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陷入"AI同传造假",人工智能的路还有多远?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落幕,科大讯飞却陷入了"AI同传造假"的风波。9月20日,一位同传译员在知乎上发文称,在上海的一场会议中,讯飞的翻译其实为人工同传,并非机器智能翻译,并且译文由机器进行朗读。

科大讯飞陷入

这容易让观众产生"都是人工智能翻译"的错觉,而忽略背后同传译员们的劳动成果。对此,9月21日,科大讯飞的回复是,"科大讯飞从来没有把同传翻译包装成机器翻译。"

科大讯飞方面解释智能会议系统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全自动翻译,系统识别中文并转化成英语、日语、韩语等同步显示在屏幕上;另外一种就是在专业的会议上,直接获取现场同传的声音,再同步到大屏幕上。

科大讯飞陷入

科大讯飞方面还提到,当机器同时提供转写和翻译服务时,文字展示区Logo显示为"讯飞听见—离线翻译系统";机器仅提供转写服务时,文字展示区Logo显示为"讯飞听见"。讯飞听见是科大讯飞旗下提供语音转写、翻译的平台。

尽管目前语音识别成为AI的先行领域,但是语音翻译依旧是一大难题,现阶段无法精准翻译属正常现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识别同传的译文在业内属于普遍的做法,不少公司以此进行夸大宣传。

科大讯飞陷入

谈及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能否代替人工是关注焦点。在语音领域,科大讯飞表示,希望通过语音转写和翻译技术帮助同传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形成人机耦合的同传新模式,并不是去替代同声传译。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不同场合均表示,人机协同、人工智能+行业,才是未来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做成的。

科大讯飞陷入

在走向人机耦合的操作过程中,智能固然离不开人工,但是,双方在配合工作中发生了"摩擦"。

在近年来大众对于人工智能、人工翻译的期望颇高。而反观公司,也有将产品"赶鸭子上架"的情况出现。当然,语音方面有不少成熟的解决方案,然而观众的预期和企业产品效果之间差异过大,也导致此次风波发酵。

在2017年,科大讯飞就曾表态: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需要"被神化"。 "目前,机器翻译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在衣食住行等常用生活用语上的中英翻译可以达到大学六级的水平,能够帮助人们在一些场景处理语言交流的问题,但距离会议同传以及高水平翻译所讲究的'信、达、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科大讯飞陷入

目前科大讯飞是全球唯一在语音合成中机器超过人工的公司,在安静的环境下,演讲主题确定的情况下语音准确率高,但是多人说话噪音环境下的识别率是关键。在他看来,通过大规模后台服务集群,语音识别正在走向实用。同时,用户也对方言、多人说话、安全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科大讯飞陷入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需要得到攻克,这就涉及到机器的知识、情感、逻辑等能力。而这三个人类在幼儿时期就能掌握的机能,对于机器来说是难上加难。语音本身不是最难,但是语言背后需要人类的知识系统以及专业领域的能力,这些数据的掌握并非易事。而人工智能公司目前对翻译的野心很大,短时期内系统性地解决还是较为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