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我不是藥神”火了,豆瓣評分達到了9.0。

徐崢出手果然沒讓大家失望,正大家等待徐崢要到哪裡再“囧”一下的時候,他卻給我們帶來了這個笑中帶淚的現實題材的影片,讓我們笑過、哭過之後,又不得不思索一個問題:

仿製藥!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我不是藥神”的火爆,讓印度仿製藥進入了人們的視線。那麼,印度仿製藥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前,印度99%以上的藥品專利和近90%的藥品供應由跨國藥企把持,也讓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這時候,讓印度人深深感謝的一個人走上了臺,她就是英迪拉·甘地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1972年,英迪拉·甘地成為印度總理之後,推動政府大量兼併製藥公司,而且還推出新專利法,不再授予藥品以產品專利,只授予方法專利,並大大縮短了專利的有效時間,進行了藥品價格控制。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紛紛敗走,印度製藥公司迎來了發展的絕佳機遇,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的山寨之路。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1995年,印度加入WTO也簽訂《知識產權協議》,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贏得了10年的過渡期。從1972年到2005年,印度製藥企業抓住這個33年的時間,重點開發仿製藥市場,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升級研發投入,最終成長為全球製藥業大國。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2005年之後,各跨國製藥企業再次搶他登陸印度,以為印度已經加入WTO,知識產權保護也與國際接軌,認為有利可圖的時候,印度利用WTO例外原則,推行了強制許可制度,並在專利法中增加了關於強制授權適用範圍的條款,允許強制許可制度下的仿製藥可以出口到無相關生產能力的地區和國家。

“我不是藥神”的背後:印度仿製藥的崛起之路

這樣的制度模式下,印度仿製藥發展迅速,佔全球仿製藥市場的1/5,藥品出口總額已達到130億美元。其實,印度仿製藥的發展過程,也為

中國提供了借鑑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