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爲校園「交際高手」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家長和小朋友們進行現場互動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指導老師與小朋友進行現場互動遊戲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家長和小朋友們一起體驗指導老師的小遊戲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孩子 通過各種遊戲教孩子成為校園“交際高手”

 互動

專家現場調查檢驗孩子交際能力

超棒的小記者僅5名

當天下午3點半,陳老師首先讓大家觀看了一部微電影,大概講述的是有個小女孩只有在母親的引導下,才敢和媽媽身邊的阿姨聊天,否則一言不發。

電影播放完畢,陳老師與現場9月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做了個互動,“你們第一天去學校,什麼感覺呀?”256號小記者陳慶楊率真地回答:“我好緊張!”還有兩三個小朋友,有的回答好開心,有的認為很好玩。

陳老師又問:“到現在為止,你們認識幾個新同學了?”陳慶楊老實回答:“3個。”其餘兩個小朋友一個認識了7個,一個認識了15個。

陳老師提醒在場的家長們注意,為何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有人覺得上學很開心,有人卻覺得緊張;在開學短短不到一週,有的認識了十幾名新同學,有的只認識了3名?這些就是孩子們的情商與交際能力不同所導致的。

為了考察大家的交際能力,現場陳老師讓小記者們填了一份《兒童社交焦慮量表》,對現場的小朋友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現場交際能力超級棒的小記者僅5個,其他的小記者交際能力都算一般。

遊戲

小記者與家長們真情互動

尋找最適合的那個人

為了鼓勵孩子勇敢地與他人交往,陳老師在現場教大家玩“愛在指間”的小遊戲”。現場的小記者和家長們分為兩組,每組24個人,1組成員圍成一個內圈,2組成員站內圈身後,圍成一個外圈,兩兩相視而站,聽陳老師的口令,做相應動作,向對方伸出1-4個手指,1根手指表示“我不想認識你”,2根手指表示微笑“我願意初步認識你”,3根手指表示和對方握手“很高興認識你”,4根手指表示相互擁抱“我很喜歡你”。當兩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樣,則什麼都不做,如果伸出的手指一樣,就作出相應動作。

212號小記者遊鴻鑑與388號小記者葉赫,聽著老師的口令,像玩石頭、剪刀、布一樣,同時伸出了3根手指,兩人用力地握了握手,還甩了幾下,然後你看我我看你,哈哈大笑。

“陳老師,我剛剛也和我媽媽對上了!”331號小記者蔡瑜皓,在遊戲中恰巧和他的媽媽碰上,兩人不約而同地伸出4根手指,然後緊緊擁抱在一起。

通過遊戲,小記者和家長們發現,原來對方和自己的想法,往往都不太一樣。陳老師認為,父母應該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他教大家一個“放鬆療法”以及“5分鐘暗示法”,建議家長們 在孩子睡前5分鐘,可以和孩子談談心,鼓勵孩子,發現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引導和幫助。

 對策

孩子的不同性格或者類型

專家建議“對症下藥”

人要有“朋友圈”,才能過社會生活。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是父母們都非常關心的話題。當然,首先父母得找到病根,然後方能對症下藥。

A 孤獨型

這類孩子幾乎不注意他人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對父母不依戀;在學校則少言寡語,對別人的接近態度冷淡;對玩具不感興趣,但對不是玩具的東西表現出非同一般的興趣和迷戀,尤其是圓的或可以旋轉的物品,會迷戀很長時間不讓更換。一般來說,這類孩子的父母對待兒女較為冷淡,被稱為“冰箱型父母”,通常導致孩子情感上遠離父母,甚至採取冷漠的態度對“危險”的外部世界進行逃避。

專家建議父母:隨時隨地以身作則,儘可能參加社區活動,讓孩子在父母帶動下有勇氣去嘗試各種活動。

B 自我中心型

這類孩子偏好獨自遊戲,與同伴交往時只考慮自己的需要,交往技能差。他們通常玩自己的東西,即使自己不玩也拿在手裡,沒有分享意識。個別孩子還會出現獨佔玩具,摔別人的玩具進行報復甚至動手打人等行為。這類孩子在家裡地位特殊,家長們的驕縱使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

專家建議父母:用情景表演讓孩子學會處理問題。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景表演,產生儘可能多的相關場景,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玩得起勁時,讓爸爸扮演一個搶玩具的人,一把搶走孩子手中的玩具。媽媽坐在孩子的身後,指導他(她)用商量的口氣問:“你怎麼搶我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和我商量嘛!”在不被理睬之後,引導孩子說:“你可以拿玩具和我交換啊!”

C 偏交往型

這類孩子在家裡能說會道,與鄰居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耍,但一旦出到外面,卻很拘謹。這類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際交往經驗較少,平時只喜歡與某些熟悉的人交往,而且對他人的臉色和言語非常敏感,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受傷。

專家建議父母:讓孩子結識新朋友,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交往的對象,和他一起制定暑期或者寒假交友計劃,比如:一個月內認識幾個朋友,採取什麼方式,達到什麼目的等等。與孩子一同設計各種漂亮可愛的便條,便條上有問候語、自我介紹、門牌號碼或聯繫電話等等。讓孩子隨身攜帶便條,在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對象時,親手將便條交給他們,當然,選擇對象時要注意安全性。

D 被動型

這類孩子其實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卻從來不敢主動去邀請別人,他們常常一個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眼巴巴地看著其他孩子開心地玩遊戲,既羨慕又期待,希望哪個熱心的孩子能夠發現他,並主動邀請他參加遊戲。

專家建議父母:利用每次外出活動增強孩子自信。那就是:“我們要靠自己!我一定行!”比如,在外就餐時,服務員通常不由分說地為每一位客人倒上茶,如果孩子不願意喝茶,那怎麼辦?這時,不要急於幫孩子表達。鼓勵他通過自己的爭取換到一杯白開水,那麼以後,他就會勇敢地向服務員表達諸如點菜、找洗手間等其他的願望啦。

 E 能力缺乏型

這類孩子的交往意識較強,行為也很主動,但理解能力較弱,衝動控制力較差,因此交往時常常被排斥或引起衝突。

專家建議父母:可採用易子而教。假期裡:兩個家庭都外出旅遊時,相互交換孩子;在隔壁鄰居之間進行短期“易子”活動;有親戚關係的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互換,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體會不同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