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直言不讳,连续三次被贬,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说敢为,进入仕途后,他清楚地看到宋王朝在太平掩饰下的各种弊端,因此不断地向朝廷提出各种建议。

范仲淹立身孤高,报国奉行“以言为先”,因此他谏言无忌,以至危言多犯,屡言屡贬,乃至在连续三次遭到被贬后,喊出了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名言。

范仲淹直言不讳,连续三次被贬,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一次被贬: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上书《乞太后还政奏》,请求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让“春秋已盛”年满20岁的宋仁宗亲政。

范仲淹之前还谏阻宋仁宗率百官举行拜太后寿仪,这次上奏,更加触怒了章献太后,直接把范仲淹贬出京城,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

范仲淹的大胆言行,也使曾经推荐他的晏殊担心会受到连累,而把范仲淹叫屈严加责备,但是范仲淹继续直言:“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仙。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反映了范仲淹宁死不默的精神。

范仲淹直言不讳,连续三次被贬,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二次被贬:明道二年(1033年),章献太后去世,宋仁宗开始亲政,想做出一番作为的仁宗开始提拔了一批太后垂帘听政时受到压制的官员。范仲淹也由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任上被召回京城,成为了一名谏官。

谏官的职责就是向皇帝提意见,不久,宋仁宗因为宠幸尚氏、杨氏二妃,而准备废黜郭皇后,范仲淹和御史中丞孔道辅率众谏官到宫门外,高呼不可废黜郭皇后,结果,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城,任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即使如此,范仲淹还在《睦州谢上表》中反复劝说仁宗:“有犯无隐,人臣之常;面折廷争,国朝盛典。”

范仲淹直言不讳,连续三次被贬,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三次被贬: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由苏州知州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回京。归来的范仲淹,谈事论事更加直言。

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范仲淹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便把一些要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百官图》上呈给仁宗,指着上面开列的百官晋升顺序说:“某为超迁,某为左迁,如是为公,如是为私,意在丞相”,对宰相的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仁宗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范仲淹此举把位居人臣之极的吕夷简气的暴跳如雷,他反在仁宗面前诉说范仲淹越职言事,举荐朋党,离间君臣。这一次,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城,任饶州(今江西潘阳)知州。

范仲淹直言不讳,连续三次被贬,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次,范仲淹几乎困死于岭南,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招唾骂于里闾”,以后要拴紧舌头,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名的《灵乌赋》给梅尧臣,在该文章里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一句和他的另外两句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本文参考文献:《帝国的脸谱·北宋官场众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