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爲什麼有大量的知名企業紛紛選擇投資農業,最後卻虧得一塌糊塗?

流星小子


個人認為農業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方向,是推進城市化進程、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最終目的,房地產的迅猛發展是城市化進程的附“產品”,而真正的主戰場個人認為還是在規模化農業上,房地產作為城市化進程的附屬品都可以迅猛發展二十年,可以預見未來農業的發展空間及時間會有多大,當然這是比較長遠的考慮,把視角拉回到眼前,有人不禁要問:既然農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那為什麼很多人都虧得一塌糊塗,究其原因,個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農業投資週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很多人對存在的困難準備不足:

農村目前是一片荒蕪,有廣闊的空間待你去發揮,它就像一個被嚴重低估的股票一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名企跨界投資農業的初衷,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一點:農業投資週期長,短期見不到利潤,而且投入非常大,自然災害等不可抗風險比較大,技術要求非常高(種三畝地和種三百畝地對技術和管理的要求完全不一樣),而目前很多人玩農業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想利用自身人脈騙補貼,有的是外行人進來玩票的心態,有的雖然是想腳踏實地的做農業,但怎奈資金和技術有限,資金斷裂被迫出局。。。

二、配套設施不健全:

以農村水利為例,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在我的印象當中,農村的水利設施早已荒廢多年,根本無法投入使用,現在農村的留守老人在家種點口糧的這點田地灌溉都成問題,只能種非常靠近水源的田地,可想而知,目前農村的水利設施是多麼的糟糕,以前老一輩在生產隊辛辛苦苦搞起來的水利設施早已荒廢殆盡!

有的人說可以自己去挖塘蓄水,即便這樣你能灌溉多少田地呢,水利設施毀壞的深層次影響是留不住水源,暴雨過後又是缺水,這不是憑個人能力能解決的事情。

三、農業保險制度有待完善:

搞農業最怕的就是自然災害,這是農業最大的風險,而且是不可抗力,那麼推行農業保險制度就十分必要了,如果遇到乾旱、瘟疫等自然災害,保險公司能夠全額賠付農戶損失,農戶將無後顧之憂,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也將大大提高!

四、農產品價格和技術缺少國際競爭力:

據2017年的農產品進口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高達1258.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而今年的1-3月,這一數據進一步擴大,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很多農產品進口價格比國內的便宜,如果沒有國家價格補貼,很多農戶將虧損更嚴重,而在農業技術上,我們過去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早已落後國外許多年,種三畝地和種三百畝地對技術和管理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這就跟炒股操作30萬的賬戶和3000萬的賬戶在難度上是大不相同的道理一樣(當然,農產品進口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國農村拋荒嚴重)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性建議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為什麼投資農業卻不賺錢?

因為農產品價格有周期性,也許今年賺錢,明年就不賺錢了,投資就有可能出現虧損。此外農業產品受生物規律和自然氣候條件的根本制約,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週期性。而且還受政策調控的影響。

首先,利潤很難穩定的保持。

紙面上算出來的利潤對於二三產業可能是可靠的,但對於農業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間,這樣才能保證淨利潤在3%—5%左右,而且常年穩定。但是農業很難預測,農業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大而且不好預測,某種程度上不亞於撞大運,“蒜你狠”“姜你軍”就是這樣。

以豬肉價格為例,去年是豬週期被打破,豬價大幅上漲,生豬價格最高時達到20.87元/公斤,養豬場賺到錢了,然而從從今年開始,豬肉價格開始下跌。今年6月7日的生豬出廠均價只有13.43元/公斤。那時跟風新建的養豬場損失慘重。

其次,農產品不是完全市場定價。

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因為牽涉到民以食為天這個治國理政的根本穩定問題,所以每個國家都不會完全市場化,而是強力進行宏觀調控,確保供給的數量有保障,而且價格比較平穩。

所以,農產品的利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第三,人工是個大成本。

如果企業是生產農產品,則場地、草料、人工、資金等成本高,就目前的市場行情來說,也難掙錢。再看市場上那些節節攀升的農產品價格,基本有一條規律,凡是能夠工業化的、機械化的,就漲得慢甚至比較便宜;凡是無法工業化、機械化的,肯定比較貴,而且一年貴似一年。過去嘲笑發達國家水比奶貴,菜比肉貴,如今在中國也差不多了。

像養殖業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算好了人工費,利潤肯定大打折扣。

第四,要看到底爛了多少?

農產品銷售更大的問題是保險、貯藏和運輸損害問題,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後的儲藏環節損失不是一個小數字。即使糧食這樣的耐藏型農產品,儲藏環節的損失也在8%—10%,更不要說生鮮農產品了。

第五,掙錢難,賠錢容易

農業掙錢不容易,但賠起來卻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潤根本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衝擊。農業的風險真的不好控,主要的包括旱災、洪澇、冰雹、霜凍、病蟲害等,防不勝防,算好的利潤一次自然災害可能就沒有了。

2014年春節前後的禽流感傳聞導致全國家禽業受到重創,價格下跌,銷售不暢,廣大家禽養殖場戶損失慘重,但這個損失誰來賠?

要想做贏現代農業,你要懂政策、懂農業、懂合作、懂營銷、懂管理、懂創新,還要懂自己。真正的現代農業模式還是需要認真研究下的。沒考慮好之前,最好還是不要一腳踏進去!


麵包財經


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農業,一部分是企業。先說農業,農業與工業服務業不同,首先它有先天的弱質性,具備雙重風險,一是自然風險,二是市場風險,雖然現在我國對於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的建設相比於之前已經進步許多,但是抵禦風險的能力依然不夠成熟,雙重風險的存在也決定了農業面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而就目前而言,我國國內的農業保險體系還不夠完善,期貨等金融衍生品與農業也還沒有達成有效對接,這使得農業的風險分散也較為困難,最終導致了農業生產風險較高的局面。另外,農業生產還具備投資大,生產週期長的特點,如果中途出現資金鍊的斷流,這對農業生產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而且農產品很少存在半成品的說法,比如生產蘋果,中途出現意外導致蘋果未能成熟,那麼這些蘋果將很難進行出售,而在工業產業中,半加工的產品也往往能夠出售從而獲取一定的資金回籠。

在企業方面,主要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宏觀背景,二是人才。目前的社會背景正處於企業投資農業的摸索階段,之前並沒有太多成熟可靠的模式以供借鑑,大部分的企業還都處於試錯階段,所以出現失敗的案例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由於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區別,學習公司管理的人員由於對農業的瞭解不夠深入,從而很難在投資農業時進行有效管理。而且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很難具備像工業生產一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生產的好壞,這使得生產監督就變成了一個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在進行農業投資時,一定需要一批真正瞭解農業,懂農業的人去操作,這批人才就是保證投資成功的關鍵!


韓一軍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問問,為什麼美國的農民卻能夠穩定地賺錢?畢竟農業面臨的風險(天災、病害等)大家都一樣,美國的農民也未必見得比中國農民更加勤奮。大致釐清中美農業之間的差異,就能弄清楚為什麼在中國做農業始終是虧損的了。


最典型的差別,在於兩國農業的集約化程度不同。


美國是世界第一農業大國,但農村人口只佔總人口的2%(大約600萬人);與之相比,中國農村人口有6億人,佔總人口的44%。


由於農業人口相差很大,中美農民所擁有的耕地面積相差也非常明顯。2010年,美國的農場約有220萬個,農場佔地面積為9.2億英畝,平均每個農場的面積為418英畝(相當於2500畝),而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52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因為農民擁有土地的規模不同,所以註定中美農業之間差異非常巨大。

1,兩國農業生產的效率完全不同。美國的農場都是大型機械化,採用統一的、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管理,所以差能穩定、成本可控。但中國大量是小農生產,經驗和技術都十分傳統,抗災害的能力非常差。即便是一些想做集約經營的企業,也未必能達到美國一家農場的生產規模。

2,農民少了,農業協會的建立也要容易得多。美國擁有強大的農業協會,比如大豆有大豆協會,玉米有玉米協會,協會可以從總量上控制產品的生產。你試試在中國將上億種植水稻的農民弄成一個協會?這個難度簡直比登上太陽還要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很多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因為大家都是一窩蜂地上,沒有一個統一的協會去協調大家的產量。


農業協會的好處還不止於此,協會強了, 還可以幫助農民去協商價格,還可以蒐集最重要的市場信息,甚至遊說政府影響國家政策,這是單個生產者無法做到的。


既然農業集約化的好處如此之多,為什麼中國不往這個方向走?

這要歸結到制度因素。中國農村的土地政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擁有土地的長期使用權。國家這些年也在鼓勵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但這樣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家企業想要說服大量的農民將土地交給自己經營,這樣的協調工作是非常艱難的,而且可能面臨違約的風險,所以即便是那些有志於做農業投資的企業,可能連土地流轉這一關都沒法解決。


由於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農民個人只擁有使用權,企業拿到土地搞集約化經營,承受的資金壓力會非常大,因為銀行是不承認土地所有權可以質押用於貸款。雖然這些年各有關單位也在盡力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樣的問題並非朝夕所能克服。


所以,中國農業大起大落,中國農業投資面臨的困難,實際上是制度上的困難。病害、自然災害這些都只是技術問題,全世界農業都有,並非中國農業投資很難賺錢的根本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


說農業不賺錢,新聞動不動就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白領返鄉創業、農村致富帶頭人,如何如何年賺百萬千萬,尤其是致富經,看的人熱血沸騰。

說賺錢吧,搞農業的興沖沖投入灰突突的出來也數不勝數,都是血和淚的教訓。

我們看農業領域的上市公司,如新希望、雛鷹農牧、大北農、獐子島等都是與養殖、農資、農化相關;如登海種業、隆平高科、東阿阿膠、北大荒等集中在種業、生物科技、中醫藥產業、地域大農業。

可以看到,做農業如果是單純的種植或養殖,沒有經驗、沒有找準項目或沒有實現二產、三產融合,即使攤子鋪的再大也做不強。

近幾年大筆投資農業的多半是原先做房地產、礦產賺錢了的,看到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和所謂的農業風口到了,又想佔據土地資源的先機,就秉著他們有錢、膽子大、路子野的勢頭投身農業,加上地方上的扇乎,規模要搞大、基建要修好、各路人馬召集起來,有錢砸嘛,以為怎麼也能砸出個響來。


殊不知,搞農業的坑你防不勝防:

土地流轉。中國土地規模大,但是由小農分散經營,沒有合理的制度或關係支持,流轉起來相信操作過的人都知道它的難處有多大。

管理農民。農民伯伯自家種地,盡心盡力任勞任怨,而如果作為農場工人,如果你沒有與他們打交道的經驗或利益共享的分配方式,那麼你會為他們磨洋工、順手牽羊之類的行為愁死。

天氣、市場風險。養雞的碰上禽流感、養豬的趕上豬週期,種菜栽果的遇上大風、冰雹、乾旱洪澇,那是靠老天爺臉色吃飯,就比如近期湖南、廣西、江西的大洪水,凡是洪水過境的地方,管你是大棚還是基地還是什麼養殖場,基本上是全軍覆沒。

品質穩定度。到銷售階段,不管是走批發市場、商超、電商哪種渠道,農產品的品質和供應鏈穩定程度決定了你的渠道拓展寬度和利潤率,但如果種苗、技術、管理、採收、儲運等環節任何一環出現問題,影響的就不是一星半點。

塑造品牌。為了儘快打開市場,提高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做深加工、做營銷、打廣告,但真正成功的卻不多,要麼被地域品牌淹沒,要麼淪為土特產。

資金週轉難。如上面提到的轉行投資農業的習慣貪大求全,以工業化的思維來做農業,重資產輕流動,而農業生產有周期性,必須等到產出銷售之後才能回籠資金,這期間都是純支出,遇到資金短缺,又因為土地和作物作為抵押資產的不確定性,導致難以獲得金融信貸支持。

那農業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呢?肯定有,但方向是適度規模農業、精緻/精品農業、休閒農業、循環生態農場、食品農業……

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不會賺的企業。希望投資農業的企業或個人要慎之又慎,做好打硬仗、持久戰的準備,熱愛土地熱愛這份事業,它必然會給你回報。

【雲種養APP—解決一切農業難題,新時代農民好幫手】


雲種養


很多企業投資農業,看到的是短時間農業可能的暴利以及進入門檻不高,而進入,但實際上,卻忘記了農業的週期性與其中的科技門檻。

1. 農業有極強的週期性。

這個週期性的背後的原因就是供需關係,因為農產品的門檻較低,當一種農產品價格上漲時,有高額利潤時,就會有大量進入者,跟風,這樣就使得供給過剩,來年價格就會降低。

這裡,我以豬肉為例。這裡,我需要指出的,有周期的不僅僅是豬肉的價格,還有餵豬的飼料,玉米的價格週期。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2016年有一個段子,是說創業板一半的利潤都來自於養豬的。這家企業就是溫氏股份。2016年,對於溫氏,一方面是受近來豬肉,雞肉價格的上升,溫氏的收入上升。

另一方面是飼料價格(玉米價格)的持續走低,導致溫氏節約了開支。溫氏的支出中,豬方面65%的成本來自於飼料,雞方面71%的成本來於飼料。

這使得溫氏在2016年,全年淨利潤達到了122億,創造了其有史以來的最高年利潤。

而在今年的上半年,由於豬肉價格下跌以及飼料價格上漲,溫氏2017年上半年淨利潤僅為18億,同比下降75%。

2. 農業也是有門檻的。

其實,農業也是有科技含量的,所以,新進入的企業需要在科技上有優勢,是很難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積累。

這裡,我們還是以養豬為例。溫氏目前的養豬技術可以說是全國第一,養豬看兩個指標,一個是PSY,一個是料肉比。

從PSY(即每頭母豬每年能夠提供斷奶仔豬的數量)來看,溫氏的PSY能夠做到23,而中國的行業平均是15,超越150%,而從料肉比來看(幾斤飼料能夠產生一斤豬肉),溫氏的料肉比是2.45,而中國行業平均是2.8-3之間,這一塊溫氏又節省了20%。

這一高(PSY)一低(料肉比)讓溫氏有了國內行業最低的成本。以生豬業務為例,溫氏的動保成本為68元/頭,而行業平均是100元/頭,而這使得溫氏豬肉的每斤成本能夠控制在6元以下(報告顯示為5.6元/斤)。這樣的成本優勢,也讓溫氏能夠在熬過更長的寒冬。


綜上,很多企業投資農業,並沒有看清楚,而是腦熱的投資,這當然會虧錢了。


錢真理


農業公司很容易財報造假,因為農業公司的資產不是體現為扇貝,奶牛等活體資產,就是樹苗等農作物,這就為審計師現場核查造成了很大困難,這是其一;其次,跟餐飲業一樣,農業公司的交易環節多采用現金交易,沒有銀行的單據作為第三方憑證,這也導致了農業公司報表攙水的便利。最重要的原因,投資就是投人,農業公司創始人出身侷限,思維不夠開闊,比如明星項目五峰農業就是拿到投資後,擴張速度太快,資金鍊斷裂只能跑路。

但不能以偏概全,農業,特別是高效農業是以後發展的大方向。雖然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業項目週期性太強,比如著名的豬週期,但是農業發展不強,中國人吃什麼?幾個明星項目虧損了,並不能代表中國農業的全部。


艾米米


因為不懂農村,不瞭解農民,所以虧本是必然的。


農村有農村的特點,農村與城市的差異化才是農村發展的基礎!想把農村非要整成城市樣,不虧才怪。農業本來就是投資大,生產週期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的行業。投入農業,主要是產出農產品。但一些大企業到農村來先是圈地,然後建辦公大樓,投資巨大!重心一下子就偏了,哪有不倒之理!


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如果不照顧好農民的利益,不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邊緣化農民的結果是難以在農村立足的!一些企業來到農村,不願和農民打交道。幾百塊錢一畝把土地流轉下來就不管農民了!員工也找外地的,農民除了收幾百塊錢一畝的租金外,與企業再無關係!當企業發展見效後,一些農民開始反悔,企業與農民逐漸對立起來,企業發展自然受影響。所以必須要有利益聯結機制。其實農民一旦組織起來,培訓好,是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千萬不能整成地主與農民的關係!


所以,投資農村一定要了解農村,懂農業,愛農民。只有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才是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價值體現!


都市家庭的鄉村樂園


近幾年,隨著政策的傾斜和宣傳力度的加大,很多人都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前景,一些有理想、有資金的人都紛紛衝入農村,奮力的搗騰,幻想賺取一個大大的紅包。但是,現實很殘酷,很多人栽了大跟頭才反應過來,原來貧苦的農民伯伯們不是懶,也不是不聰明,是農業太難搞了。

第一波衝進農村市場的人都是看到了所謂的農業風口,農村的豬都飛上了天了,於是又想玩城市裡那一套,利用土地資源的先機,加上有錢、有膽、有人,於是義無反顧的投身農業。莊園建起來了、大把的資金砸進去了、農產品也豐收了、可是自己的錢沒了。血的教訓說明了以下幾點,後來的企業家、創業家們要好好琢磨:

1、沒有金剛鑽,不要玩“情懷”。很多企業家、創業者義無反顧的跳進坑裡,都是因為“家鄉情節”、“田園情節”、“回饋農民”、“感恩農村”等善良的情懷,還有的是對傳聞中暴利誘惑的一種衝動,但是對農業真的不懂,這種無知,讓他們很容易就產生出輕視、無畏的想法。等資金鍊斷裂的時候,才發現農村真的太大了。

2、投資週期是真的長,沒有十年以上打算的趁早收手。對於種養殖行業來說,要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盈利,經營週期大概10-15年(3-5年摸清農業的特性和市場,3年時間做產品和品牌,5年時間整合產業鏈資源)。這樣長的週期,不停的投入,回報卻很少,萬一資金鍊斷裂,那前期的投入就全部打了水漂。

3、沒有自己獨特的產品和技術含量,盲目跟風肯定要玩完。很多創業者,看到西瓜好賣就跑去種西瓜,看到小龍蝦走俏就跑去養小龍蝦,以為去年價好的產品今年的價也會好,做出來就有人收,不擔心銷路,可實際上並非如此。盲目跟風情況太嚴重,沒有自己獨特的產品和銷售渠道,市場遲早把你趕出去。抓住一個發展機遇,始終堅持並發展科技含量,孕育品牌,最後才是推廣和市場。

4、緊盯某一環節,不要幻想吃遍整個產業鏈。農業的範圍太大,任何一個項目,做進去之後就會發現可關聯的領域太多了。本來是想養豬,說不定養著養著就會覺得做飼料很賺錢,然後還會發現屠宰、深加工也很不錯,結果是攤子越鋪越大、戰線越搞越長,而且每個都是無底洞,需要不停投入,最後是什麼也沒做好。

5、要具有強大的風險防控意識。農業和天氣、自然災害緊密相關。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島養的扇貝,在2014年上半年公司還盈利4845萬元,到了第三季度,轉而變為虧損約8.12億。原因是遭遇異常的冷水團,公司105.64萬畝的扇貝無影無蹤。碰到這種情況,如果投資人對風險沒有足夠的認知,多年的積累可能傾刻間就灰飛煙滅。

6、投資前要調研考察!投資前要調研考察!投資前要調研考察!要命的事情說三遍,還記不住就該你倒黴了。很多你想當然的“小事”可能就把你的大事業搞垮了。土地租金、勞動力成本、農資投入、當地天氣、產品市場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勞動力成本這一塊,有些地方招人,沒有200元/天,你招不到人的,所以你必須要考慮投入和產出比。沒人幹活你很快就倒下了,高價僱人幹活過一陣也倒下了。

圖說農村、留住鄉愁,請關注“鄉畔”頭條號或下載“鄉畔App”


鄉親鄉畔


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俺憑直覺嘮兩句吧😄。

首先,農產品要看天吃飯。

俺家祖祖輩輩是農民,俺在入伍之前也是一直種地為生,太清楚天氣對於農民的重要性了。



為啥咱們有句古話叫“春雨貴如油”,意思是春天到了,萬物萌蘇,此時正是各種農作物需要水分的時候,如果老天作美,給你來幾場及時雨,農田水分足了,麥苗都要長的粗壯些。

如果此時天氣持續乾旱,那你必須保證有足夠的灌溉技術跟上,但近幾年我們老家由於連年乾旱,地下水位也開始降低,很多原有是機井都打不上水來,導致很多農田無法保證灌溉,莊稼收成肯定受影響。

還有一點:除了春雨外,冬雪也很重要。

咱們祖宗還有句古話叫“瑞雪兆豐年”,冬天幾場大雪 ,不僅可以將一些蟲子凍死,還能讓農田保證充足水分,來年開春時,即便沒有及時雨,也可以抵擋一陣子。

所以說,搞農業生產,天氣狀況極其重要。

其次,勞作人員管理是件麻煩事。

現在中國的農業產業,還沒有完全實現純機械化,還是要靠人來種植,這就涉及到人員管理難度問題了。



這麼說並不是瞧不起農民哈,我自己就是農民。只是說在工作自律方面,農民與寫字樓之間的人,有一定的差距。

農民兄弟,你有時說他幾句,他想不開了能跟你對著幹,這樣的結局就是工作起來效率肯定極低且沒有效果。

記得聽自己父母講,在六、七十年代生產隊那陣子,農村都是吃大鍋飯,許多人幹活都是為了去混工分,撒化肥的時候一抓一大把亂撒,反正撒完作數。

換到今天一樣的,只要工作起來心裡不爽了,各種糊弄起來,農作物肯定種植不好。

還有一點,農民的宗族觀念很重要,如果你企業到當地去開發產業,得罪一個人相當於得罪一片,那酸爽……

不過,這個問題隨著企業管理的完善、地方支持力度的增加,能一一解決,倒不會影響企業發展。

還有,就是土地流轉問題。

農民兄弟靠地為生,你把他的土地拿過去投資產業,這筆賬得好好算算清啊。



如果細算起來還真有的算:一家幾口要靠地吃飯、糧食還可以拿來喂牲口、餵豬、養雞鴨。然後牲口可以賣錢、雞鴨可以下蛋……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當然,企業流轉土地不會挨家挨戶談判,那樣的話企業可以不開了,只有跟村幹部協商,在此期間企業員工必須要深入一線調研,千萬莫要聽信村幹部一家之言,若不然,你將來會有處理不完的糾紛……

最後,就是投入產出時間長

這個一說大家都明白,農業產業是個大投資、回報慢的項目,基本都是論年,不像某些快消品、互聯網項目,幾個月都可以見成效。

等你把土地流轉完,工人招聘完,種子栽種完後,就等著種子發芽、結苗開花、耕種豐收了。

這中間,還要面臨天氣、病蟲害的侵襲,農業項目,病蟲害、瘟疫來了,可是一片片的死……

並且,你還要面臨跟風種植、盜竊等各種原因,總之來講,農業產業因為其特殊的敞開式的環境,會面臨各種難題。

當然,以上問題,隨著國家扶持力度的增加,機械化程度的介入,農民經濟意識的增強,會逐步逐步解決,說不定,普法君哪天也會介入到農業產業當中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