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你到底有没有毒?

也许,从小到大,你没少听这些“教导”——

方便面,面饼是劣质油炸的,会留在胃里32小时不消化,里面的添加剂有毒、防腐剂有毒、泡面桶有毒,吃多了会老年痴呆……

方便面,你到底有没有毒?


那么,方便面真的有毒么?

方便面致癌?


方便面“垃圾食品”的恶名开始于本世纪初。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

他们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用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随后引起各国媒体报道。人们一度将丙烯酰胺称为“丙毒”,“丙烯酰胺可致癌”也变成了“方便面可致癌”。

丙烯酰胺到底致不致癌?

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把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所谓2A类致癌物,是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的物质。换句话说,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但证据不够。

丙烯酰胺的致癌风险,关键取决于摄入量。

2002年瑞典关于丙烯酰胺的研究报告发布后,世卫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开始在全世界检测各种食物里的丙烯酰胺含量。这项检测一共做了两年,覆盖24个国家,数据也比较全。

从这份数表看,丙烯酰胺含量最高的不是油炸食品,而是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 mg/kg;其次是炸薯条这类的高温加工土豆制品,平均含量为0.477 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的含量也不低,平均含量也有0.313 mg/kg。

方便面,你到底有没有毒?


来源: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关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

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根据各国的摄入量,认为人类的丙烯酰胺平均摄入量大致为1µg/kg bw(body weight)/天,而高消费者大致为4µg/kg bw/天。

丙烯酰胺是可能致癌,但目前世卫组织的权威机构还没能搞清楚,多少含量的丙烯酰胺才能致癌。他们只能根据现有的摄入量,判断“原来一天吃这么多丙烯酰胺是安全的”,进而反推出摄入量的均值。

如果我们真要计算,丙烯酰胺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是0.2 mg/kg,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想要中毒,至少得吃25公斤薯片。正常人根本吃不到这个量。

所以,至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证明,人在每天正常摄入食物的情况下,食物中的丙烯酰胺能够致癌

也没有充足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有明显相关性。

方便面致病?


你大概率看到过这样一个流传多年的震惊帖——“惊!方便面竟在胃中32小时无法消化”。

帖子图文并茂、“声泪俱下”地告诉读者:你看,一天多了,连胃酸都不能使它消失,方便面是用什么不可描述的东西做的啊?

其实,所谓“32小时无法消化”的谣言,完全违背了人类食物消化速度的基本常识。方便面即便是经过油炸,它本质还是小麦面粉拉出来的面。一般来说,我们消化谷物的时间仅有1.5-3小时。

史蒂芬妮·巴丁(Stefani Bardin)和哈佛大学胃肠道科学的医生布雷登·郭(Braden Kuo)用摄影胶囊拍摄,左边是方便面,右边是纯天然食物,这是刚吃进肚子里时的对比 / Stefani Bardin YouTube

方便面,你到底有没有毒?


两个小时后,人肚子里的面已经基本看不出来形状,和右边的纯天然食物一样消化得差不多了 / Stefani Bardin YouTube

接下来是棕榈油。

在不少养生自媒体号里,棕榈油因为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50%(一般植物油都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介于猪油和黄油之间),顶着“品质最差植物油”的帽子,成为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首先要澄清的是,2010年即有研究证实,饱和脂肪的摄入和心脑血管疾病没有任何关系;而饱和脂肪吃得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脏病发病风险相同。

其次,得益于棕榈油脂肪酸独特的空间结构,即便它含有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和高单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如花生油、橄榄油)一样,对人胆固醇水平都没有负面影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站的张坚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在中国人的膳食模式下,吃棕榈油并没有升高胆固醇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只要你正常吃棕榈油,不超过健康权威的推荐量,棕榈油不会影响人的血脂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油炸方便面的锅里,棕榈油可能是最健康的选择了。

得益于高饱和脂肪酸含量,棕榈油是最稳定、保质期最久、发烟点最高的一种油脂。说白了,适合中国人炒菜,也适合油炸。

这点是大豆油和菜籽油所不能做到的,一般的植物油炸不了多久就发生氧化变质,发黄发黑,容易产生致癌物,棕榈油却可以久炸而不变色。

必须提醒的是,任何一种油,吃超标了,都会有风险。

添加剂要命?


2011年4月,台湾出现了一起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加入有害塑化剂(DEHP)的事件,涉及了多家饮品;2个月后,有四款方便面粉包和酱料在香港被检出含有塑化剂,将此次食品安全危机推向了高潮。

于是,就有了“方便面里有防腐剂,吃多了会变木乃伊”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谣言。

首先,防腐剂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本身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而我们日常吃的醋、糖、盐都可以用来防腐。

在食物稀缺的古代,腌制就是古人想出来的延长食物保存时间的重要方法。比如,用糖腌制水果做成蜜饯,用盐腌制猪肉、咸鱼、青菜等,就是利用糖、盐吸收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甚至吸收周围其他细胞的水分,从而抑制微生物对食物的破坏。

今天,食品中已经有各种化学合成的防腐剂,听起来吓人,但添加它们,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吃的更安全。

比如鱼类、肉类加工食物中最常见的防腐剂亚硝酸钠,可以抑制肉毒杆菌的增长;面包、糕点、豆制品种常添加的丙酸钙,对防止黄曲霉素有奇效;酱菜里最常用的双乙酸钠安全无毒,防腐效果好,最终在人体内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有些食物,不添加防腐剂,也未必健康。而非要揪住方便面里防腐剂不放的人,酱油也不要喝了,酱油里必加的苯甲酸钠也是防腐剂。

事实上,大家真正在意的方便面,并不怎么需要添加防腐剂。

这与它的制作工艺有关。世界方便面协会(WINA)的官网显示,非油炸面会用80℃的热风干燥30分钟以上,油炸方便面在油炸过程中的水分含量,也会从30-40%降低到3-6%。

方便面的制作流程决定了它的面饼很干,水分活度很低,微生物一般无法生长,所以不会有、也不需要有太多防腐剂;酱包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高温杀菌、密封包装,也不用多添加防腐剂。

方便面碗不行?


多年来,关于泡面桶的材质传言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泡面桶壁上的蜡会在胃里形成一层蜡膜”,言之凿凿,令人闻风丧胆。

首先,涂蜡工艺并不会应用在泡面桶上。因为食品级的石蜡耐热性低,耐热温度不能超过40℃,泡面得用开水,石蜡熔化,面桶就会漏水。所以,食品级的石蜡涂在冷饮杯内比较多。

而且,涂蜡杯越来越少,逐渐被双淋膜杯取代。也就是我们摸到的泡面桶内壁,

手感滑滑的那层“蜡”,其实是食品级聚乙烯淋膜

关于聚乙烯淋膜也曾有过谣言,称聚乙烯会在65℃以上的温度环境下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2015年,上海市质监局对68批次聚乙烯淋膜纸塑复合方便面碗开展了安全评估,分别探索其在盛装水和油脂类食物的条件之下,加热至100℃时,是否有增塑剂、抗氧化剂、双酚A或其他物质迁移至食品中。

评估结果表明,68批次方便面碗均未检出上述物质迁移。

至于聚苯乙烯,考虑到它可能在高温下释放出苯乙烯,早在2005年就被中国淘汰了。但美国、欧盟、日本一直没有弃用,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正常从聚苯乙烯包装材料中释放出的苯乙烯不可能达到有害剂量,所以允许用它来盛装食品。

总之,只要购买正规商家生产的泡面,就不用担心泡面桶上滑滑的涂层了。

方便面“失宠”

方便面,你到底有没有毒?


不过,客观来说,方便面确实不够健康。

100g方便面,碳水化合物占50%,脂肪40%,蛋白质10%,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没有姓名,且有高盐多油之嫌。尤其对碳水化合物摄入偏多的亚洲人来说,天天吃,当然做不到营养全面。

所以吃方便面,打个鸡蛋,加上青菜、胡萝卜,再来两片奶酪,也能凑合均衡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