是障碍。分清一时与一世,做选择就不难。

(3)除了事,要跟的人,要合作的人,也决定了一个选择的舒适度。所以,并非一定要几次面试定终生,多在各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收集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决策的判断依据越精确。多和未来的同事聊,而且选在吃饭等非面试的场合聊,更容易知道新环境新同事是不是合拍。和不合拍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一起共事非常难受,人以群分,事半功倍。

(4)全面判断做一个决定时,自己会失去什么,得到什么,看性价比,看决策成本。很多人问我,你去创业公司,没风险么?对于我来说,并非是自己出来创业,在大公司和在创业公司,其实都是在打工。创业公司成了,我的投资对了,有了财务自由的机会,这是占了一个便宜;创业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我该学的学了,该赚的薪水赚了,最终只是没有占到便宜,却并未吃亏。说到底,这个决定没有让我失去任何东西。学得更好更多,没有什么损失,why not?

现象也许很纷繁,但本质一定很简单。好学的人永远都能进步,机会也只会给努力争取的人。

我以后想做什么?我想用最高性价比,做最有效果的传播,通过最有意思的营销,培养国人正确的二手车消费观念。我希望人们能意识到:二手车挺酷的,很环保,很健康;人人车挺牛的,很专业,很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