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3):《論語·里仁篇》原文、譯文

教育部指定學生必修古文(3):《論語·里仁篇》原文、譯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民風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個人選擇住處而錯過了民風淳厚的地方,怎麼算得上明智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孔子說:“不行仁的人,沒有辦法持久處在困境中,也沒有辦法長期處在順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則是瞭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選擇。”(或:孔子說:“一個不行仁的人,不能夠長久處於貧困的地位,因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一個不行仁的人,也不能長久地處於富貴的地位。一個有仁德的人能以仁心待人接物,使他人獲得安寧;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對自己有利,對他人也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行仁者能夠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或:孔子說:“唯有仁厚有智慧的人,能夠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歡的人,哪些是值得憎惡的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只要立志行仁,就不會做壞事了。”(又:孔子說:“一個立志於行仁的人,沒有所憎惡的人,也沒有所憎惡的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孔子說:“富有與尊貴,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當途徑,加於君子身上,他是不會接受的。貧窮與卑微,是每一個人都討厭的;如果不依正當的途徑,加於君子身上,他是不會逃避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人生正途,憑什麼成就他的名聲?君子不會有片刻的時間,脫離人生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時候堅持如此;在危險、困頓的時候也堅持如此。”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曾見過愛好完美人格者,與厭惡不完美人格者。一個人愛好完美的人格,已經達到最好的極限了,厭惡不完美的人格,那麼他追求完美人格的辦法,是不使偏邪的行為出現在自己身上。有沒有人會在某一段時間,致力於培養完美人格的呢?真要這麼做,我不曾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真有力量不夠的,只是我未曾見過罷了。”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過錯,各有其本身的性格類別而來。因此,察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的人生正途何在?”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教育部特別指定)

譯文:孔子說:“早晨聽懂了人生理想(真理、正路),就算當晚要死也無妨。”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追求人生理想,卻以簡陋的衣服,與粗糙的食物為可恥,那就不值得與他談論什麼道理了。”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於天下,無所排拒,也無所貪慕,完全與道義並肩而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關心的是產業;君子關心的是規範,小人關心的是利潤。”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做人處事全以利益來考量,就會招致很多怨恨。”放:依照。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以禮讓來治理國家,何難之有?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這個禮又怎麼樣呢?”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官位,而要擔心在這個位置上有沒有建樹。不要擔心沒有人瞭解自己,只要求其為人可知的,拿什麼東西讓人知道(仁義、道德、禮讓,把這些行出去讓人知道。)”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參呀!我的人生觀是由一箇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的。”曾子說:“的確如此。”孔子出去後,別的學生就問曾子:“老師所指的是什麼?”曾子說:“老師的人生觀,只是忠與恕罷了(此解傅佩榮教授指出不對,孔子的一貫之道應該是“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教育部特別指定)

譯文:孔子說:“君子看到的是義,小人看到的是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教育部特別指定)

譯文:孔子說:“看見德行卓越的人,就要想怎麼樣努力像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犯同樣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現父母將有什麼過錯,要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門雲遊(唸書、做官、遊歷),如果要出遠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以便隨時可以聯繫。”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在三年裡沒有改變父親好的處世原則,可以說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做女子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日漸老邁而擔憂。”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孔子說:“古時候的人不輕易說話,而恥於自己的行為趕不上自己所說的話語。”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孔子說:“因為自我約束,而在做人處事上有什麼失誤,那是很少有的。”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說:“有道的君子說話謹慎、緩慢而行動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德行是不會孤單的,它必定得到人們的親近與支持。”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子游說:“服侍君主,若是過於接近,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若是過於親密,就會漸漸疏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