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通过学习,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怀庆府志·金石篇》有多处记载:魏华存在沁阳阳洛山修炼得道,封为紫虚元君,号南岳夫人。未见到“二仙奶奶”这一词。而道教资料和史书中只说魏华存在阳洛山修道及江南的一些情况,根本未提她在沁阳修炼的事,更没有“二仙”一说。这是咋会事呢?《怀庆府志》说的,是修志的沁阳人伪造的么?志书是慎重的,不可能。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二仙奶奶只是民间的称呼,不上志可以理解。而史书和道书上没有记载她在沁阳的一段历史值得追究。再说史书和道书上说的阳洛山在哪里?是否就是沁阳的阳洛山?我把这些疑问向太昌叙说后,我们认为:要弄清楚这些,需了解她在江南的情况,要找到她在南方和北方的联系纽带。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之前我们虽经五、六年的学习查对,闭门研磨,作了些本地的肤浅的访问考证,成绩是有的,但证据不足。故按魏华存的行踪到南方考察,非常必要。九五年我的职称晋升基本过关,故于一九九六年初(农历正月二十六日)背上方便面第一次远征湖南。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在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找到了当时已七十多岁的王性忠道长。当下就介绍了魏华存从道的情况,并说经常有国际友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来此朝拜魏夫人,随即拿出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的蜂屋邦夫教授给她的信和蜂屋在中国各地考查所拍摄的照片(没有沁阳的)。王道长很热情,我们吃、住在观内。第二天,又领我们看观内的碑刻、观前的飞仙石,香港青松观捐资修建的观前照壁等。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又领我们拜谒了魏华存墓地,听说原来的墓地修建很好,文革中被毁,现在只留下一个土坑。之后,我俩在观内转悠,详细看了所有古今碑文和楹联。最使我们兴奋的是在《黄庭观简介》中看到“魏夫人于建武二年(公元318年)来南岳”之句,这和我们掌握的资料所说的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魏夫人随南逃人流经洛邑达江南是吻合的。根据王道长的介绍和刘氏碑记所说,我们在到黄庭观的第三天就去衡山县师古乡跃进村十胜利组找刘氏后裔。那天一大早,就下山。为了省钱,决定步行走小路。我俩对南方的稻田小路很感兴趣,一路高兴沿稻田绕来绕去,一直向前走。天下着闬闸细雨,迷了路,心急路滑,我不慎掉到了稻田里,棉裤都弄湿了。正好碰到一个老乡,说:“走错了,拐回向西再向北走四、五里就到了。”就这样又向回走,好不容易到了师古乡。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三里路走了四个多小时,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在师古镇吃了点东西,在跃进村找到刘氏五十五代孙,时为族长的刘雪春。费了很多口舌,方拿出三十代以后的半部家谱(三十代以前的半部已失落)。摘抄了一下午,有用的资料还未抄完,把我的照相机抵押在那里才把两本待抄的家谱带回黄庭观。连夜抄写,次日天刚亮,将家谱送还,遂乘火车离开湖南回沁阳。

第一次远征,取得不小的成绩。我俩异常兴奋,弄了一瓶白酒一分为二,就着自带的咸萝卜条,分享着胜利后的幸福。1996年,对我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从湖南回来,给二儿子办喜事,接着我母亲的心脏病加重住院,半年后病故。母亲的灵柩移出后,老秦提出要和我一块守灵,他哭泣着说:“你是无兄无妹,无姐无弟,我是独生子,咱俩就是亲兄弟,你妈就是我母亲。”一席话说得我无话可说。就这样,他穿上孝服,给母亲守了一夜灵,我俩就这样由朋友成了兄弟。这夜我俩天南地北谈了整整一夜。不久,我的主任医师职称也批了下来,真是“悲喜交集”的一年。

我陪秦太昌研究魏华存(2)

在悲痛中又和太昌哥去山东济宁,再南下江西安福县,二次去南岳黄庭观,带回了不少资料,三地都达到了目的,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受太昌哥的委托,我把两次三地所得,结合以前骑脚踏车奔跑于怀川各地二仙庙,遍访耆老、二仙信徒的资料,经反复查阅史书、道书和地方志,进行日夜研磨,对照揣度整理成《魏华存史料(交流稿)》。这本《资料集》于1997年初付印2000册,并附《倡议书》200张。我们这个劳动成果,虽不是什么名篇巨著,只是些散碎的资料。但我俩的心是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