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辭職以後找到新工作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你辭職以後找到新工作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嚴格來說,我辭職後10天,就找到了新工作,還是跨行業轉行,從製造業國企到互聯網運營。

首先說一點:不要裸辭!如果不是萬般無奈的話,請儘量“騎驢找馬”一邊工作,一邊物色跳槽方向或者,你也可以像我一樣,為轉行學習。

不論是跳槽還是轉行,首先你都應該想清楚一個問題你要的是什麼?是金錢?是更寬鬆的工作環境?是更高的職業天花板?我的選擇是更高的職業天花板,下面來說說我的轉行經歷。

先上目錄:

1、轉行契機

2、尋找方向

3、轉行之前的準備

4、成功入職

5、結尾


一、轉行契機

15年3月我進入了一家上海的製造業國企,收入在上海屬於中等水平,稅前13000,一開始也是信心滿滿,很滿足了,和大家認知不同的是,這家國企的工作很忙每天都要工作12小時,一週工作6天,當然,你也可以不加班,都是“自願”的(你懂的,強制的自願加班)。

17年3月,過了兩年這樣的日子,我真的厭倦了,國企固有的風氣與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我很絕望,再加上自己年紀也大了(我90年的)馬上面臨著結婚生子的壓力,再不跳出來的話,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

二、尋找方向

在尋找方向的階段,我並沒有辭職,而是利用假期、休息日在外面到處跑。

我試過與人合夥開小吃店,最後與合夥人在錢上面談崩了,散夥。

試過自己擺攤買東西,後來事實證明擺攤這件事在時間上的投入產出比是不如果國企的。

試過跟著別人倒騰信用卡,這個行業屬於灰色地帶,甚至有點“髒”所以也放棄了。

17年8月,偶然在網上看到看到一節課,是說職業選擇與規劃的,這節課講到,在選擇職業之前應該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關於目標的設置,如果你還是停留在“我以後要當大老闆”的狀態,那麼這和小學生的水平沒有什麼兩樣。

目標應該是一種生活狀態,是有時間、有數字(可以量化)的東西,比如說:

40歲時年收入50萬

有一輛20萬的車,有房

下一代的教育經費是10萬/年

所以根據這個目標,我40歲時的年收入應該達到60萬/年。

注意,這個目標是一種生活狀態,與40歲時做到什麼職位無關,我可以自己做生意達到60萬/年,也可以最為一名企業高管達到60萬/年,甚至自由職業也可以,重要的是達到這個生活狀態。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應該去選擇一個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的行業,國企是不可能的(我沒有背景)、做生意我自己沒有信心、擺地攤的話憑我的能力好像不可能掙到60萬/年。

最後我選擇了自己的大方向——互聯網行業,我選擇的理由有三個:

1、互聯網行業相對年輕,有更多的機會。

2、互聯網行業賺錢的速度相對來說是很快的。

3、互聯網行業相對來說工作時間彈性一點,這讓我有時間顧及家人。

行業確定了,接下來就是確定職位,我大概看了看互聯網公司的職位,分為:

技術、設計、產品、市場、運營、行政

我認為作為一個零基礎的互聯網小白,市場運營是最好切入的點之一。

首先,互聯網運營到現在為止,並不存在什麼科班出身的說法,所以入門的門檻相對較低。

相對於“程序猿”、“設計獅”這類職業,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班畢業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出來找工作,這樣的競爭環境對於像我這種半路出家的人,非常不友善。

而產品經理需要懂許多方法論,以及在互聯網行業多年摸爬滾打的經驗,這正是我的短板。

其次,我看好互聯網雲運營的發展前景,現在各種互聯網產品越來越同質化,比如摩拜單車與OFO,除了資本的搏殺,就是看市場運營人員的本事了。

所以我認為互聯網市場運營的價值在未來會越來越大。

三、轉行之前的準備

為了能紮紮實實的轉行,我在網上報了一門課程,比較系統,這就開始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互聯網運營之路。

學習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是在職學習,很辛苦,總有犯懶的時候,還好有老師專門督促我,為我一對一的答疑解惑,才讓我熬了過來。

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了:

1、營銷思維

2、文案寫作

3、自媒體平臺運營

4、活動策劃

5、數據分析

6、挑選公司

7、製作簡歷

8、製作面試作品

以上這些都有專門的課程,還有實操,也有一對一的老師跟蹤輔導,所以說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雖然時間比較吃緊,但自認為學的還是挺紮實的。

這些技能就不展開細說了,在文末我留下了我曾經學習過的網站,比較系統,適合像我這樣半路出家的小白學習,有需要的可以自取。

四、成功入職

18年3月8日,正式離職,這時已經有了心儀的互聯網公司,並且已經按照課程裡的要求製作了很有針對性的簡歷、面試作品。

雖然是零基礎轉行,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有了實操經驗(課程之後有實操作業,老師會打分、批改)所以我的簡歷並不是只能強調所謂的誠意、學習能力、決心等等這些“虛”的東西。

3月8號離職之後,我花了3天好好休息了一下,什麼都沒幹,調整狀態,投出簡歷後複習了一下面試技巧之類的東西,3月13號接到面試通知,14號面試當天帶著面試作品與面試官敘述了我的工作思路、入職之後將要做的事情之類的,很順利,當場拿到Offer,相約3月18號入職。

五、結尾

現在的狀態是,有一群逗逼的同事,有一份“法無禁忌皆可為”的工作,有一位真正教我東西的直屬領導,彈性上班時間,工作日團建……當然,入職之後的收入不如之前的國企,但是心裡過得舒坦,職業天花板也幾乎沒有,我個人認為我的選擇是值得的。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我的經歷比較“佛系”好像沒什麼曲折,表面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其實我也為此做出了許多努力,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對於轉行這件事,我想說,如果真的想好了,就放手去做吧,拖著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糕——轉行成本越來越高,畢竟現在年紀越來越大就越發覺得,只有時間才是最寶貴的。

還有!再提醒一句: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裸辭!

在香港打工,因為之前攢了部分錢,所以辭職時候沒有猶豫。事實證明,經濟負擔確實沒我想象的嚴重,心理壓力卻還是超了預期。

去年11月底辭職,12月恰逢聖誕,元旦,很多在職好友紛紛訂好了機票在年底出國旅遊去了。我當時又接到兩家拒信,看賬面還有錢也想去臺灣環島放鬆放鬆,當時出走放鬆的心情真的很強烈,無奈現實很殘酷,去臺灣必須要工作證明。

12月,年底辭職找工作真的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打開朋友圈都是朋友po的各種旅遊照片,和自己目前待業的現狀形成的鮮明對比,令我每天早晨不想起床,起床後不知道做什麼事情為好,一個人在香港待業的狀態是非常寂寞和糟糕的。甚至有一天我不想悶在家裡,強迫自己出門沿著港島線、西鐵線從九龍東坐到九龍西,就這麼在地跌上環了九龍島一圈。12月的第二個星期,連續7天夜夜失眠到4點才能睡著,白天無所事事,夜晚格外漫長,幾乎要去超市買一瓶酒放在床頭。

其間找朋友聊天、父母視頻的安慰都給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柱。有兩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個朋友和我說:辭職是你自己的選擇,又不是單位炒了你。你現在有錢又自由,沒必要這麼大壓力。

母親和我說:工作是幹不完的,你這一輩子後面還有很長的時間要工作呢,現在待業期間給自己放個假,想去哪裡缺錢了和我們說,不要擔心錢的問題。

感謝上天賜我如此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如此靠譜的朋友,日後每每和朋友提到母親這句話,自豪之餘甚至仍感動得想哭。

此外,《悠長假期》也算是很大的一個精神慰藉。幾年前看的日劇,在12月的時候翻出來重溫了一遍,帶我走過了很長的低谷期。

”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是上帝給的長假,這個時候就應該好好享受假期。當突然有一天假期結束,時來運轉,人生才真正開始了。“

真正帶我走出待業困境、心理焦慮期的是,1月1號開始的全面自我調整。別人安慰,自己想通這些都沒有用,一定要將自我調整的計劃付諸實踐。

1. 作息時間調整正常,逼自己7點起,11點睡。

2. 開始學日語。學日語是我以前一直以來的計劃,但由於之前忙從未提上日程。事實證明,這項每天投入6個小時的計劃,令我每天過的充實且有成就感,

3. 恢復跑步。每週3次,每次5km,全面提高自己的精神狀態。

千萬記住:

跳槽的話騎驢找馬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一定是最聰明的做法,做了選擇就不要後悔。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沒有了工作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做。

內心的成長永遠比物質的富足來得重要。

正在用生命點亮維港夜景的人來補充說兩句,又是一年金三銀四跳槽高峰到來,記得做決定前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當初下了決心辭職,並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和老闆撕逼了,也不是忙成狗突然想放棄。相反,做決定的那天剛結束了業績期(peak season),理論上是到享受假期的時候了,但我卻反而更加想離開當時的公司。

理由很簡單。雖然原來的公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在做了一年多之後,我可以看見更久以後的自己,當我升為SAE,AM甚至更高的職位的時候,我做的事情和現在沒有本質的區別,我看不到自己一個全面的提升。於是我在想,我來香港為了什麼?不過是為了看更大的世界,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已。於是在一個平常的午後我敲響了HR的門。

一直信奉“盡人事,聽天命”,有的時候你的不順並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時機未到,運氣未到。之前被拒的幾家多數甚至都是朋友或者同事referral的,面試過程也言談甚歡,但最後都沒有個好結果。有的和我說"culture thing",有的和我說最後招了個senior,最後現在的工作是自己摸上門的反而倒成了。

最後說個腦洞,跑步的那段時間常常在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鼓勵自己,跑到終點就接到offer了!連個自己跑步設的目標都達不到談什麼堅持?也算是一點的自我安慰吧

剛收到知乎出版的郵件,這篇一年前深夜碼的答案有幸被收錄到“知乎週刊特別版”,謝謝大家的支持。評論裡面很多類似情況的朋友,甚至還有專門跑去豆瓣日誌下面留言的,著實令我感動。轉眼差不多一年過去了,索性再多扯幾句,新的一年裡大家共勉。

2015年其實是標誌性的一年,這點在我跳槽入職的時候還遠遠沒有意識到。去年過年回家的時候我整理舊物發現了一封信,是2011年生日時候寫給2015年的自己的。

寫信那會兒我還在做著保研的準備,所有的期許假設全都是基於在內地讀研寫的,所以去年拆封的時候實在是忍俊不禁,就好像現在回想跳槽那段時間的折磨也都苦盡甘來不算什麼了。所以我特別贊同 什麼叫「見過大世面」? - 張亮的回答,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原答案中寫最後一句話的原因。

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壞的

現在,這份新工作也不新了。這一年的工作裡有超出預期的部分,也有消沉煩躁的時間,甚至有段時間又萌生了跳槽的念頭。慶幸的是這次我遇到一個好老闆,敢讓我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雖然老闆的諸多箴言一句話總結就是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去年那篇豆瓣日記最後我寫了這麼一段話:

你辭職以後找到新工作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後來,無論開會還是空閒的時候,我都會在這個會議室停留一會兒,有時拍拍照片和延時,有時就待一會兒想想事情。今天天氣不算差,同樣角度又拍了一張:)

你辭職以後找到新工作這個過程是怎樣的?

今天上海陽光真好,講個故事吧。

2009年,她從浙大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畢業,順利通過校招進入網易遊戲,成為一名ActionScript程序員。

雖然邏輯性不強,有時做事還比較隨性,但是拜嚴格的mentor督導,一年下來職業技能得到了鍛鍊,終於從學生妹轉變為菜鳥程序員。

但是始終對製作網頁遊戲沒什麼感覺,一邊工作一邊做好玩的應用。

2010年,她從網易離職,裸辭。

那時是AS程序員的頂峰,月薪達1萬元。

離開網易,在家研發個人作品:第三方的豆瓣電臺,如痴如醉。

那三個月,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

但是,最終黃掉。

男友一語點醒:iOS才是趨勢。

意識到移動端的趨勢,看到iOS上一個個精美的應用,2011年,她毅然轉向,開始自學iOS開發。

她編寫了第一個iOS App—WeatherTunes(天氣旋律鬧鐘)。

憑著良好的產品感覺,竟然一推出就登上了Apple Store 新品推薦。

做個人App,是為了滿足那些細膩的需求;但如果總做這些小App也會感覺厭倦,倘若要做更偉大的事,還是需要加入一個團隊。

她選擇加入拇指閱讀,成為團隊中唯一的一名iOS開發。

編寫個人作品已經成為習慣,受好友的啟發,開始著手開發一款新的APP。

2014年1月,瀰漫著優美中國風的「詞Ci」上線,再次登上Apple Store 新品推薦。

3月,她加入same,成為首席產品經理 & iOS主程。

她是@劉暘 Sevear。

我認識的最美程序媛,沒有之一。

她告訴我,離職可能出於一時衝動,沒關係,重要的是:

1、離職後有自己的沉澱和思考,找到興趣愛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2、離職是職業轉型的好時機,看準大勢很重要;

3、面臨選擇的時候,請面對現實,先解決現實問題,再追求夢想。

怒答一下,辭職2次的人飄來。

辭職本身並不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你為啥辭職?辭職之後你如何打算?如何支撐辭職之後到新工作的過程中的鬱悶、希望又失望、還有些後悔的自我懷疑過程,才是最要緊的。

介紹一下我的狀況,我是學新聞的(沒錯就是那個學幾年什麼都能幹,人工還超級低廉的行業),後來來到香港讀了master,留在香港工作。因為畢業之後進行了長達2個月的畢業旅行,所以2013年9月份才開始找工作,那個時候的心情是“我TMD什麼經驗都沒有,粵語又不會講,還是內地的,在香港會不會找不到工作?!”而我性格十分“作死”,還沒找到工作就已經簽了一年的房租死約,屬於“找不到工作連滾蛋都不能的淚流滿面”類型。

海投簡歷之後,穿梭在香港各個樓宇之間面試,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工作的經驗,內心忐忐忑忑無法說服自己是否優秀是否面試順利。後來在一家國際傳媒公司收到了一份content operation officer的工作,如果你很好奇這份工作是做什麼的?我也想知道啊!因為面試的時候也根本不瞭解國際傳媒公司的內部分工啊!尼瑪有人要我已經在慶幸了,而且還是國際傳媒這平臺多麼牛逼說出去多麼讓人眼前一亮啊!

然後我入職了。

後來發現這份工作只有一個任務:看電視找錯誤。thats right!baby!你沒有看錯就是看電視。比如national geograghy的一集紀錄片裡面,請用45分鐘看完然後找出裡面不可以播放的內容(比如血腥和色情的鏡頭)交給編輯剪掉然後分成4部分中間插廣告就可以了。或者在半夜三更的時候美國那邊播出的體育賽事信號傳過來的時候,你需要坐在香港的辦公室裡把信號接收然後傳送到發射塔,然後你要做的就是一直看一直看確保信號一直都在。在那裡工作的九個月中,我從臺灣綜藝圈只知道吳宗憲小S到什麼NoNo嚴立婷啥的都認識了,我從美劇只知道行屍走肉到什麼family guy都知道了,我認識了橄欖球的規則我知道了上夜班的晚上真TMD冷!但是我所知道的這些事情,真是太低級了啊!只要你看電視就知道了啊!而我卻要耗費一晚上的時間,去轉播一個2小時的球賽,之後還要“佯裝工作很忙”其實鬼都知道你根本沒事做了,我的上級我的上上級我的上上上級都在做一樣的工作!什麼意思?就是我根本不可能再學習新的事情,總結來講就是根本毫無進步,毫無前途,所以9個月的工作之後我辭職了。

6月1號我辭職那一天散了水餅就飛去旅行了。回來之後才發現上次的辭職簡直“作死”!瞭解的同學們知道,在香港工作是需要IANG簽證的,8月29號是我需要續簽IANG簽證的日子,而續簽需要公司幫忙。但是翻看上文,我作死辭職了,這表示我找工作揹負了一個大大大大的劣勢:如果僱用我,在試用期內就得幫我續簽IANG簽證。

起初我不以為然,不就是一個簽證麼?能有多難?後來的面試發現,只要問到簽證的問題,面試官總會面露難色,然後最後在等待結果中不了了之。當時我的精神狀態是:你妹啊坑爹啊什麼鬼!我朋友的狀態是:你作死,誰讓你辭職,就不能辦完簽證才辭職嗎?!後悔麼?! 我還要再繼續作死地回答說:時光再倒流,我也不會浪費我的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的,還是辭職。

意志消沉和無所事事就這樣一直成為我每天要精力的事情,在這期間我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做任何決定都太主觀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認真思考後果呢?是不是需要仔細考慮下我的職業規劃不能再有offer就要呢?是不是還要留在香港呢?

考慮過後,看來找個能給我辦簽證的公司是當務之急,香港我真沒待夠。港漂們都有一種想法,就是或許特別討厭香港這個城市,覺得哪兒都不順眼,但是沒有走的理由。反正我年輕,反正我不怕失敗,繼續找工作。

終於給我找了一家財經公關公司。給我超級低價的人工拿牲畜一般使喚。多的不想再提,我記得在W酒店等一個老總喝完酒回四季酒店(我負責送他回去),我短信問老總秘書”老總什麼時候下來呢?“秘書說”老總在睡覺,你等他睡醒再說吧!“從晚上9點一直等到凌晨1點。我這麼皮實的一個人1個月內被罵哭了3回。說了不提的,總之我拿到了簽證,公司得到了業績期的人工。

後來投簡歷找我自己熱愛的”旅遊記者“方向,經過篩選投簡歷、面試、郵寄文章照片等一系列流程,終於2014年9月份進入了一家在港有35年曆史的旅遊雜誌社做編輯,直到現在。工作中會遇到難題,會覺得自己的經歷不夠,寫出來的文字無法與走南闖北幾十年的老編輯相提並論,但是這種”非常願意接受困難,樂意去為之努力“的工作狀態,讓我非常熱愛。我想這就是理想的工作狀態吧。

你問我後悔這麼折騰這麼作死麼?

搞笑啊如果沒有作死我可能不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也可能不會更珍惜現時間的工作。

所有的經歷都是好事,所有的教訓更是上帝給的禮物。

我的教訓便是:

1、有目的性,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該怎麼做

2、永遠給自己有一條小退路,不至於窮途末路時候追悔莫及

3、請不要跟風辭職,每個人適合做的事情和魄力是不一樣的,A不爽辭職了說不定有爸媽養,你不一定有

4、請多學習,有足夠的本事,辭職只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不是麼?

5、如果你還未到25歲,有啥好好怕的啊!!!!你那麼年輕!!!!失敗什麼鬼的滋味偶爾嘗試一下未嘗不可啊!!!!失敗是成功他媽啊!!不失敗你怎麼知道成功在哪裡啊!!!

每個人的經歷因為個性而有差別,可能我的經歷在有些大牛面前不值一提,或許也會給別人一些思考,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工作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卻是影響你之後二三十年比重最大的事情。請找一個自己喜愛的。

感謝我的男朋友和家人,無論我如何作死的時候,他們都陪伴在我身邊。

從BAT離開之後,加入行業方向不太一致的創業公司,回答了很多次關於換工作、選擇新工作的問題。之前也幫一個公眾號寫過一篇內容,正好貼過來,算是一個答案。

2015年1月30日,我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內容,附了工牌、工位照,寫上:青春不老,鬥志永存,願大家好。這條內容獲得了我有史以來的最多贊,也進入了一個小週期:持續地回答很多關心關注我的朋友,為什麼我在一個很明確的上升期(個人和業務線皆如是),離開了BAT體量大平臺,進入到了一家聽著苦哈哈的創業公司——人人車,做著看著彷彿有點low的二手車項目,從生態平臺建設,開始了接地氣的o2o之旅。

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順暢接受了人人車的offer的。從人人車老大李健向我伸出橄欖枝到我真正加入,持續了大概半年的時間。也正是在這半年時間裡,我以一個朋友的身份,看到了人人車的成長,感受到了人人車逐漸爆發的魅力。

第一次見李健,是2014年五一假期之後。我收到一個陌生電話號碼的短信說:想見面聊聊。其時我在待的業務線,正好經常會有開發者約我聊合作。帶著談合作的心情,我見了李健。結果,開門見山:來人人車工作吧。對車毫無興趣,且對平臺工作正熱情的我,都沒興趣瞭解具體工作做什麼,直接就拒絕了。

李健的特點,就是很容易招人喜歡。可愛的鬍子大叔,誠懇靦腆。和他共事過的所有人,評價也都是靠譜正直聰明。因為成為了朋友,我也就認真給人人車推薦了一些朋友,也間斷著給李健提些建議和想法。一直到了十二月,挖我到人人車的話題又被重新提上日程。其時的人人車,已經很迅速地通過快速業務增長拿到了雷軍的B輪融資;我也度過了對平臺業務的蜜月期,開始感受到一些困惑,明白了一些瓶頸。這時候,我認真地和李健探討了我要在人人車從事的工作——整體服務的運營和傳播。幾次深聊下來,我既對二手車業務有了相對深的理解,也對自己要從事的工作內容產生了興趣。和身邊的不同類型密友討論了幾輪之後,最終做了決定:離開大公司,進入人人車。

回頭看我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大家普遍認為,我的跨界很大:我是法學出身,在美麗中國做過政府關係(支教類公益機構),後來進入互聯網,在大公司做移動用戶產品的運營、公關,現在進入二手車領域的創業公司。儘管看著都沒什麼關係,但在我自己看來,其中的共通之處很明確,我的追求一直沒變:在營銷運營領域,做有意思有價值的事。在經歷過了兩年時間大公司用戶產品的運營後,我的困惑是:大公司的人員多,分工細,流程長。很少有持續的理念能貫穿從產品到運營再最終到市場的整個流程。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是,產品做產品的,運營做運營的,市場做市場的。請注意,這不是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大公司一定會出現的現象,且很難改變,因為不同團隊的立場和目標都不同。而在一個類似人人車的小公司,就有可能使產品、運營和市場保持統一的目標和調性,協調最適合的節奏,做到性價比最高的效果。我在大公司學習了很多,但由於實際情況,有些一直是紙上談兵;而在小公司,簡單極致快速,我能去試驗自己的想法到底對不對。當然,前提是東家允許你嘗試。好在人人車就是這樣一家公司。

因為創業公司很緊急,所以倉促離職,甚至連一部分年終獎都因此被損失。其實上面一段的心理歷程,某種程度講,是有點理想主義的,只要是在相對複雜的人群社會關係中,上述的思路就未必能實現。因此,初入人人車,我心裡有所疑慮,行動有所保留,我也不確信這個決定是否正確。現在呢?現在,我很確信來到人人車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

(1)如果一個觀點是正確的,是有利於用戶的,大家就都會支持,且快速落地。這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區別。在大公司,每個個體的目標,未必與業務的目標、公司的目標一致,每個人權位最重的一定是個人發展和個人利益;在一家創業公司,大家穿一條褲子,相當長一個階段內,每個人的利益都與公司利益一致。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個比較重的領域,大公司的一支團隊反倒做不過資源更少的小公司的原因。

(2)在市場公關方面,老闆們拒絕平庸的與其他人相同的做法。大多數情況下,老闆們會更期待一種安全的做法,對於市場運營人員來說,創造力被極大束縛,人也會逐漸變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人人車的創造空間不僅符合我希望創新好玩的思路,也督促著我,在任何一個細節,精益求精,與眾不同。工作因此而充滿動力,也充滿樂趣。

(3)領導們都很牛逼,是極其難得的直接學習機會。四個創始老男人,都挺深沉,放大公司也都是vp級別的人,在即使最日常的溝通裡,也讓人受益匪淺。四個大叔放一塊簡直就是縱貫線。對於一個希望不斷學習的人來說,學費低,有療效,藥不能停。

(4)創業公司是屌絲合集?呵呵。作為一直在前沿行業工作的我,第一次有了六十歲的同事,文革後第一屆汽修專業大學生,在大眾待了一輩子,工作牛逼指數驚人,責任感像老黃牛;某男同事,是知乎大v,汽車行業專家,經常被各個電臺請去講節目;一個女同事,看著嘻嘻哈哈,其實是知名車友會會長,一呼百應;還有個特別帥的男同事,是世界名跑唯一指定華人試駕員。李健說了,只招最好的人,做最牛的事。果真如此。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由於在招人,最近我也和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姑娘,聊過人生職業選擇這件事。我自己一直遵循著下面幾個原則,分享出來,希望有用。

(1)知道自己要什麼最好;不知道也沒關係,可以用排除法。以前在美麗中國,一次workshop,大家都在一張紙上回答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人生苦短,一定要趕快發現想要的,隨後全力爭取。但是在真正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的那一刻,我發現之前的想法是錯的。實際上,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既沒可能立刻真正發現自己想要什麼,也沒必要馬上知道答案。回頭去看,會發現此刻的自己與當時的自己,視角、思路、決定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要做一個決策,可以先根據自己一定不想要什麼做排除。那些明確知道一定會遺憾的決定,直接拒絕就好了。不要糾結,不要疑慮,慢慢往前走,答案自然會有。

(2)當眾多因素出現時,分清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用比較學術的說法,叫“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人人車一週上六天班,很辛苦,如果週日有點事,會感覺這一週簡直沒有休息。對我來說,這並不是問題,但對於其他人,未必。和一個姑娘聊,她說,她嚮往這個工作機會,但就怕這麼辛苦受不了,有點糾結。我的建議是:明確什麼困擾是一時的,什麼困擾是一世的。如果是個想要珍惜學習機會的人,少休息就不是障礙。分清一時與一世,做選擇就不難。

(3)除了事,要跟的人,要合作的人,也決定了一個選擇的舒適度。所以,並非一定要幾次面試定終生,多在各個渠道去了解信息、收集信息,掌握的信息越多,做決策的判斷依據越精確。多和未來的同事聊,而且選在吃飯等非面試的場合聊,更容易知道新環境新同事是不是合拍。和不合拍價值觀不一致的人一起共事非常難受,人以群分,事半功倍。

(4)全面判斷做一個決定時,自己會失去什麼,得到什麼,看性價比,看決策成本。很多人問我,你去創業公司,沒風險麼?對於我來說,並非是自己出來創業,在大公司和在創業公司,其實都是在打工。創業公司成了,我的投資對了,有了財務自由的機會,這是佔了一個便宜;創業公司發展不如預期,我該學的學了,該賺的薪水賺了,最終只是沒有佔到便宜,卻並未吃虧。說到底,這個決定沒有讓我失去任何東西。學得更好更多,沒有什麼損失,why not?

現象也許很紛繁,但本質一定很簡單。好學的人永遠都能進步,機會也只會給努力爭取的人。

我以後想做什麼?我想用最高性價比,做最有效果的傳播,通過最有意思的營銷,培養國人正確的二手車消費觀念。我希望人們能意識到:二手車挺酷的,很環保,很健康;人人車挺牛的,很專業,很可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