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直言不諱,連續三次被貶,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說敢為,進入仕途後,他清楚地看到宋王朝在太平掩飾下的各種弊端,因此不斷地向朝廷提出各種建議。

范仲淹立身孤高,報國奉行“以言為先”,因此他諫言無忌,以至危言多犯,屢言屢貶,乃至在連續三次遭到被貶後,喊出了一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名言。

范仲淹直言不諱,連續三次被貶,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第一次被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范仲淹上書《乞太后還政奏》,請求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劉太后)“卷收大權,還上真主”,讓“春秋已盛”年滿20歲的宋仁宗親政。

范仲淹之前還諫阻宋仁宗率百官舉行拜太后壽儀,這次上奏,更加觸怒了章獻太后,直接把范仲淹貶出京城,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

范仲淹的大膽言行,也使曾經推薦他的晏殊擔心會受到連累,而把范仲淹叫屈嚴加責備,但是范仲淹繼續直言:“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仙。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反映了范仲淹寧死不默的精神。

范仲淹直言不諱,連續三次被貶,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第二次被貶:明道二年(1033年),章獻太后去世,宋仁宗開始親政,想做出一番作為的仁宗開始提拔了一批太后垂簾聽政時受到壓制的官員。范仲淹也由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任上被召回京城,成為了一名諫官。

諫官的職責就是向皇帝提意見,不久,宋仁宗因為寵幸尚氏、楊氏二妃,而準備廢黜郭皇后,范仲淹和御史中丞孔道輔率眾諫官到宮門外,高呼不可廢黜郭皇后,結果,范仲淹又被貶出京城,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即使如此,范仲淹還在《睦州謝上表》中反覆勸說仁宗:“有犯無隱,人臣之常;面折廷爭,國朝盛典。”

范仲淹直言不諱,連續三次被貶,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第三次被貶: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由蘇州知州提拔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回京。歸來的范仲淹,談事論事更加直言。

當時,呂夷簡任宰相,范仲淹因不滿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任用親信,便把一些要員的晉升情況繪製成《百官圖》上呈給仁宗,指著上面開列的百官晉升順序說:“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對宰相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勸說仁宗親自掌握官吏升遷之事。

范仲淹此舉把位居人臣之極的呂夷簡氣的暴跳如雷,他反在仁宗面前訴說范仲淹越職言事,舉薦朋黨,離間君臣。這一次,范仲淹又被貶出京城,任饒州(今江西潘陽)知州。

范仲淹直言不諱,連續三次被貶,喊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這次,范仲淹幾乎困死於嶺南,妻子李氏病死在饒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縣令的梅堯臣,寫了一首《啄木》詩和一首《靈烏賦》給他,勸范仲淹學報喜之鳥,不要像烏鴉那樣“招唾罵於里閭”,以後要拴緊舌頭,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寫了同名的《靈烏賦》給梅堯臣,在該文章裡斬釘截鐵的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一句和他的另外兩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為世人所千古傳頌。

本文參考文獻:《帝國的臉譜·北宋官場眾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