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辦法!

在生產過程中,由於不少農戶施用肥料不當產生肥害,造成農作物品質變劣,產量降低,因此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辦法!


產生肥害的原因

一是肥料濃度過大。一次性施入化肥過多或施肥后土壤水分不足,造成土壤溶液濃度過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難,致使植株萎蔫甚至枯死。如土壤溶液中鹽分濃度達到0.3%時就會使蔬菜等作物對肥水的吸收發生障礙,出現反滲透現象,根系中根毛細胞原生質就會失水,發生生理乾旱。如氮肥過量,氨揮發遇到空氣中的霧滴和作物葉片上的水珠時會溶解,形成鹼霧或鹼性小水珠,灼傷作物,並在作物上產生焦枯斑點。作物過多地施用某種營養元素,不僅會對作物造成毒害,還會妨礙作物對其他營養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過量會引起缺鈣,硝態氮過多會引起缺鉬失綠,鉀過多會降低鈣、鎂、硼的有效性,磷過多會降低鈣、鋅、硼的有效性。

二是有毒氣體危害。有的地方氮肥施用量越來越大,特別是施入易揮發的氮肥,如碳銨、氨水等,易產生氨氣。如在瓜類苗床或棚室生產中幹施碳銨、尿素的,均易發生氨揮發中毒。這是因為銨離子在亞硝化細菌作用下,轉化為亞硝酸,亞硝酸氣化產生的二氧化氮氣體會毒害作物,作物葉片上出現不規則水漬狀斑塊,葉脈間逐漸變白。

三是“生肥”熱害。新鮮的豬牛糞、雞鴨糞和綠肥未腐熟直接施用,且施用量又大,肥料在分解過程中產生有機酸和熱量,造成作物根系受傷而出現肥害。

四是近根施肥。在施肥時有的人以為肥料越是靠近作物根系,吸收越快、效果越好,在施肥時往往挨著作物根系開溝施下,根部最活躍的根系層遭到破壞,減弱或失去其吸收肥水的能力,作物會出現明傷或內傷。

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辦法!


防治對策


一是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緩衝能力。利用有機膠體,吸附化肥的陽離子,降低土壤溶液濃度,提高土壤養分緩衝能力,能有效地減少和避免農作物發生肥害。

二是提倡全層深施肥。全層深施肥能使肥料均勻分佈於整個耕作層,被土壤吸附的陽離子數量相對增加,土壤溶液濃度不至於升得過高,從而使作物免受傷害。

三是不施“生”肥。旱地作物施用生肥易“燒根”,水田施用未腐熟的綠肥堆肥、餅肥,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亞鐵、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呈油花狀懸浮物,直接或間接抑制水稻的代謝,導致“坐蔸”而形成僵苗。

肥害發生原因及防治辦法!


四是限量施化肥。化肥一次性施用量過大,既不科學又不安全,每畝一次性施用化肥的用量因地力、苗情、土質而定,通常每畝施碳銨一次不宜超過60公斤,氯化銨不宜超過40公斤,尿素不宜超過20公斤。不耐肥的作物和幼苗適當減少,沙土田要“少吃多餐”,防止漏失。

五是定距穴施肥。穴施、點施、溝施化肥,不能離根太近,更不可靠根施,一般淺根作物和幼苗施化肥要離根10~15釐米,深根作物和中、大苗施化肥要離根18~25釐米為宜,以免傷害根系而導致死苗。

六是在苗床和保護地施肥,除了要按照上述施肥要求外,還要注意適當開窗換氣,防止氨氣積累,要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溼潤,降低土壤溶液濃度,避免濃度過高發生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