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省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二)——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川省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二)——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川省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二)——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审计情况表明,2017年,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省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和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程”,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77.99亿元,增长9.4%,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激发活力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措施,全年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900亿元。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持发展支出达1733亿元,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807.5亿元。加快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全省共设立55支政府投资基金,协议约定投资额374亿元。完善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700亿元。加快PPP项目落地实施,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采购落地的项目开工率达到80%。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持续抓好“三农”工作,全省投入948亿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增强县级统筹整合安排能力。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比连续四年稳定在65%左右,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投入达1379.8亿元,为推动民生领域补短板提供了财力保障。

——聚焦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全省投入749亿元实施22个扶贫专项计划,贫困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71亿元,扶贫“四项基金”2017年底规模达110亿元。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清理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启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试点,发行置换债券2001.4亿元。全省投入449亿元,支持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动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

——持续深化财税领域管理改革。着手推进调整省以下增值税收入划分改革,2017年12月起全面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完善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省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为104项。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下达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2188.07亿元,提高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出台地方预决算信息公开操作规程,统一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方式。

聚焦四川省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二)——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毛中根(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审计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我省审计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中心任务,聚焦推进四川高质量发展和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方式方法创新,增强审计监督效能,在服务改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好政策落实的“督察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审计工作服务和落实“一号文件”要求,促进“三农工作”稳步发展。2017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强调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供给效率和竞争力;2018年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绘就了我省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总蓝图。审计情况表明,全省持续抓好“三农”工作,投入948亿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出台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支持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审计情况表明,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比连续四年稳定在65%左右,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投入达1379.8亿元,为推动民生领域补短板提供了财力保障。报告中披露,审计继续把民生资金和项目作为审计监督重点,开展了强农惠农财政补贴资金 “一卡通”审计调查、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等重点工作,充分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有力促进了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绩效。

聚焦四川省2018年审计工作报告(二)——围绕新时代治蜀兴川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良性互动”

汪洋(省政协委员、成都行建城市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到审计工作报告单独用一个板块报告了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的相关审计情况,其中提到了污染防治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报告显示我省各地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反映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和医疗废物处置、自然保护地调查发现的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揭示,凸显了我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揭示问题是审计监督的主要方式,但不是根本目的。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要通过督促整改,完善体制机制,进而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我支持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开展审计监督,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这样的审计督促整改,完善体制机制,进而维护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希望下一步继续拓宽审计面,特别是对扶贫、涉农、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财政支出以及各类专项资金和国有资产加大专项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有效。

□李晓强 韩勇 任梓熙 筱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