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60年前,密云人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与20万水库建设者一道,顽强奋斗,艰苦奋斗,开工建设密云水库,开始了移山造海、兴利除害的伟大壮举,创造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水利奇迹。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密云人民接力奋斗、共同奋斗,严格落实保水责任,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续写了生态文明建设壮丽篇章,擦亮了“生态密云”金名片。

60年后的今天,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密云人民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密云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弘扬密云水库精神,牢固树立奋斗幸福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行保水政治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为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而努力奋斗!

不忘初心 饮水思源

那天,夕阳凝重在山头上

爷爷领着我从新迁入的村子往老家走

……

突然,爷爷在村口的玉米地边站住了

他愣愣地站着。然后就蹲在

一口已经被填埋了的老井前抽烟

……

“明天就要拦洪啦”爷爷喃喃地说

他站起身来,收起烟锅

整整衣服,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脸颊贴在地面,双臂向前

在地上呈弯曲型的拥抱姿势

此时,爷爷紧紧地与一望无际的燕落平原

抱在一起

与这口老井抱在一起

与此刻坚定的告别抱在一起

还有,这年秋天的果香,粮仓,大瓦房

以及,这沉甸甸的

乡愁……

60年前,在密云群山环抱中,潮白河冲积扇平原上,曾有这样一片沃土,滋养着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然而,为了修建密云水库,几万人放弃了世代居住的祖宅和肥的流油的土地……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诗中描写的就是移民搬迁走的农户,那份难舍故土的情感和那份沉甸甸的乡愁。“那时,每逢雨水少的年份,石匣城旧址就会露出地面,我的老太爷便带着我的爷爷和爸爸回到石匣旧城,寻找曾经的旧宅,抚摸残砖旧瓦,讲述清晰而又模糊的陈年旧事……”第四代水库移民尉红英说。

尉红英的老家住在石匣西街,家中曾经开办了印刷作坊,20来间临街房,前店后厂,家道殷实,生活很富裕。1958年,为了修建水库,建于明代的石匣古城面临集体搬迁。“听老人说,当时爷爷奶奶都想不通,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这样搬走了,谁不心疼啊!在搬家的头天晚上,老太爷在院子里转了半宿,坐在井台上一锅儿接一锅儿地抽烟。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大家看到水井被老太爷填了。”尉红英回忆着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移民往事,不禁眼眶湿润了……“当时老太爷就和大伙儿说了一句话:‘无论是舍小家,还是舍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咱啥也别说了,搬吧!’”

就这样,尉红英的太爷爷舍弃了积累了一辈子的家业,赶着两辆马车,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十几里之外的高岭公社瑶亭大队。当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只能挤在临时租的房里,补偿的6间新房两年多才得以住进去。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像尉红英家一样的,还有现居住在河南寨镇的王文达一家。“那时,我16岁,家里不愁吃不愁穿。村里的土地肥沃,抓一把都流油儿,而且地也多,一垄就是一亩地,收玉米、稻子的时候,像我年纪小,一天只能收半垄,因为日子好过,很多外村的姑娘都抢着嫁到我们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文达一脸的自豪。随着水库的修建,王文达丢掉了家产,一辆马车拉上两卷铺盖和几十斤粮食,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成为了第一批搬迁的移民。“走的时候,望着家里刚盖好的5间大瓦房,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尉红英家和王文达家只是当年水库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据统计,当年密云水库155米水位高程以下的村有65个,涉及11510户、55309人移民搬迁,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在密云城关、高岭、东田各庄、西田各庄、塘子等5个公社的84个村,还有的迁往顺义等临区。

移民搬迁的顺利完成,给水库开工建设开了个好头。

1958年9月1日,密云水库顺利开工建设了,几万民工从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以班、排、连、营、团为建制,聚集到开工典礼大会现场。会场上,红旗招展,歌声震天。人们雄心万丈,誓要完成“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王宪作为工程总指挥,曾回忆到:为了保证大坝的施工质量,他们专门成立了质量检查站,挑选300多名质检人员在实验室和现场严格把关。工人们在土料中哪怕是发现一小块木片、一根小草也要主动捡出来。临近汛期时,质检人员发现已经垒好的坝体9米深处有一些地方没有夯实,指挥部毅然决定挖掉重修。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康克良,曾参与密云水库建设的全过程,对于当年的人和事至今记忆犹新。康克良所在的密云支队是最先抵达施工现场的队伍之一。“潮河隧洞248米、白河隧洞419米、走马庄隧洞137米……这些都是我们密云支队打的。”谈到当年做过的工程,康克良至今如数家珍。

打隧洞在各项工种中,算技术工种,也是最艰苦的一项。在参与施工的工人队伍中,密云支队以擅长打洞子(即钻隧道)而著称。为了抢进度,密云水库临时从怀柔水库工地调来1000名密云民工,专门打洞子。打隧洞的程序是先爆破,再由工人用钻头钻,每人手里拿的风机钻就有60多斤重。虽然工地上给每个工人都配备了雨衣、雨鞋、口罩等防护用品,但是大家嫌麻烦,谁都不愿意戴。为了防尘,本来应该浇上水再打眼儿。“可是工人们嫌打水眼儿慢,全都打干眼儿。每个人下工的时候都跟小面人儿似的。”康克良感叹。

“单臂英雄”李世喜是水库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他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参与工程建设从来不甘人后。1958年春,他主动报名参加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十三陵水库修完后,他又主动请缨,转战密云水库。在密云水库工地上,李世喜带领22名年轻人组成突击队,推车运土上坝。工地上千军万马,只有他一人是独臂推车。凭着健壮的体魄和惊人的毅力,凭着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实践经验,李世喜一点儿不落后于其他健全的工友。开始他的小车一次只能装三四百斤土,后来他改装加大了小车的容量,一趟能装七八百斤土。可问题又来了,车子一沉,他的独臂不太好掌握平衡。于是,他把挂在肩膀上的带子加宽,减轻手扶重量,并在车子两侧各加三两个土筐,使重心下移。这样一来,小车既稳当又能装。突击队员们纷纷学习李世喜的经验改装小车,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一时间,“李世喜精神”传遍工地。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成了工地上的标兵。

像这样的感人事迹,在密云水库工地上数不胜数。由于当年施工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以人工为主,密云水库调集了京津冀三地28个区县的20余万名民工参加建设。正因为有无数“李世喜”式的民工无私奉献,密云水库才能创造“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

60年一甲子,情牵几代人。60年,为保密云水库建设、保护水源,密云先后三次大移民,近7万父老乡亲搬离故土;60年,无数的人日夜坚守,为密云水库的建设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60年,无数个魂牵梦绕的日夜,离乡人至今仍思念那一砖一瓦一井……

60年,密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密云水库作为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给密云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人民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通水,千里而来的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蓄水量持续回升。

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如今密云水库的壮美离不开为修建密云水库无私奉献与牺牲的几代密云人,他们舍已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密云水库的历史丰碑上,密云人将秉承着世代相传的精神,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共同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

60年前,京北密云群山间,潮河、白河河谷中,几十万民工喊着号子,用人力堆砌拦河大坝。仅仅两年时间,大坝全部落成,燕山群岭间高峡出平湖,密云水库漾起万顷碧波。蓄水半个多世纪,密云水库滋润了几代北京人的生活,密云人民肩负起了“保水”这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关闭污染企业、退出网箱养鱼、停办库区旅游、畜禽禁养、清退库中岛、库滨带建设……为保密云水库一盆净水,密云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库区155米高程以下涉及的10.4万亩耕地全部退出耕种;库区原本属村集体所有的94个库中岛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库滨858家养殖场全部清退,库区内实施生态修复,划定867平方公里的禁养区,占到全区面积的40%;除了清洁库区环境,水务部门还对123条水库上游的小流域进行生态治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物,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正是通过这样常年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密云水库水质始终长期保持可以直接饮用的国家二级标准。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密云水库接受南水北调进京的汇水, 现在水库蓄水量突破22亿立方米,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位,密云水源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为进一步加强保水工作,密云积极探索完善保水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区级保水总队、镇级保水大队、村级保水中队三级管护体系,建立1600余人的保水队伍,增强保水力量参与水源管护,实现全民保水、人人保水。不仅如此,还利用科技技术,提升水源保护质量,全面加强密云水库及周边环境保护。今年1月,密云水库库滨带水源保护围网工程竣工,全长290公里的铁质围网让密云水库首次实现全封闭管理,水库重要点位安装摄像探头,严密监控。

近日,记者来到密云水库西南岸的溪翁庄镇,只见环库已架起了银白色的金属围网,高约2.5米,顶部还带有蒺藜,防止有人攀爬入内。围网之内四野无人,唯有崇山峻岭环绕清澈库水。“你看这围网严丝合缝,上头还带尖,别说人了,就连鸡鸭都不能进去”。听说想进入库区,一位住在附近的村民连连摆手。

现在的密云水库已经筑牢了人防、物防、技防这三张安全网,游客和违法者被阻挡在外,一盆净水被牢牢护住,库周的环境也更加接近原始状态,密云人民保护水源的意识也随之提高。

然而,保护密云水库,不仅需要提高保水意识,完善保水机制,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如何在管理上下功夫?过去水库管理受体制机制限制存在着涉及部门较多,监管责任不明,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密云积极探索水库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水库管理处、生态办、农业局、环保局、城管执法监督局、国土分局、工商分局7个部门的执法力量,抽调执法人员组建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建立实体化的区域综合执法机制,加大水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水源绝对安全。今年8月,北京市政府将在一级保护区内涉及农业、环保、城管3个部门的131项执法权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授予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执法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快停车,树林里有辆黑色轿车。”8月22日晚上12点多,水库执法队员开车巡查至黑卧村附近时,岸边停放的一辆轿车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里是密云水库的重点监控区域,未经允许任何人严禁进入,这辆车的出现,让大家立刻提高了警觉。执法人员下车查看,发现车里没有人,难道车里的人是冲着水库鱼来的,并不在岸上?执法人员立即联系水上执法队员,水陆两队同时展开搜索,经过半个小时的寻找,执法人员在10号坝将正在钓鱼的周某查获,当场对其处以500元的罚款,并没收渔具。

据统计,截至目前,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共制止垂钓、电鱼等违法行为51136次,清理进入库区车辆14693辆,制止放牧229次,罚没物品4156件,立案498起,罚款105万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治,密云水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水库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执法的成效有目共睹。“没有什么事比保护水库更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在保水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水库以纯净!”水库综合执法大队一位队员的话,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密云人民保护水库的决心。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密云水库,流淌着首都的生命之水,要保持水质清洁,除了保护水库的一级水源地外,还需从源头阻断污染物入库。密云区域内共有大小河流63条,其中白河、潮河、清水河等主干河流都将汇入密云水库。为了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密云实行了最严格的“河长”制度,将北京市“五无”标准升级为“十无”标准,深入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对全区河道实行分级分段管理,让汇入密云水库的每一条河流都“来路清白”,密云保水、治水工作推向新高潮。区域综合执法机制将多头管水的部门负责转变为首长负责,部门共治,与河长制的要求高度契合,已成为河长们手中的一柄利剑。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水库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水库一级保护区和上游主要河道网格化管理、推进“五保水”工作,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机制的完善,使密云形成了“全覆盖”“全天候”的水源监管模式,全面杜绝任何形式的水污染。

今年是密云水库开工建设60周年,为落实保水第一责任,保障首都城市用水安全, 6月1日,密云再出手,清退水库上游流域涉及9个镇的共71家的水产养殖户,从源头出发,对每一滴入库水质负责。

“清退后,政府发放的补贴款,再加上原场地植树造林也能有一些收入,我相信今后会有新的出路,我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着眼前被夷为平地的鱼池,大城子镇养殖户王文友并没有气馁。

2003年,一直搞网箱养鱼的王文友响应政府“退出水库网箱养殖,进山养鱼”的政策,撤了网箱,进山建场摸索养殖鲟鱼。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生意风生水起,他经营了15年的碧水清清垂钓园在当地小有名气。大城子镇依山傍水,这几年,水产休闲渔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新型支柱产业,全镇共有12个渔业养殖户,仅2017年,销售成鱼达到24万公斤,王文友算得上是大城子镇的渔业养殖大户。虽然水产养殖让一家人的日子富裕起来,但王文友明白,对于这种大规模集中饲养的养殖场来说,鱼饲料等的确对水源有污染。最终,王文友成为大城子镇第一个主动递交退养申请的人,并第一个拆除了鱼池。

像王文友一样,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除一户不在村中的村民外,已有70家渔业养殖户递交了退养申请,养殖户的存塘鱼正在加速变卖。下一步,密云将启动整治阶段,加速鱼池和地上物拆除工作,将“退鱼”进行到底,确保水库水质清澈不被污染。

半个多世纪的保水,构筑了密云良好的生态环境。站在密云水库66米高的大坝上远眺,碧蓝的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一眼望不到尽头,清澈平静的湖水周围是茂密葱郁的树林,时不时有各种鸟儿在这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密云水库能有今天这般诗意的画面,离不开密云人民的精心守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像对待生命一样珍惜水源”。区委书记夏林茂对密云坚决履行好“保水”首要政治责任的表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多少年来,密云人民始终牢记保水职责,毫不松懈,绝不动摇,保护首都生命之水,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密云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进行调研,当听到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停掉了水泥厂,他称这是高明之举。

为保密云水库这一盆净水,密云也有余村类似的经历,停掉了密云水库的旅游活动,关闭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游乐场——密云国际游乐场,关闭了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200多家工业企业,拆除了水库坝上的商业、餐饮、娱乐等设施,撤出了网箱养鱼……密云人坚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生态立区”,发展绿色经济,密云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向着建设生态富裕创新和谐美丽新密云的目标迈进。

“幸福产业”方兴未艾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区委书记夏林茂表示,因为拥有密云水库,密云发展任何产业,首先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影响生态环境。那是不是为了保护密云水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能发展各类产业了呢?夏林茂认为,这恰恰是密云的优势。正是因为这个优势,密云的发展与旅游、体育、都市农业等“幸福产业”非常契合。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很快,一场生态马拉松比赛的举行,验证了夏林茂的说法。

今年6月10日,2018首届密云生态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5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沿密云水库下游,潮河两岸奔跑,湿地山林尽收眼底,清新空气沁入心脾。“这是史上最养眼的跑道!”“期待下一次再来密云奔跑”……网络上,好评如潮,参赛者对环山沿河的美丽赛道赞不绝口。“我参加过很多城市举办的马拉松,在这里沿着绿色的山跑,很舒服。”夺得男子组冠军的蒙古国选手欧罗巴亚,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回国后,本次专程来参加密马,他用流利的汉语表达着自己的参赛喜悦,他的感受代表了5000名跑者的心声。

体育与生态完美结合,第一届密云生态半程马拉松做到了。全景展示了密云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景美人和的城乡面貌,提振了信心,凝聚了人心,更提升了密云人民的幸福感。

绿色、幸福的密云生态马拉松定格在每一位跑者的心田,同时给密云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足的正能量。仅仅在两个月后, 8月9日,我区召开了密云生态全程马拉松赛事赛道规划专题会,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2019年密云生态全程马拉松赛事。并将探索尝试举办铁人三项赛,把马拉松赛、铁人三项赛打造成为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特色体育赛事。赛事将更加突出生态自然理念,做足水文章,将赛道融入田园、林地,统筹考虑周边绿化、交通,并将赛道规划建设与潮河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相结合,提升赛道周边生态环境质量。这样周到细致的筹备,让人们对明年的密马充满期待。

这边体育赛事唱罢舞台,那边时尚盛会又登台亮相。人们还记得,6月2日,一场奢美的盛会在古北水镇举行,标志着亚洲高级定制公会正式进驻我区。由中国高定设计师郭培及日本国宝级高定设计师桂由美所带来的别开生面的动静态展演,让参加盛会的人们流连忘返。

亚洲高级定制公会成立于2013年,短短5年内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时尚界极具影响力的公会之一,与法国高定公会齐驱,成为最具有权威性的高级定制设计师联盟与行业协会。本次落户合作签约仪式,标志着亚洲高级定制公会和中国之间将展开一系列积极合作及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并在世界舞台上,携手推动和培育顶尖高级定制和设计人才。而这一重要节点选择在了山青水绿的密云举行,主办方说密云灵秀的山水,巧夺天工的水镇设计,与亚洲高级定制公会想表达的内涵相得益彰。

时尚与生态完美结合,又一次擦亮了密云城市这座亮丽的新名片。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亚洲高级定制公会、华夏动漫科创生态城、玫瑰谷时尚小镇等项目先后落户密云。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初显成效,古北水镇综合收入稳步增长,5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12个精品乡村酒店、232个精品民俗院落基本建成,乡村旅游收入和增幅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密云人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密云的“幸福产业”正蓄势待发。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

8月27日,我区沪市A股再添新军。

落户在区经济开发区的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这是我区继金诚信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第二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

提起康辰药业,这几年在全国甚至国际医药界都赫赫有名。它是一家以创新药研发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创新型制药企业。从2003年落户密云以来,研究硕果累累。特别是潜心研发的国家一类止血新药——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苏灵)。手术台上,原来使用10支国外止血制剂才能达到的止血效果,现在2支“苏灵”就可以解决问题。它打破了进口止血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被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家医院广泛应用。除“苏灵”之外,康辰药业公司在研项目还包括4个国家一类新药、1个中药五类新药和2个仿制药,在恶性肿瘤、血液、妇科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是我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区二届六次全会上,有数字显示,截至目前,我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蓬勃,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3家,经科技部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北京绿色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筹备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多家优质金融机构落户密云。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高于GDP增幅。高端服务业华润万象汇的落成,大大提升了密云百姓的休闲消费幸福指数,上半年实现销售额2.6亿元,带动了区域消费提档升级。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提升

水培生菜区、育苗区、番茄种植区……绿水青山之中,穆家峪镇极星农业科技园,成为该镇绿色产业的一颗耀眼之星。2017年3月,经过多方协调,由北京城建集团六公司投资建设的极星农业科技园落户在了这里。宽大的厂房,先进的理念,从一“落生”,极星就是高端范儿。

极星科技园总占地面积270余亩,目前建成投产的科技园一期温室投资额约2亿元,主要生产高品质小番茄和优质水培生菜,二期产业园建成后将吸引农业专家、从业人员的聚焦,成为产、学、研融为一体的优质示范项目。园区引进荷兰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施,发挥科研、生产、包装、推广、销售全产业链优势,并通过支付农民土地租金、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周边优质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一期温室已经帮助50余名当地农民就业,二期建成后还将帮助300-400名当地农民就业。

如今,以极星为代表的一批绿色高效农业先后落户我区,密云生态农业品牌更加响亮。农业“十百千万”工程不断创新,吸引众多城里客了解“密云农业”,爱上“密云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很多大学生回乡创业,电商与市场深度对接,全区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8家,百万元以上的30家,“职业农民”一词受人热捧,增收创业的 “农民”大军日益庞大。

环境如水,发展似舟。

在保护好密云水库这盆净水,守护好连绵青山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密云一批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和100个重点项目有条不紊地建设之中,白河城市森林公园、新刘地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京沈客专密云段建设稳步推进。经济开发区、生态商务区开启融合发展新阶段,疏解盘活、腾笼换鸟工作持续开展,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迅速。

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6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3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位居全市第三,税收形成财政收入占比78.5%,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2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市首位;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7元,同比增长8%。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一箱蜂,一亩田。”

当下,流传在白马关河畔的一句话道出了冯家峪百姓的心声。

昔日操持锄头、镰刀的农民汉子如今侍弄起了蜜蜂,曾经无人理睬的崖壁、荒坡现在变成了冯家峪百姓的万亩“良田”,守着首都一盆净水的密云农民正在用汗水把养蜂事业变成自己的幸福产业,在通往幸福生活的路上越走越远。

“守着水缸喊渴”曾是当地百姓的真实写照,作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严苛的保水制度让冯家峪镇百姓面临着有水不能用、有山不能采的窘境,守着绵延不尽绿水青山的百姓却在增收致富路上举步维艰。

彭明军是冯家峪镇北栅子村人,靠着一膀子力气和家里的几亩田地供两个女儿上学,维系着一家四口的生活,起早贪黑地干,时不时还得提防野猪和獾祸害庄稼,有限的收成一年只能给这个贫瘠的家庭带来2万块钱左右收入。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2017年,依靠区里的扶贫办法,彭明军收到了区里送来的50群蜂和蜂箱、巢础、摇蜜机等一整套养蜂设施。从设备到技术,真正“零投入”的致富项目让急于走上脱低路的彭明军喜出望外。起初面对这些小家伙,彭明军显得手足无措:“以前咱就知道种地,哪儿会养蜜蜂啊!”为了伺候好这些小东西,区里组织的大型培训会、合作社组织的培训课他一次不落,同时他还有个24小时随叫随到的“私教”,每到生产季和养蜂关键点,都会给彭明军做细心指导,平时有任何问题,彭明军也可以随时请教,“私教”都会做到有问必答。为了防止蜜蜂飞巢,彭明军就成天成宿地看在地里。凭着自己的干劲和专业技术员的全程指导,他很快上了道儿。

观念一变天地宽。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加上技术员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彭明军的养蜂技术不断提高,现在还学会了调脾、分蜂、育王等很多技术,当年就增收1万元,听说今年他还要扩大养殖规模。

一只只小小的蜜蜂在低收入农户的悉心照看下,成了他们实现脱低致富的宝贝。截至目前,我区已有蜂农2072户,蜂群11.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1%,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市第一养蜂大区,同时还建起了国内最大的崖壁蜂场。保水又富民,养蜂产业终于让密云农民尝到了身后这片“金山银山”的甜头。

在养蜂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水库边儿上尖岩村的栗子宴办得也是风风火火。

“栗子炒肉、栗子柴鸡、油栗猪蹄、娃娃栗子菜……”说起自家的栗子菜肴,郑怀凤如数家珍。

溪翁庄镇尖岩村是水库移民村,也是全镇曾经唯一的低收入村。耕地少,再加上承担着保水的生态任务,村里人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全村一共467户,光是低收入农户就有284个。

“老房子旧的旧,破的破,还有石头房子。”

“最怕刮风下雨,家家屋顶都少不了油毡、塑料布!”说起以前的老房子,村民怨声载道。

为了帮百姓脱低,区里利用政策资金为全村300多个老房子实现了升级改造,并鼓励村民利用改造后的院子搞民俗旅游。有了政府的支持,第一书记王书平心里有了谱儿,带领村民打起了村里几千棵百年栗树的主意,她盘算着利用这些栗子做特色菜,打造特色、创出品牌,吸引游客。

村民郑怀凤就借着这个机会,把家里改造成了适合接待游客的民俗院。村里邀请名师大厨给村民上课时,郑怀凤每次必到,她不仅学得细,回家后自己还琢磨,反复操练、不断改良,经常忙到深夜。付出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依托我区生态环境的吸引力,凭借独特且制作精良的栗子食品,郑怀凤的小院引来了大批游客尝鲜。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村里找人给我们培训,还帮着我们做宣传,游客很多,一两个月下来,收入一万多元,比我老伴儿过去一年出去打零工赚的钱还多。”郑怀凤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有无空气净化器,多少个房间、几个灶台……”为了鼓励民俗户提高接待质量,区里还给经过市旅游委和区旅游委验收合格并“上星”的民俗户发奖金并为每个民俗户送去实木桌椅。

美味的特色菜肴、星级的民宿设施,不到一年时间,尖岩村的栗子宴就打响了品牌,一桌栗子做的“满汉全席”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像尖岩村一样依靠搬迁和改造进行帮扶的村落,密云还有不少。2013至2017年间,我区针对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石城镇黄峪口村、溪翁庄镇尖岩村、新城子镇苏家峪村和大城子镇下栅子村等六个村实施优惠搬迁政策,贫困村摘了帽,腰包鼓起来的老百姓喜笑颜开。

同样是水库移民村的西田各庄镇新王庄村,近几年却依靠一户一策的特色帮扶带领低收入农户走出了不同的绿色致富路。

新王庄村全村共有136户,其中一半是低收入农户,多靠打零工为生。吴连成家就是其中之一,过去靠种果树每年只能收入一万块钱,如今收入翻了几番,这一切转变都要从去年的精准帮扶项目进村说起。

“深山栗林下栽种的木耳,接近野生生长环境,能享受微量元素丰富的土壤滋养,还可以受到林荫庇护。”2017年,区里给吴连成带来了栗林木耳种植项目。这让吴连成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带着希望吴连成全身心投入到了木耳种植上,上堆发菌、散堆排场、起架管理、防治病虫害……在专家的指导下,吴连成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一年的努力,再加上密云返乡青年创办的“密农人家”电商平台的对接推广,吴连成的木耳第一年就帮他增收3万多元。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与吴连成不同,低收入农户朱海阳有一手“核雕”绝活,他用一双巧手、一把刻刀,赋予了橄榄核鲜活的生命力,但因设备落后产量很低,一年也接不了几单生意。技艺过人,却不足以让他跃过低收入线。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区农业服务中心帮助朱海阳置办了多功能佛珠机、放大镜、刀具等专业工具,“抛光”“定型”工序可以交给机械完成,大大加快了他的“出活儿”效率,一个月订单量就超过以往一年的总订单量。不仅如此,区里对口单位还帮助新王庄村成立了专项基金,在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或遇到因疾病致贫等情况时给予资金帮助,消除低收入农户后顾之忧,带动更多低收入农户加入到创业脱贫的队伍中来。

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发展特色产业,密云区推动了农民增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幸福不是坐吃山空,而是靠奋斗创造来的。今天,“守着水缸喊渴”早已成为过去时,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特色经济,除了在家门口脱低致富,还有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区里搭建的平台到城里当上了蓝领。2016年以来,全区11176户低收入农户中有7424户越过了低收入线,越线比达到66.4%。如今,绿水青山下辛苦保水几十载的密云人依靠不懈奋斗,正在走进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文:何东翔、吕吉、郑雪梅、贾东超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此文共计11242字,读懂了这四个主题,你才知道密云发展的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